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英++宋佳隆+詹政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摘要:同命不同價一直是社會上爭論不休的話題。公平、平等,是現代社會發展所追求的目標。因此,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人身損害賠償,特別是死亡賠償金,深受公民的關注。我國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立法規定比較松散,沒有統一的標準,實踐中造成較大的賠償差距。本文主要通過討論賠償的目的,確定各類損害的性質,進一步提出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同命不同價;死亡賠償金;賠償標準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65-0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口號。平等,是一個具有多種不同含義的多形概念。每個人對平等都有自己的理解。對于同一件事的處理,或許有些人認為平等,有些人便認為不平等。
案例一:2005年12月,重慶市3名戶籍不同的女同學搭乘同一輛三輪車遭車禍身亡。經協商,兩位城鎮戶口女孩的家人各自得到了20余萬元的死亡賠償金。而另一位是農村戶口女孩的家人只得到5萬余元的死亡賠償金和4萬元的補償金。
案例二:2005年10月23日,北京市朝陽區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同坐一輛夏利車的兩名乘客死亡。男乘客金文植是城市戶口,女乘客趙小英是農村戶口。朝陽區法院就此作出一審判決,判令肇事方賠償金文植家屬41萬元,賠償趙小英家屬17萬元。
上述兩個案件的判決,或許會讓部分民眾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并不是平等的,差距如此懸殊的死亡賠償金,是難以讓人接受的。但是我們不能說法官違法,因為他們的判決于法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9條規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20年計算。
一、人身損害賠償的類型
人身損害賠償可以分為兩大類:物質性賠償和精神性賠償。
物質性賠償包括因傷害或死亡直接支出的費用,如:醫療費、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交通費、住宿費等等;受害人或其家屬的生活保障性利益,如:誤工費、被撫養人生活費、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等。精神性賠償主要是精神損失撫慰金。對于生命的不同價性主要是體現在殘疾、死亡賠償金以及精神損失撫慰金上。
因傷害或死亡直接支出的費用,由于都是受害人及其家屬的實際支出,因此,只要能提供相應的證明,就可以獲得足額的賠償。此項計算標準導致的不同數額的賠償款,民眾是沒有異議的。
精神損失撫慰金主要是對受害人及其家屬在精神層面所遭受痛苦的補償。如果受害人沒有死亡,那么精神損失撫慰金是補償給受害人本人的,其家屬無權請求;如果受害人死亡,那么此項權利將轉移到家屬手中。至于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十條規定,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根據此條款,我們可以看出,在同一個案件中,只要侵權人使用同一種侵權方式,不同戶籍的受害人完全可能獲得相同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盡管法官對精神損害賠償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但自然生命的價值和每個人人格利益都是平等的,因此法官手中的自由裁量權都會盡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就像我們開頭提到的案例一,盡管三名受害人的戶籍不一致,但法官考慮到兒女的離世帶給父母的傷害是一樣的,給一個家庭帶來的痛苦是相仿的,父母對子女感情的注入并不會因戶籍、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所以法官判給三個家庭的精神損失撫慰金都是五萬元。這種站在法理和情理的判決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判決,才能真正起到一個定紛止爭的效果。
殘疾、死亡賠償金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問題。兩者的賠償標準并不像直接支出的剛性費用,也不像精神損害撫慰金等抽象費用。它的計算標準是受訴法院上一年度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的純收入,按20年計算。由于兩者的計算標準一致,下面我們主要就死亡賠償金進行分析。首先,筆者并不贊成同命同價。筆者認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工作能力、對家庭的貢獻能力是不一樣的。其次,我們已經在前文把死亡賠償金定性為對受害人家屬的保障性利益。所謂保障性利益就是讓死亡賠償金起到一個代替受害人在家庭中所貢獻的作用。因此,如果單純地對所有受害人都賠償一個相同的數額顯然是不妥的。試想一個生活在農村和一個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家庭所產生的壓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盲目地用形式的公平來強調實質公平是不合理的,這種簡單的形式平等只能帶來更深遠的社會問題,產生更加激烈的社會矛盾。試想,在一起既有城鎮戶口又有農村戶口的多人交通事故中,侵權人對所有受害人的賠償數額都參照一個較高的標準,首先會增加侵權人的賠償壓力,其次極其容易導致農村戶口這方使用“碰瓷”的手法來獲取高額的賠償金。
盡管如此,筆者也不贊成目前我國實行按照戶籍的不同來決定賠償款項。戶籍制度是我國上世紀50年代的產物。隨著改革開放和世界經濟一體化,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鎮,大部分農民都已經蛻化為農村戶籍的城市人,為城市的建設貢獻出不可磨滅的力量。社會結構已經不像50年代那么簡單,此刻,如果我們還一貫堅持舊的賠償標準勢必會引起社會的不滿。
二、國外關于死亡賠償金的學說
同命同價,用日本學者西原道雄的說法就是定額化。他是提出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定額化的第一人,他站在人類平等與尊重個人的哲學理念上提出這一概念。他認為:生命或身體傷害本身應視為一個非財產上的損害,而給予一致性、定額化的賠償額。①傳統的理論認為,當損害事故發生后,造成人身殘疾或死亡的,賠償金的賠償并不是補償生命或身體利益,而是以殘疾或死亡為契機,對財產性利益的救濟。西原道雄教授認為死亡賠償應當以死亡的事實本身作為損害,其目的在于保護具有平等價值的人類生命與身體,而不應將人類視為具有生產收益的機器。②任何一種學說都會有批判的聲音,定額化也不例外。日本楠本安雄法官則認為定額化的賠償應當限制適用的主體范圍,例如可以適用于幼兒。他認為死亡賠償金理應承認個人差別,并且定額化還強行將侵權人的故意、過失心態一刀切,這對于過失侵權的當事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四宮和夫教授也認為定額化忽視人的能力、環境差異等受害樣態的傾向。
與定額化相對的理論是多重標準制。多重標準制采用的是“差額說”。差額說是以財產的實際損失作為確立賠償金的標準,以受害人發生損害前后費用增加或財產減少的算術差額作為原則,強調與個人的收入狀況相聯系。③差額說僅以條件因果關系在加害行為和損害賠償之間創建因果關系,這種好處就是最大范圍的考慮受害人的特殊情況和具體損失,流露出最大程度的人性關懷。但是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弊端,極大的膨脹了損害賠償的范圍,對侵權人造成了巨大的賠償壓力,而且有些損害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此時損失的金錢該如何計算,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問題。
這兩種學說是目前域外立法的主流學說。我國關于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準是采納了差額說。筆者認為采用差額說是合理的。
三、我國關于死亡賠償金存在的不足和完善建議
關于死亡賠償金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目前幾乎所有關于死亡賠償金的案件所適用的法律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9條。這說明關于死亡賠償金的規定是以司法解釋為主,沒有統一的立法,這容易導致司法實踐適用的混亂。第二,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準不適宜。首先,它以法條的形式加深了城鎮和農村的矛盾,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其次,城鎮和農村的劃分標準不能解決某些特殊群體的困境。例如,有些戶籍在農村的“城市人”已經在城市工作十余年,并且有固定的住所,如果依舊對他適用農村的賠償標準,對于他這類“城市人”來說是極不公平的,況且這批人一直在壯大,急需立法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完善建議:第一,盡快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整理,形成統一的基本法律,保證立法的權威性和適用法律的統一性,這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避免司法實踐的混亂。第二,應該修改我國關于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準,不再以城鎮和農村戶口為劃分標準,應當以經常居住地上一年度人均收入為標準并綜合考慮受害人對其家庭所貢獻的作用等因素作為考核的標準。以經常居住地上一年度人均收入為標準可以平衡一定區域內所有受害人的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同命同價。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確立“具體情形具體對待原則”,法院應當具體考察受害人的實際情況,考察受害人生前對整個家庭的貢獻比例,合理設定損害賠償的數額。努力做到在最大多數人公平的基礎上追求個體公平。
四、結語
人人追求平等的心理根源實際上就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尊重的欲望。但是一個社會不可能做到絕對平等,絕對平等同人與人之間在天賦和能力方面的不平等現象很可能是不相符合的。盲目地追求絕對平等,也是不現實的。
注釋:
①李蓓.侵權法上的損害問題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0.
②陳聰富.侵權違法性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社,2008:177-178.
③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18.
參考文獻:
[1]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于敏.日本侵權行為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5.
[3]佟強.論人身損害賠償標準之確定——對“同命不同價”的解讀.清華法學,2008年01.
[4]李蓓.侵權法上的損害問題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10.
[5]張東亮.解讀我國死亡賠償金制度下的“同命不同價”——對《侵權責任法》第17條的反思,新疆職業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