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陜西 西安 710065)
摘要:對于一名攝影師來說,理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實踐是更為重要的。在一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攝影對于我們攝影的初級者來說,電影的現場拍攝中,攝影機位的選擇尤為重要。
關鍵詞:攝影師;攝影機位;過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79-02
一、分鏡頭劇本作為主導因素
分鏡頭劇本的劃分非常重要,“分鏡頭劇本”又稱“導演劇本”。也是將文字轉換成立體視聽形象的中間媒介。 分鏡頭劇本在確定作為拍攝的主導因素時,拍攝時就可以直接通過分鏡頭劇本來判斷攝影機的機位,所以在分鏡頭確定的情況下,攝影師要根據分鏡頭的提示,來判斷攝影機位的擺放。
二、導演意圖
現場拍攝機位的擺放一定要遵守導演的意識,導演可能會為影片的整體風格和整體的敘事完整性,導演會有自己的鏡頭機位,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遵從導演的判斷。
作為攝影師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在自己和導演的攝影機位發生沖突時,我們都做為電影創作者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為影片的藝術創作而做的努力,其實最為折中的辦法,首先要遵從導演,再者展現自己的意圖。
(分鏡頭圖)
三、完全攝影師控制下的機位選擇
在電影的拍攝時,有時我們沒有分鏡頭劇本,同時,在場景中因為各種因素,導演也無法判斷攝影機位的時候,作為攝影師就要根據自己對劇本故事的把控,演員調度的變化以及自己的實踐經驗對攝影機位做出判斷。
(一)在場景中內景和外景的機位選擇。
1.在內景拍攝時。
在場景中,內景的對于攝影機的要求很嚴格,整體的空間關系上就對攝影有一定的影響。在整個內景的拍攝過程中其他部門也會在場景上做出調整和改變,因此導致攝影機在內景中機位的選擇就會出現局限性。尤其是在狹小空間下時,局限性最為突出,燈光、道具等各種問題會接踵而來。
內景拍攝中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攝影對于機位的選擇空間很小,然而在拍攝中迅速的做出判斷是必須的??臻g環境再怎么狹小,演員的表演還是正常的。所以在機位選擇時,肯定是要選擇能夠拍攝到演員表演的地方。再者,演員的情緒和影片的節奏性都是具有變化的,所以在機位上肯定是要變化。在這種狹小的空間下,作為一個攝影師一定要有決斷的時候,該放棄的放棄。攝影機的三腳架是輔助作用,有時候放棄他可能會使你能發現更好的機位。例如電影《解救吾先生》,其中的一段是綁匪假扮警察把吾先生綁架了,吾先生和綁匪大量的故事都發生在綁匪的小屋里。故事情節的戲劇性,環境的局限性,攝影選擇手持攝影,模擬人的主觀視角,鏡頭跟著演員角色動,而非機位不動,攝影機帶動觀眾參與到電影中的事件。而這樣的拍攝手法在處理上更容易達到鏡頭晃動帶來的真實感和混亂感,剛好達到導演的追求和想要的效果。
(電影《解救吾先生》)
(電影《解救吾先生》)
2.在外景拍攝時。
在電影拍攝過程中,當場景建立在外景的基礎上時,攝影師對機位的可選擇空間很充足。但是,機位并不是隨隨便便擺放的。作為攝影師,你需要什么,應當注重什么問題,都需要攝影師的判斷。外景的拍攝中除空間充足外,其他的因素都屬于不可控的因素。建立在不可控因素的基礎上,我自己在外景拍攝時,會首先考慮到人物和空間環境的關系。
(描述人物與空間環境)
(描述人物與空間環境)
(二)在角度變化中,攝影的機位選擇。
機位與被攝物體的高低落差不同,造成了拍攝角度的差異,角度差異會影響到機位的選擇,在垂直角度上,攝影機可以選擇平視、仰視、俯視和頂視四種。這四方面,水平角度上,攝影機可以選擇正面、側面和背面,攝影機角度的選擇是對攝影機機位的前提要求。
1.垂直角度。
(1)平視。指攝影機與被攝物體處于同一水平線上,鏡頭的視軸與地面平行的拍攝方式。平拍的畫面有平穩感,不會變形,尤其是在拍攝人物時,平視的角度是表達一種平等與尊重。
(2)仰視。攝影機鏡頭偏向水平線下方拍攝,鏡頭低于被攝物體的視平線,是從下向上拍攝。此時的角度使得被攝物體顯得很高大,帶有重要的夸張性。
(3)俯視。俯視會使得人物主體顯得更加的渺小,同樣俯視也能夠強調被攝物體的數量眾多和場面的宏大,交待景物、人物之間的地理位置。
(4)頂視。攝影機垂直與被攝物體,在這種角度上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2.水平角度。
(1)正面。正面角度是體現物體主要外部特征的最主要角度,它可以毫無保留地再現被攝體正面的全貌或者局部,許多物體最易與其他物體相區別的面就是其正面,人們也往往將最能體現某物體特征的一面定義為該物體的正面。
(2)側面。側面角度是從被攝體的正側面拍攝,它往往用來勾勒物體的輪廓線,強調動作線、交流線的表現力。
(3)背面。面角度即從物體背后拍攝,在拍攝方向的四種角度中是一種較少被采用的角度,它往往能產生特別的效果,比較含蓄,給觀眾留下聯想、想象的空間比較大,可以引人思考。
從垂直和水平上來說這幾種攝影角度對于運用到現實拍攝中非常重要,機位的選擇會在角度的前提下完成。我自己在拍攝時,我會根據故事劇情,影片風格,攝影風格來總體的選擇攝影的機位。就以開篇主角出場來說,主角是重要人物,是讓觀眾直接接受和需要了解的人物。
角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對機位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的拍攝中我也出現了沒有把握好攝影角度的問題,結果在所拍的內容中對于整體的故事上出現了一定的破壞感。
(三)演員調度對攝影機的機位選擇的影響。
電影創作過程中,攝影師不僅僅要能夠操控攝影機,還要能夠在根據演員調度下進行攝影機位的選擇。
攝影師作為影片的主創者,在配合演員調度上選擇攝影機位是必須的。演員調度中,我們以拍攝群體性的演員為例。主演和群演同處于一起時,攝影師的機位擺放在哪,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故事中人物的主角應該處于什么位置,我們作為攝影師一定要分析正確,首先,我們不能把主角和群眾混在一起,要把他們分開,把群眾看做是一個整體。把此次場景中的演員給分類,劃分成主演、配角和群演三個方面,根據各自在影片中所占的份量來拍攝。這樣群眾以一個整體性拍攝,我們就很清晰的看出,其實他們和主人公的關系就像是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的關系,這樣我們就會很快的選擇機位。
(群體戲)
(群體戲)
(四)在畫面構圖中,攝影的機位選擇。
在我們拍攝的過程中,影視畫面的構圖也會對攝影機的機位選擇產生很大的影響。對于構圖上來說,我們應當注重的整體性的兩點是:封閉式構圖和開放性構圖。
1.封閉式構圖。
封閉式構圖的心理基礎主要源于傳統的構圖觀念。封閉式構圖是把框架當成一個獨立的封閉空間,注重框架內部布局的均衡、完整、嚴謹、統一。畫面從內容到形式都由于框架的存在而與外部空間脫離,成為一個和四邊有內在聯系的封閉空間。這些在嚴謹的美學心理支配下的攝影師要求畫面有明確的內容中心和結構中心,觀賞者的聯想和延伸也都在畫面上提供的元素中進行,攝影師對觀賞者的導向性也相對的明確。
2.開放式構圖。
開放式構圖,不再把畫面框架看成與外界沒有聯系的界線。畫面中表現的是不徹底的圖像,其中只需事物的部分形象,而別的形象大部分并沒有顯現,是一種“以不徹底求完整”的構圖辦法。但是畫面構圖注重與畫外空間的聯系造成一個除了實空間以外,還存在著一個虛空間,但由觀眾想象而存在的畫外空間,對未顯現的部分可以作出切確的猜測和判斷,從而在心理上產生完整的視覺概念。
在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的構圖中,對攝影的機位選擇都有很大的聯系。封閉式就像是一個框子,我可以根據框來選擇機位,保證畫面內容的完整性。開放式則是脫離框之外,突破局限性,帶有一點的自由和主動性。對現在的自己來說,還是比較傾向于封閉式的構圖方式,它首先能夠給一種統一、完整、和諧、均衡畫面效果。
四、結語
在電影拍攝時,一定注重對劇本故事的分析和解剖,整部影片整體風格和故事的完整性是機位選擇時的重要和關鍵因素。攝影機位的選擇都是服務于影片故事。影片風格和故事敘事完整性決定著攝影機位的選擇。因此,作為攝影師一定要把握和了解整體故事和影片風格,才能更好的,更為準確的做出攝影機位的選擇。
作者簡介:杜坤,男,碩士,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研究方向:影視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