劉明仿
河南信陽市中心醫院 信陽 464000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的臨床護理
劉明仿
河南信陽市中心醫院 信陽 464000
目的 探討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的護理效果。方法 對90例實施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的患者給予術前心理護理、術中密切配合,術后加強觀察及康復指導等護理措施。結果 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未發生術中、術后并發癥。術后矯正視力達到預期目標。結論 做好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治療期間的各項護理措施,可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有效提高手術效果,并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圍手術期;護理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是當前常用的治療屈光不正的方法。該手術不破壞角膜前彈力層,保持了角膜結構的完整性[1],相較于其他屈光手術具有手術時間短,痛苦小,術后視力恢復快等優點。2014-12—2016-10間,我們對90例實施LASIK的患者給予精心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90例患者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14~42歲,平均28.2歲。術前屈光度:-0.75 DS~-6.00 DS 72例,-6.00~-14.50 DS 18例。散光-1.25 DC以下59例,散光-1.25 DC以上31例。均由同一組醫生行LASIK手術:角膜瓣厚130~160 μm,蒂位于上方12:00方向,切削直徑為6.0~6.5 mm。術后第1天、7天、30 天、3個月、6個月、1 a均要求患者進行復查,術后7 d內給予患者0.1%泰利必妥眼藥水滴眼,4次/d。術后14 d內給予患者0.1%氟美童眼藥水滴眼,4次/d。同時每隔7 d減少1次滴眼治療,持續治療5周后停藥。術后3個月內均給予愛麗眼藥水滴眼,4次/d。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護理 (1)完善術前準備:協助患者完成裸眼視力、矯正視力、屈光不正度數、眼壓測量、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圖、角膜測厚等檢查,排除相關手術禁忌證,選擇合理手術方案。做好眼周皮膚清潔,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溶液充分沖洗結膜囊,絡合碘消毒手術區皮膚,勿使消毒液進入結膜囊或接觸角膜表面。指導患者觀看手術錄像過程進行行為訓練,用自制注視儀訓練患者術中瞄準光注視的能力,5 min/次,2~3次/d。(2)心理護理:部分患者對手術過程不了解或擔心手術是否對眼睛造成不良影響等,可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等心理。護理人員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鼓勵其表達內心真實想法。針對不良情緒的原因,耐心講解手術治療的安全性、我院治療技術的成熟性、儀器的先進性和術中主動配合的重要性,以緩解其緊張、焦慮情緒,以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手術。
1.2.2 術中配合 手術前5 min分別滴表面麻醉劑2次,每次1滴(0.02 mL),手術臺上再滴1 次。協助患者按手術要求擺放和變換體位,囑患者眼睛注視正上方注視燈,放松心情,禁止轉動眼球和強行閉眼。術中避免講話、咳嗽及用力眨眼。熟悉手術全過程,并與醫生默契配合,熟練安裝刀具及負壓吸引環,快速準確遞送手術器械及物品。
1.2.3 術后護理 (1)嚴密觀察病情:手術結束后立即在裂隙燈顯微鏡下檢查,觀察角膜瓣下有無微粒、碎屑,角膜瓣是否對合平整。如發現瓣下有異物,應配合醫生為患者及時沖洗,清除碎屑、微粒,保證術后角膜透明。(2)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嚴格遵醫囑規范點激素眼藥和人工淚液,不可隨意停藥或濫用,防止發生并發癥。術后1~2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及強體力勞動。如眼前有閃光感、飛蚊癥等癥狀,須及時復查。注意用眼衛生,避免用力擠眼、揉眼動作,并防止灰塵、臟物進入眼內。堅持健康用眼習慣,定期復查。
本組9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未發生角膜上皮損傷及角膜瓣移位等術中、術后并發癥。術后隨訪6個月,矯正視力均達到預期目標。無明顯視力回退現象。
LASIK有一定的手術風險,治療期間各種并發癥的出現對治療效果及術后恢復均產生不利影響。我們在對90例患者實施LASIK的治療期間,術前精心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穩定其情緒,并完善各項準備工作和做好術前針對性的訓練;術中與醫生密切配合,鼓勵患者放松,不要緊張,動態觀察其頭位和眼位的變化并及時協助醫生進行調整,避免術中出現激光偏心切削等現象而影響手術進程的順利和療效;術后患者大部分用藥和護理都在院外進行,遵醫囑行為主要依賴于患者的自覺性[2]。術后我們在加強患者病情觀察的基礎上,及時做好合理用藥、合理用眼等健康宣教等措施,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告知患者術后自覺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主動定期復查,從而有效提高了手術效果,促進了患者視力的良好恢復。
[1] 阮芬兒, 陳艷.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后并發角膜瓣移位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10):948-949.
[2] 王靜. 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患者術后負性情緒相關因素分析[J]. 齊魯護理雜志, 2015, 21(4):56-57.
(收稿 2017-04-01)
B473.77
B
1077-8991(2017)04-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