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立軍+李成秀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 阿壩 623002)
摘要:古老的羌民族其文化深厚,民族特色鮮明,具有代表性的羌繡、多聲部民歌、肩領舞、羊皮鼓舞、砸酒等民族文化藝術特色鮮明、獨具一幟。每逢羌族傳統節慶,音樂舞蹈總會伴隨著儀式活動同步進行,具有古老祭祀儀式的羌族釋比則更為耀眼,筆者通過對茂縣地區的釋比儀式展開了多次實地調查,以局外人身份嘗試研究其儀式音樂的藝術價值及文化特色。
關鍵詞:羌族釋比;儀式音樂;羊皮鼓舞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09-01
羌族的誕生由達渭河流以及黃河中上游地區的漢藏語系先民西遷群居于三河流域而形成。新石器時期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口數量的蓬勃增長,羌族部落出現了群分化現象,在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陜西、貴州、云南等地均留有羌族文化的印記,如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彩色舞蹈陶盆踏歌跳舞,則與羌族薩朗舞元素極其相似。
羌族現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松潘、理縣、汶川以及綿陽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等地區。歷經了輝煌與苦難的羌民族,信仰多神崇拜,認為萬物皆有靈,無論在其傳統節日還是婚喪、祭祀活動中,都有一套固定不變的儀式流程,且必須請村寨當中一位德高望重、善于占卜、能歌善舞、能驅邪除魔的長者來承擔祭祀活動的主持,當地村民將此人稱作“許詩卓”①。
羌族釋比文化自古有之,夏商時期的大禹,既是夏王朝的開創者,也是古代羌族人民的許詩卓,流傳于茂縣鳳儀、回龍、土門一帶的羌族在竹馬花燈《大禹治水》的唱詞里,就將禹稱為“格西”②。羌族釋比儀式音樂,在不同的儀式事件中所選用的音樂類型也各有不同,有時邊擊邊唱,有時則只舞不歌。羌族釋比儀式過程中無樂音樂器的使用,全部是由打擊樂器伴奏來完成儀式活動全過程。即使是使用幾件法器以打擊樂器身份應用,其音色交織在一起,使整個儀式活動緊張肅穆,場面雄偉而壯觀。我們所稱的打擊樂器在釋比們眼中卻不認同為樂器,則稱為通神的法器。但從音樂角度出發,不同材質的器物,通過物體振動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響,且具有典型意義的節奏型貫穿整個儀式過程??偟膩碚f,羌族釋比儀式的音聲境遇主要包括了人聲(誦、唱)及器聲樂舞兩大類型(法器、禹步)。
一、儀式中的人聲
羌族釋比儀式中人聲包括念咒聲、誦唱經韻的念唱,其風格特點是按羌族語言的自然語音聲調而略為旋律化的誦唱聲,旋律音調集中在平穩的幾個樂音上。旋律少拖腔,較精煉。呈公式化的句式結構,多為齊唱或獨唱夾雜齊唱。常見的結構模式有單腔句反復式、多腔句串聯式,多伴隨著一曲多用或一曲多變的形態出現。常伴有羊皮鼓、響盤、腰鈴等法器同步伴奏進行,其音響雄厚莊重,節奏規整。如《誦神禹》吟唱時伴隨的法器擊樂伴奏節奏如下:
二、儀式中的器聲樂舞
法器擊樂是羌族釋比儀式中用于銜接儀式或舞蹈伴奏時所使用的節奏。是祭祀儀式中最為重要的儀式音響,對配合舞蹈韻律、表達儀式情感、連接儀式儀項、組織儀式結構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其儀式活動中常以樂舞形態呈現,舉行釋比儀式時,其表演身段多在腿部,且多以單腿單腳跳躍、左右前后輪番動作,此舉即為禹步也?;顒又蟹ㄆ鞯墓澴嘁幷辛Γ俣葧r快時慢,踏著有力的節奏配合著協調的舞蹈,在與其周圍人群環境的協調與互動,有目的的傳衍了羌人的行為價值。常用節奏如下:
器聲樂舞的基本特征主要植根于羌民族特有的農耕文化,合理借用肢體語言抽象出一套由耕、種、收、藏等全套天人合一的本體論觀念。整個儀式進行中,祈望風調雨順、人畜興旺、五谷豐登、吉祥如意等實現人與萬物間的協調統一理想。從古至今,中華民族是一個與人為善的民族,“和”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也是羌人傳統文化意識與精神內在美學領域中的集中體現。歸納羌族釋比儀式中的音聲境遇,可總結其聲譜如下:
羌族釋比儀式音樂是樂與舞的表演集于一身的文化事項,就其音樂而言,神鼓或其他樂器所奏的打擊樂合奏功能是支持唱歌,提供一種節奏,而節奏又是對舞蹈最主要的支持,以及產生戲劇化或節奏化的行動。
羌族釋比儀式活動不是單純的由許詩卓以樂舞表演來完成的儀式活動,任何一個儀式事件的存在,都離不開空間與時間這兩個維度。它包含著許多可感知、可觀察的儀式結構因素,這些因素在儀式活動中通過默契的配合來構成整個儀式事項。而除了這些外顯的表層關系之外,釋比儀式活動內隱的深層關系便是儀式中的參與群體本身。
釋比儀式在羌人的生活中歷經數百年經久而不衰,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這些釋比老人一代代默默無聞的傳播、傳承和延續,更重要的是羌民族的傳統文化認同所承載著這古老的儀式活動。但隨著現代藝術的沖擊,羌族傳統的釋比藝術漸進被年輕一代所丟棄,參加儀式活動的釋比老人大多以年過花甲、古稀,羌民的釋比儀式音樂將遇到怎樣的挑戰和沖擊,以及如何將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弘揚、綿延流長,值得羌族年輕一代的人們為之而思考。
注釋:
①許詩卓:羌語對羌族民間巫師的稱謂,與釋比近義。
②格西:羌族人認為禹是對宗教祭司的稱呼,格西是宗教祭司對自己的稱呼。
參考文獻:
[1]耿少將.羌族通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
[2]王治升、阮寶娣、徐亞娟.羌族釋比唱經[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1.6
[3]阮寶娣.羌族釋比口述史[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1
[4]鄧廷良.羌笛悠悠[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9
作者簡介:
師立軍(1987.8-),男,漢族,甘肅金塔人,助教,碩士研究生,阿壩師范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中國傳統音樂。
李成秀(1987.3-),女,漢族,甘肅蘭州人,助教,碩士研究生,阿壩師范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學中國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