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6)
摘要:馬端臨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學家,江西饒州樂平人。他總結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寫成《文獻通考》一書,成為后世典章制度的經典之作。《文獻通考》作為馬端臨用畢生心血完成的典制體巨著,集中體現了其“會通因仍之道”和“變通張弛之故”的史學思想,本文從其著書目的、具體體現和影響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馬端臨;《文獻通考》;史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K82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55-01
馬端臨是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他總結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著《文獻通考》一書,成為后世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文獻通考》作為馬端臨畢生心血完成的典制體巨著,集中體現了其“會通因仍之道”和“變通張弛之故”的史學思想,并對后世影響深遠。
馬端臨,字貴輿,號竹州,饒州樂平(今江西)人,生于宋理宗寶祐二年(1257)。元仁宗廷祐四年(1317),派遣王壽衍尋訪有道之士,至饒州,得《文獻通考》。馬端臨的學術思想,很多得力于其父馬廷鸞,馬廷鸞學問淵博,在南宋后期累官至右丞相,多年的經邦治國使他對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典章經制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可見馬端臨的學問頗得益于其深厚的歷史學的家學淵源。另外,南宋理學的發展,尤其是宋理宗及權臣對于理學的推崇,極大促進了理學的發展,確立了其正統地位,影響廣泛,也成為馬端臨史學思想的又一重要淵源。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馬端臨撰寫的目錄巨制《文獻通考》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史學思想和特定歷史觀的浸潤和影響。
一、馬端臨的著書目的及史學思想
馬端臨所著《文獻通考》一書,集中了其大部分的史學思想,最主要的包括兩點,即“會通因仍之道”和“變通張弛之故”。
(一)“會通因仍之道”的史學思想。所謂“會通因仍之道”,即通過對歷代典章制度的沿襲繼承和變革創新的融會貫通,探究歷代典章制度的發展變化過程。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自序》寫道:“其變通張弛之故,非融匯錯綜,原始其終而推之,固未易言也。”他認為典章制度在歷代是相因襲的,“典章經制,實相因也,殷因夏,周因商,繼周者之損益,百世可知,圣人蓋已預言之矣。爰自秦漢以至唐宋,禮樂兵刑之制,賦斂選舉之規,以至官名之更張,地理之沿革,雖其終不能以盡同,而其初不能以遽異。如漢之朝儀、官制,本秦觀也,唐之衛府,本周制也。”馬端臨認為,“典章制度的變革有一個過程,并且有其自身的相因關系。只有借助于撰修通史,才能如實反映這一變革過程及其相因關系。”《文獻通考》二十四考從上古時期開始,按時間順序編排至南宋末年,將歷史上各類典章制度的變化貫穿于各章,以達“通古今之變”的目的。
(二)“變通張弛之故”的史學思想。所謂“變通張弛之故”,是指典章制度發展變化的原因。《文獻通考》并不以敘述“會通因仍之道”為其根本目的,敘述會通之道是為了總結“變通張弛之故”,即通過對歷代典章制度承襲、變革的梳理,形成對歷代興亡的認識,總結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受南宋后期史學對歷史總結的影響,馬端臨從更為開闊的視角探究歷代衰亡的原因,馬端臨馬端臨補齊司馬光《資治通鑒》省略的典章,說明唐代杜佑所撰的《通典》審備不詳、分類不精等疑惑,作《文獻通考》分田賦、錢幣、戶口、職役、選舉、學校、職官等二十四考,從上古至南宋末年分門別類,詳細敘述,以達到其“會通因仍之道”和“變通張弛之故”的目的。
二、史學思想在《文獻通考》中的體現
(一)史學思想在《經籍考》中的體現。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自序》中有云:“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 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議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其載諸史傳之紀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竊注已意, 附其后焉”。另外,其“會通”的目錄學思想還表現在他吸取了佛經目錄《出三藏紀集》創造的“總經序”的辦法,這種方法對于了解譯經的源流和內容很有幫助,得到許多目錄家的肯定,馬端臨進一步創造了書目解題引用成文之方法, 這種方法成為《經籍考》的主要結構方法, 代表著《經籍考》體例之主要性質。這種輯錄體提要形式正是在“會通”史學思想理論前提下產生的,正是“會通”指導下的這種體例決定了《經籍考》的巨大目錄學價值和影響。
(二)史學思想在《選舉考》中的體現。《文獻通考·選舉考》中記錄了自上古至南宋度宗時期,各類主要的舉士和舉官制度。同時還分線敘述了從古至南宋的童子科、武舉、制舉等制度,“有主有從,互相配合,因仍發展,構成一整套舉士制度,會通思想體現得非常直接”。馬端臨不僅對選舉制度的變化過程加以敘述和整理,以達到會通目的,還注意研究各種制度的承襲關系和變化原因,分析了五代以來明經諸科取人之盛的原因,并說明宋初諸科取人多于進士,是沿襲五代以來的制度,從中足見其對舉士的認識,貫通著“變通張弛之故”的史學思想。
三、馬端臨“會通”史學思想的價值和影響
馬端臨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沒有停止于前人的基礎,而是在吸收以往史學成就的基礎上,通過親身研究和實踐,把會通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首先,創立了文、獻、考的特殊編撰形式。全書內容在編排上采用這樣一種獨特方式:敘事部分稱為“文”,對歷代典制作了探本溯源的考察;論事部分稱為“獻”,力求匯集各種學術見解,他本人的考證意見也以“按”的形式附在后面。馬端臨創立的這種新型編纂形式,既能使我們清楚了解各項典制的沿革變化,又能讓后來學者基本熟悉歷代學者對它們的看法。
其次,重析門類,增立新目。《文獻通考》一書基本取法《通典》,同時又吸收《通志》之長,使其體例更加完善。《文獻通考》吸收了前人的長處,對封建社會面貌的考察更加全面、細致,幾乎涉及到封建社會結構的所有主要內容。馬端臨進一步完善封建社會結構的編纂形式,是他發展會通思想的一個表現。
通過分析《文獻通考》,可以看到馬端臨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變化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究“張弛之故”對制度的變化追根溯源。除此之外,對古今關系的認識和對歷史評價的認識也含于其中。馬端臨用文獻通考的方式,將正史、會要中的典制;可考證的歷代臣僚奏議、諸儒評議;稗史記載和自身的思想、考證有條理地加以結合,記錄分析宋代典制的變化及形成原因,為我們進一步認識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參考文獻:
[1]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6.
[2]胡巧利.馬端臨史學的會通思想及其價值[J],江西社會科學,1990(2).
[3]張艦戈.《文獻通考》馬端臨史學思想探析[J],蘭臺世界(歷史探索),2016(11).
[4]劉石玉.“因仍會通”:馬端臨之史學觀和目錄學的考查——兼論《文獻通考·經籍考》的價值和影響[J],江西社會科學,1990(11).
作者簡介:王曉慶(1992-),女,漢族,湖北宜昌,碩士研究生,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唐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