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濤

(閬中師范學校,四川 南充 637400)
摘要:我國是幅員遼闊、多民族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有著豐富的地理教學資源。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規定,初中生必修地理課程有:“地球與地圖”、“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鄉土地理”。把豐富多樣又與學生家鄉聯系密切的鄉土地理知識案例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中與教材案例結合,是對普通地理教材的豐富和補充,也培養學生用已學的地理知識來認識一些身邊的地理現象甚至是解決一些地理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教材案例;鄉土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13-01
一、教材與當地實情分析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的第三節。
這一節分為了:“鄉村與城市”、“聚落與環境”、“聚落的發展與保護”三個教學板塊。其學習目標是: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的區別;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其中教學的重難點是:探究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教材運用了大量世界的和中國的案例,以圖片的方式直觀地讓學生認識、分析聚落相關的地理知識。
2013年6月22日,位于云南省紅河州的紅河哈尼梯田被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此被國內外的人士所廣泛關注。這為紅河哈尼梯田帶來的發展的機遇,但也對當地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造成沖擊,如在當地大量的傳統建筑——蘑菇房被迅速推倒。與當地自然環境相協調的,且具有生態功能的樸素、溫馨、平和的傳統村落,現今變成了塵土漫漫的大工地。由于地理學科的性質,在對當地學生進行地理學科文化知識的傳遞的同時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思維的灌輸也是地理學科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鄉土案例”與“教材案例”組合教學
(一)城市與鄉村。
很明顯我們居住的是村寨,屬于鄉村聚落而不是高樓林立的城市聚落,而下面世界各地的鄉村聚落案例對比來看,A是非洲的原始村落;B是北美的鄉村,可以看出來地廣人稀的大農場;我們處于C圖中人口密集的亞洲鄉村,由圖4.18可以看出,亞洲的山村,大多選址在河流經過的平坦地區,沿著河流、河谷成條帶狀分布。
而我們當地的村寨并沒有選擇在山谷地區,而是選在了海拔在1850m—1860m之間的山腰,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的景觀。這里的村寨也有著亞洲村落的普遍特點:人口密度大。這樣規模小而人口密集的村寨如粒粒明珠散落在群山的腰間。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場所。由于聚落的生產方式的不同分為:農村、牧村、漁村和林場等不同類型。由上面的拍攝圖中的層層梯田可以知道,我們的聚落是農村,主要從事稻田耕作。
(二)聚落與環境。
早先聚落的選址都會選擇如圖3所示的“土壤肥沃,適于耕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如我們的哈尼“哈巴”(一種哈尼古歌,哈尼族沒有文字,用口耳相傳來傳承文化)所唱的一樣:“從前哈尼愛找平壩,平壩給哈尼帶來悲傷,哈尼再也不找壩子了,要找厚厚的老林高高的山場,山高密林的凹塘,是哈尼親親的爹娘……”(古歌《哈尼阿培聰坡坡的一段》)。我們哈尼族是個遷徙而來的名族,一般認為我們是甘青高原氐羌族的一支,不斷向南遷徙,在遷徙過程中為找到適合定居和生產的地方——“平壩”而與那些原著民族發生戰爭,最終渡過紅河,進入了山高林密的哀牢山區,在這里經過祖祖輩輩的努力,建造了世界農業奇跡——“紅河哈尼梯田”。紅河河谷地區由于處于背風坡,氣候炎熱、蛇蟲鼠蟻眾多,對于從涼爽地方遷徙而來的哈尼族來說,適宜不了河谷炎熱氣候,爆發疫病。最終進入大山在山腰涼爽的地方定居下來。半山不僅氣候涼爽,靠近森林也有豐富的水源和建材、食物。在山腳開辟層層梯田便于梯田管理和沖水施肥。
表1(選址半山的優勢)
氣溫 處于北回歸線以南,山腰較河谷地區涼爽,無嚴寒和酷暑
森林 靠近森林有豐富的泉水資源進行生活和生產;森林提供大量的建材和豐富的菜肴
梯田 便于利用山上下來的水流,把肥料沖去梯田施肥,省時省力
世界上各式各樣的傳統建筑都是當地環境和當地民族文化的反應,我云南省的傣家竹樓為了適應當地炎熱潮濕的環境也采用了干欄建筑,下層架空,用來堆放雜物,樓上才居住人。由于我們紅河哈尼梯田地區,多雨濕潤的氣候條件,哈尼村寨的傳統建筑——蘑菇房采用的也是“下畜上人”的形式。
傳統的蘑菇房是就地取材建起來的建筑,運用粘性較強的黃壤,甚至運用長期浸泡在梯田水里的水稻土(它更為細膩),放在木制的模具中脫水成型來制成泥磚建造房屋。所以蘑菇房和周圍的自然從審美上是和諧一致的。哈尼人把牛等牲畜和柴火放在底層,二樓用來居住,常年不熄的火塘,不僅可以用來做飯,由于大山的濕冷環境還能起到增溫、除濕的作用。頂層的閣樓很低矮,勉強可以算做三樓,通風效果很好,可以儲存玉米等食物。經濟條件寬裕的人家會給成年的兒女在主屋的旁邊修建耳房,耳房的頂部通常都弄成平頂作為曬臺,方便晾曬谷物和納涼、繡花等,因為在山區很難找大面積的平坦地方作為晾曬場地,建造平頂曬臺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傳統的蘑菇房不僅僅具有生活的功能,還具有生產的功能。在蓄養耕牛的底層墻上,哈尼人會把牛的糞便拍在墻上,待脫水掉下后收集起來,在播種玉米等旱作植物的時候放在挖好的坑下面,作為底肥再撒上種子,這樣有利于作物的生長。本地區最著名的還是大面積的稻作水田,要為村寨下方成百上千階稻田施肥還有更巧妙、獨特的方法——“沖水肥田”。完整的蘑菇房一般都配有一個小型的“肥塘”,哈尼人把一些剩下的菜葉、家禽的糞便或者是枯樹葉掃進肥塘,在這里漚的漆黑發臭變成很好的肥料,待到山水來的時,順著四通八達的溝渠沖到梯田中,這樣的施肥方法省時、省力還生態環保,也是哈尼人順應山地的地勢的“獨創”。
在整個村寨的下方,也就是整個村寨海拔最低處,設置有公共廁所和一口大肥塘,每當要進行插秧以前,攪拌整個肥塘里的肥料,開水口把肥料沖入梯田為秧苗的成長做好準備,所以本地區森林、村寨、梯田形成一個完整的良性生態系統,凝聚著哈尼人對環境的深刻認識和利用自然環境的智慧。
用馮驥才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歷史的記憶和傳承都沒有了,也許中國很現代化,卻不中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