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芳
(安鋼職工總醫院 河南 安陽 455000)
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MRI特征分析
邊芳
(安鋼職工總醫院 河南 安陽 455000)
目的 探析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學特征。方法 對安鋼職工總醫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1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其MRI信號特征及子宮內膜異位癥關系進行總結。結果 41例患者中子宮增大21例,其結合帶呈現出不同程度增寬。出現卵巢囊腫者23例,14例為T1WI及T2WI呈高信號狀態,6例為T2WI呈低信號狀態而T1WI呈高信號狀態,3例為T1WI及T2WI呈混雜狀態。結論 當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的病因不同時,則其在MRI上的信號表現亦不相同,因此,可將其作為子宮內膜異位診斷的有效方式。
MRI;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痛經
子宮內膜異位多出現于女性的子宮腔被覆內膜異位處,尤以卵巢、直腸、盆腔、子宮等為主,是子宮內膜組織間質和腺體出現異位的一種現象。有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癥在育齡期女性中的發病率為8%左右,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不同發病機制所引發的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表現亦不盡相同,但均會有陰道出血、痛經、性交痛等普遍癥狀,對女性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本研究特選取安鋼職工總醫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41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觀察并總結磁共振成像(MRI)在診斷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安鋼職工總醫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1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年齡26~48歲,平均(36.7±4.3)歲,病程3~24個月,平均(15.8±6.7)個月。月經過多及痛經等表現者29例,有刮宮手術史者13例,有剖宮產史者11例,不孕者7例。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證實為子宮內膜異位癥。
1.2 診斷方法 以Philips Achieva 1.5T超導掃描儀進行MRI檢查,以SENSE體線圈對患者盆腔進行掃描,掃描序列以T1WI、T2WI、T2WI脂肪抑制等為主要軸位,其中矢狀位T2WI及 T1WI 脂肪抑制,冠狀位T2WI 脂肪抑制。 其中T1WI:TR 400~600 ms,TR 10~20 ms; T2WI: TR 2 500~4 000 ms,TE 60~100 ms。FOV:18~30 cm;矩陣為256×256;層厚5 mm,間隔1.5 mm。增強對比劑選用Gd-DTPA,由高壓注射器自手背靜脈注入,注射速度2.0 ml/s,注射劑量 0.l ml/kg(總量不宜超過20 ml)。
41例患者中子宮增大21例,其結合帶呈現出不同程度增寬,且增寬長度為5~8 mm,21例患者顯示其T2W1在子宮肌層存在大量信號,并且在低信號中有部分斑狀高信號顯現,存在斑狀高信號者10例,其中5例有子宮內膜內相連接的趨勢,5例為子宮內膜外向增長,并逐漸向漿膜靠近。17例宮內T1WI呈低信號狀態,低信號中亦有斑狀高信號存在,并且其影直徑為0.2~1.0 cm。出現卵巢囊腫者23例,囊腫31個,其直徑為2~13 cm,其中橢圓囊腫18個,圓形囊腫13個,有部分囊腫其附近亦有少量小型囊腫存在。23例卵巢囊腫者中,14例為T1WI及T2WI呈高信號狀態,6例為T2WI呈低信號狀態而T1WI呈高信號狀態,3例為T1WI及T2WI呈混雜狀態。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臨床婦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其患者常伴有陰道出血、痛經、性交痛等癥狀,使其生活質量受到極大影響[2]。以往臨床醫學關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多以B超為主,而該診斷方式準確率并不高,易出現漏診和誤診,不利于診斷與治療。而MRI在子宮內膜異位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有研究報道稱,MRI對子宮內膜異位的診斷準確率在95%以上[3]。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因較多,因此MRI在其診斷中的信號特征亦各不相一,而準確辨識MRI信號將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確診的關鍵因素。本研究41例患者中,經MRI診斷,子宮增大者21例,其結合帶呈現出不同程度增寬,其T2WI在子宮肌層存在大量信號,并且在低信號中有部分斑狀高信號顯現,對其進行臨床檢查后,存在斑狀高信號者10例,其中5例有子宮內膜內相連接的趨勢,5例為子宮內膜外向增長,并逐漸向漿膜靠近。
子宮內膜異位癥中,卵巢異位占比最多,且多為雙側發病,并具有高發病率的特點。但患者卵巢出現異位時,其卵巢會隨卵巢激素變化而出現周期性出血,且在其病變區域有紫褐色斑點出現。病情加重后,其斑點會逐漸轉變為暗褐色黏稠囊腫。MRI的信號常會隨著患者卵巢囊腫的出血情況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當患者出現急性出血時,其血腫內鐵血紅蛋白含量將會顯著升高,此時其MRI信號呈現為T1WI高信號、T2WI低信號狀態;若患者為亞急性出血時,則其T1WI以及T2WI均為高信號狀態,若患者慢性出血時,其卵巢內囊腫以水樣居多,其T1WI呈低信號而T2WI呈高信號狀態,并且在其囊壁周邊會出現低環形信號[4]。
除子宮內膜異位癥外,另一種較為常見的子宮內膜異位是子宮腺肌癥。當女性的子宮內膜逐步侵入其肌壁時,其周邊的平滑肌細胞將會因此而呈增生性肥大。依照女性子宮內膜生長方式可將其分為彌漫型子宮腺肌癥以及局限型子宮腺肌癥兩種,臨床表現為痛經以及月經過多等。關于彌漫型的MRI檢查多為子宮增生增大以及結合帶模糊等,信號表現多為T1WI以及T2WI皆為高信號狀態。局限型子宮腺肌癥的檢測為其子宮肌層有卵圓形或圓形低信號,并有單點狀高信號出現。
本研究中,出現卵巢囊腫者23例,囊腫31個,14例為T1WI及T2WI呈高信號狀態,6例為T2WI呈低信號狀態而T1WI呈高信號狀態,3例為T1WI及T2WI呈混雜狀態。綜上所述,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不同時,其MRI信號表現亦不相同,可將MRI作為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有效方式。
[1] 李風蓮.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的MRI診斷與文獻復習[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9):245-246.
[2] 宋國軍,董立軍.MRI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中的應用6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186.
[3] 曹文新,夏進東,王明,等.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MRI與腹腔鏡手術對照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5):766-769.
[4] 梁文華,陸菁菁,馮逢.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MRI診斷進展[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3,32(4):598-600.
R 44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9.048
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