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想防衛是指行為人基于認識錯誤而對本不存在的不法侵害實施的防衛行為,是正當防衛中論及的一個間題。本文擬從假想防衛的概念、特征、范圍等角度,對假想防衛問題作一粗淺探討。
關鍵詞:假想防衛;法律責任;問題探討
中圖分類號:DF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251-01
一、假想防衛的概念和特征
(一)假想防衛的概念。
假想防衛是指本來不存在不法侵害行為只是由于行為人認識上的錯誤,誤以為存在不法侵害行為,對自己假想的侵害者實行的造成了他人無辜損害的一種自以為是正當防衛的行為。假想防衛由于不存在正當防衛的前提,所以不屬于正當防衛范疇。按照公認的觀點,對于假想防衛人來說,根據其是否具有罪過,要么負刑事責任,要么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所針對的不法侵害必須是現實存在的,而不是虛幻或想象的。
(二)假想防衛的特征。
第一、現實中上并不存在不法侵害行為。這不僅僅是假想防衛成立的重要條件,更是假想防衛區分假想和正當防衛的關鍵所在。
第二、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防衛意圖。這種防止意圖來源于行為人主觀上的錯誤認識。
第三、行為人實施了所謂的防衛行為,假想防衛人實施的所謂防衛行為的產生是由于其錯誤認識而引起。
第四、行為人“防衛”行為對無辜者造成了損害。正是由于誤認他人的行為是不法侵害行為,才使其作出無辜損害,從而導致不應有的危害結果的發生。
二、假想防衛的構要件
根據假想防衛的概念和特征我們可以總結出假想防衛的構成要件有以下四點:
(1)必須是在行為人對事實發生錯誤認識即誤認為存在不法侵害的情況下,才構成假想防衛,這是區分假想防衛、正當防衛和故意犯罪的關鍵。
(2)必須是出于保護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
(3)假想防衛行為必須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假想防衛的目的也是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
(4)假想防衛必須是針對正在進行的所謂“不法侵害人”實施。假想防衛的目的是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這就必然要求假想防衛必須針對正在進行的所謂不法浸害人實施。
三、假想防衛的范圍
目前,刑法理論上關于假想防衛的范圍存在很大的爭議,理論界對此還沒有一致的意見。我國刑法學界對于假想防衛范圍的理解有不同的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狹義說,認為假想防衛僅限于“對不法侵害的認識錯誤”這一種情形。
(二)二分說,主張假想防衛存在于如下兩種情況:
(a)不法侵害的錯誤;
(b)防衛對象的錯誤。這種觀點得到我國刑法學者的普遍認可。
(三)三分說,主張假想防衛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a)對不法侵害認識錯誤的假想防衛;
(b)對象錯誤的假想防衛;
(c)事后的假想防衛。
(四)最廣義說,根據行為人認識錯誤的不同,將假想防衛分為三類:
(a)對事的假想防衛;
(b)對時的假想防衛;
(c)對人的假想防衛。
四、假想防衛的法律責任
假想防衛造成危害后果應否負法律責任的問題。在實踐中應依據對事實認識錯誤處理原則及主客觀要件相統一的原則來分析斷案。下面筆者就假想防衛的法律責任問題進行論述。
(一)假想防衛不可能構成故意犯罪不負法律責任的情況。
假想防衛的行為的故意是建立在對客觀事實錯誤認識的基礎上的,假想防衛的行為人自以為對不法侵害實行正當防衛,行為人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且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的、正當的,而犯罪故意則以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后果為前提。因此,假想防衛的故意只有心理學上的意義,不具有刑法上的意義,不能把它和犯罪故意混為一談。所以,行為人不負法律責任。
(二)假想防衛人負責過失責任的情況。
假想防衛是由于假想防衛人的過失心理造成,當假想是基于認識錯誤,而根據當時情況本來不應該發生此類錯誤,而是因為假想防衛人疏忽大意的過失才造成的,那么應負過失責任。
在假想防衛的情況下,如果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行為人根本不可能預見到不法侵害的不存在或者無法確定對方不是不法侵害人,行為人主觀上沒有罪過,危害結果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應該按刑法中的意外事件處理,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作者簡介:鄧偉超(1993-),男,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