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光,張 勇
(長春光華學院 電氣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深度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
李偉光,張 勇
(長春光華學院 電氣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針對目前計算機專業對口率不高的現狀,提出采用“深度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培養,從培養模式、專業方向設置、教學內容、實踐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手段、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考核方式、師資培養8個方面全面介紹“深度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計算機專業;深度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專業對口率
2014年,在720多萬的就業大軍中有近百萬IT相關專業畢業生。據麥可思2014年IT專業畢業生從業調查數據顯示,僅有約45%的畢業生找到IT相關工作,如圖1所示。

圖1 IT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行業對比
近百萬的IT相關專業畢業生,雖然只有約45%從事IT相關工作,但是IT產業的平均就業薪資已超過金融、保險、房地產等行業,成為就業薪資最高的行業,如圖2所示。
既然IT行業的平均薪水要高于其他行業,那為什么IT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只有45%呢?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很多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培養內容與人才市場需求脫軌,學生在畢業時還沒有獲得計算機專業人才的相關技能,因此只能從事應用計算機的其他相關崗位。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提出“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戰略部署,3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2014年度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推動地方本科學校轉型發展”規劃。所謂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就是要大面積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那么如何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應用技術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一個直接而有效的解決方案。
校企合作是學校為了謀求自身發展,抓好教育質量,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實用性與實效性的一種教育手段。國外比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國的“工讀交替式”、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等[1]。國內比較成型的模式有“訂單式培養”“校企聯合培養”“校辦企業”等[2]。
在選擇培養模式的時候,首先要研究市場需要,保證培養方向一定要與市場接軌,然后根據本學校的專業特色和企業的培養能力共同制訂適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的培養模式。不同層次學生的培養模式也各有不同,如211大學、普通本科、獨立學院和高職高專。學生的層次不同,其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相同,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本學校本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
“深度校企合作”是一種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從就業著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進行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市場調研,研究計算機專業學生就業的行業、企業、崗位以及不同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以此確定專業培養方向、課程體系等內容;再根據學校和企業的特長分別針對相應的環節(理論、實踐、實習等)進行培養,培養的內容與企業應用對接,再經過1學年的專業頂崗實習,保證學生在入職之前有至少1年的實習工作經驗,從而能夠保證學生畢業即就業,就業即專業對口。

圖2 IT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薪資對比
所謂“深度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模式,就是與企業合作辦學,從招生、培養到聯系就業,系統地對學生進行人才培養。合作辦學采用“2.5+0.5+1”的教學模式,即第1學期至第5學期在學校進行授課;第6學期學生到企業進行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同時完成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并由企業為學生聯系工作;第7學期、第8學期學生到相關的工作單位頂崗實習,同時在工作單位完成畢業設計。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的“校企合作”采用的是“3+1”培養模式,即學生在學校進行3年的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然后到企業進行為期1年的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長春光華學院采用“2.5+0.5+1”的培養模式,好處在于第6學期學生在企業進行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由企業教師進行全程案例授課,同時與其他不同層次的高校學生在一起授課,這樣學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專業領域內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平,還需要在什么地方繼續加強;同時企業教師對市場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給學生進行更清晰的指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該模式相當于在高校和企業之間加了一個緩沖,讓學生經過該學期的緩沖能夠平穩過渡到第4學年的就業實習。
經過詳細的市場調研,依據目前計算機專業市場的需求情況,我們確定計算機專業開設3個專業方向,包括“軟件工程與服務外包方向”“DOT NET方向”和“移動互聯方向”,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項目設計和開發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其中,“軟件工程與服務外包方向”主要課程包括Java程序設計、Oracle數據庫應用與開發、JavaEE體系結構及程序設計、主流開源框架技術和解決方案、中間件技術應用、富客戶端編程;“DOT NET方向”主要課程包括C#及WinForm應用開發、SQL Server數據庫、WPF及Sliverlight應用及開發、.Net體系結構及程序設計、WCF應用及開發、.Net框架技術和解決方案(企業級應用);“移動互聯方向”主要課程包括Java程序設計、MySQL數據庫、移動互聯客戶端應用開發、移動互聯服務器端應用開發、Web核心技術、移動互聯客戶端高級應用。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一門程序設計語言、一個數據庫管理系統、服務器端的程序設計、客戶端的程序設計,目標是學生學習之后可以獨立進行項目開發。
教師可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整合,去掉教學課程內容重疊的部分,同時把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去掉,增加實踐的內容;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將最新的科技資訊填充到教學內容中,讓學生能夠緊跟計算機學科的發展,了解計算機專業的動態。在軟件版本上也要不斷提高,如操作系統從XP到WIN7、數據庫從SQL Server 2000到SQl Server 2008、開發工具從VC++6.0到VC++2013等不斷發展變化。
為了保證學生就業的專業對口率,實踐教學環節是重中之重。計算機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課內實驗、課程設計、頂崗實習、畢業設計,集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其中部分課內實驗采用案例教學,增加了設計性實驗。例如,數據庫系統概論課程的實驗采用案例教學,從頭到尾做一個學生選修課程的案例,從數據庫的設計,到數據表、視圖、存儲過程、觸發器、游標的設計,再到數據庫的查詢,全部模擬學生選修課程這一案例。學生在學習完該門課程后,會基本掌握數據庫的設計原則以及數據庫對象的設計,能夠自行設計其他相關數據庫。
課程設計全部由企業教師進行,設計真實的企業案例,如第2學期讓學生到企業進行“企業C語言強化”課程設計,由企業工程師帶領學生設計一個基于控制臺的管理系統,如超市管理系統。課程設計模擬企業的工作環境,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天要寫日報,早晨和晚上要召開小組會議分配工作或進行總結。如果學生當天的工作未完成要加班,否則就無法進行第2天的工作。學生在這種有壓力的工作環境中自主學習意識很強,課程設計完成得均比較出色,同時也加強了對C語言的掌握。其他的課程設計也采用這種方式,每學期進行一個綜合科目的課程設計,加強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和合作能力。第6學期學生在完成企業的專業方向課程學習后,由中軟介紹或者學生自己聯系就業單位進行就業實習,在第3學年的暑假就基本進入企業進行實習,經過半年或者一年的實習后,可直接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合同。畢業設計基本采用用人單位的工作案例或模擬案例進行,要求有前臺工作界面,有后臺數據庫支持,有效代碼量在1萬行以上。學生的畢業設計基本是實際案例,因此在畢業答辯的時候都能一次通過。在獲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后,學生即可到用人單位工作。
通過以上的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學生找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演練用”結合的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案例教學和分層次教學,針對不同的課程、不同的班級和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講演練用”結合即“四邊教學法”,即教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邊練習、邊應用,必須在實驗室進行,人手一機,教師講解演示完之后,學生先練習教師講解的內容,教師再給出與本次授課內容相關的設計內容由學生自己設計,達到“會應用”的目的。該教學方法直截了當,很受學生歡迎。
任務驅動就是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由學生獨立完成,從而獲得其平時成績;平時成績高者期末考試壓力較小,從而激發學生平時學習的熱情,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應付期末考卷上。
案例教學就是一門課程或者課程的某一部分采用1個專門的案例教學,如數據庫系統概論整門課程設計1個案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整門課程設計3個案例,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整體把握能力,將一門課程變成一種能力。
教師可在課堂上充分應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教學手段,在課外應用網絡教學、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等教學手段多方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在第一課堂中凡是含有實驗課的課程均在實驗室進行,人手一機,保證講解、演示、練習和應用能夠同步進行,遇到問題及時處理,將理論知識變成直觀的實踐知識,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達到會應用的目的。部分課程引進MOOCs教學,嘗試翻轉課堂教學(如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以學生為主體,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可采用靈活多樣的第二課堂,如MOOCs學習、參加學院組織的科技活動月、參加各種學科競賽(計算機專業主要參加“藍橋杯”全國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和“ACM程序設計大賽”,競賽證書對學生就業有很好的作用)等。第二課堂全部利用學生的課后時間進行,同等情況下,參加第二課堂的學生比沒有參加第二課堂的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因此,要充分重視第二課堂的教學。
目前的考核方式是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試占60%,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進一步加強平時成績所占比重,或者改變期末考試方式,如程序設計類課程可以改成機考,包括項目設計分數和代碼設計分數,這樣學生才能更加重視其實踐動手能力部分。
中軟國際每學期都有一些師資培養的項目,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每學期都會派相關的教師進修,開闊任課教師的視野,提高任課教師的科研和教研能力;同時也可以將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帶到科研或者教研中,幫助老師完成相應的工作,鍛煉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
“深度校企合作”是參考德國“雙元制”的一種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與企業接觸,了解當前人才市場的需求,深入學習當前人才市場需要的專業技術,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將企業的技術資源和學校的人力資源融合,讓學生直接與市場接軌,培養出適合市場需要的應用技術型人才,最終達到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目標。
[1] 石麗敏. 國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 高等農業教育, 2006(12): 81-84.
[2] 牛國鋒, 常晉義, 朱苗苗. 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雙元制”創新培養模式[J]. 計算機教育, 2014(22): 79-83.
(編輯:宋文婷)
1672-5913(2017)02-0163-04
G642
李偉光,男,副教授,長春光華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研究方向為模式識別,dir2@ 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