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鋒
(濮陽市第三人民醫院 口腔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口腔綜合防治措施在正畸防脫礦中的臨床應用
程利鋒
(濮陽市第三人民醫院 口腔科 河南 濮陽 457000)
目的 探討口腔綜合防治措施在正畸防脫礦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回顧分析了濮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齒科門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24例固定正畸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患者入選研究順序的單雙數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12例。對照組接受常規方法處理,實驗組接受口腔綜合防治措施處理,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正畸防脫礦處理效果。結果 上頜側切牙是牙釉質脫礦最多的部位,上頜前牙與下頜中切牙的牙釉質脫礦也相對較多。實驗組牙釉質脫礦的比例為33.9%(38/112),遠低于對照組的62.5%(70/11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固定矯治器的應用會對患者牙齒產生一定損害,矯治前后加強牙齒的氟化處理,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準確的控制和預測,有助于口腔衛生狀況的改善。
口腔綜合防治;正畸防脫礦;防治
固定矯治器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用的高效能矯治設備,固定矯治器的應用容易誘發牙釉質脫礦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固定矯治器上的弓絲和托槽會影響牙齒表面上的軟垢清潔效果,而這一現象的出現又與牙菌斑指數變化和牙菌斑的構成存在直接聯系。本次研究重點探討正畸防脫礦處理中口腔綜合防治措施的臨床應用效果及價值,并將其與常規處理方法進行對比,以期為正畸患者臨床治療過程提供指導。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分析了濮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齒科門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24例固定正畸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23例,女101例,年齡12~28歲,平均(20.5±6.3)歲。按照患者入選研究順序的單雙數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12例。實驗組中男62例,女50例,年齡14~28歲,平均(20.3±6.1)歲;對照組中男61例,女51例,年齡12~27歲,平均(20.7±6.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納入者均于固定矯治治療前接受牙面牙釉質情況檢查,對于存在齲壞癥狀的患者,需接受相應的臨床治療,均接受帶環頰面管、3M MBT劑粘結、3M正畸合劑粘結治療。對照組在接受固定正畸治療前,接受60 s體積分數為37%的磷酸常規酸蝕治療,并給予其口腔清潔保養指導。實驗組接受固定正畸治療前,接受60 s體積分數為37%的磷酸常規酸蝕治療,給予其口腔清潔保養指導,同時,接受以下措施進行控制和治療:①每2個月實施1次氟保護漆涂布;②每個月接受1次復診檢查,在牙面上通過拋光膏進行拋光保養,同時,實用拋光刷進行牙齒清潔;③頰面管和托槽粘結10 min后,將牙面吹干,并涂抹瑞士偉瓦登特公司生產的氟保護漆涂布,從而對托槽和頰面管周圍牙面產生保護作用,保證牙面自然干燥。1.3 觀察指標 觀察固定正畸治療患者牙釉質脫礦的發生情況,以及牙釉質脫礦的發生率。牙釉質脫礦的定義為治療12個月后,通過牙科工作燈對牙釉質情況進行觀察,若牙齒表面出現污色斑點或是白堊狀斑點,且牙齒表面較為粗糙、松軟,則可確定為牙釉質脫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定性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上頜側切牙是牙釉質脫礦最多的部位,上頜前牙與下頜中切牙的牙釉質脫礦也相對較多。實驗組牙釉質脫礦的比例為33.9%(38/112),遠低于對照組的62.5%(70/11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固定矯治器能夠經牙釉質齲壞、牙釉質脫礦等方式破壞牙槽骨、牙齦和牙齒等部位,在固定矯治器治療過程中,牙釉質脫礦能夠直接改變患者的牙釉質透明度,進而對其牙齒的美觀程度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無法達到固定正畸治療的效果[1-2];另一方面,還會導致患者出現牙周炎等齒科疾病,所以,通過何種方式在固定矯治器治療過程中加強牙釉質脫礦預防和控制措施,減輕治療過程中對于牙周組織參數的破壞,也逐漸成為了齒科臨床醫師關注的焦點問題。
通常情況下,牙釉質再礦化和牙釉質脫礦均能夠呈現為動態平衡,在實施固定矯治器治療后,牙齒的動態平衡將會受到破壞,進而誘發牙釉質脫礦問題。在齒科疾病患者的固定正畸治療過程中,酸蝕劑等藥劑的使用會誘導患者出現牙釉質表面脫礦問題,使得牙釉質表面發生大量的菌斑聚集、牙釉質變得粗糙,最終產生牙釉質脫礦問題[3-4];另一方面,患者不能自行將固定矯治器取下,導致其刷牙時面臨較大的難度,影響刷牙的效果,長時間則會誘發牙齒表面菌斑的大量聚集。由此可知,加強口腔綜合防護措施,有助于降低固定矯治器治療過程中牙釉質脫礦的發生率[5-6]。
每月定期使用氟化鈉涂布清潔托槽周圍的牙面,能夠在牙齒表面形成一個淡黃色透明的薄膜,保證在牙齒表面形成一個相對較為穩定的氟環境,進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持久礦化效果,強化牙釉質對于牙齒表面菌斑和酸性物質的抵御能力,降低固定矯治器治療過程中牙釉質脫礦的發病率。另外,臨床上對酸蝕的面積和酸蝕的時間進行準確控制,將托槽部位的粘結劑清除,能夠有效縮短結扎絲,使牙面形成一種氟化的狀態,在此基礎上加強衛生宣教,配合系統的牙齒綜合預防措施,有助于牙齒表面所受固定矯治器的影響,降低菌斑的聚集程度[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上頜側切牙是牙釉質脫礦最多的部位,上頜前牙與下頜中切牙的牙釉質脫礦也相對較多。實驗組牙釉質脫礦的比例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對正畸治療的患者實施口腔綜合治療較常規干預方法能夠更為有效地降低牙釉質脫礦比例,在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和價值均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固定矯治器的應用會對患者牙齒產生一定損害,矯治前后加強牙齒的氟化處理,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準確的控制和預測,有助于口腔衛生狀況的改善。
[1] 平燕.正畸治療中牙釉質脫礦的影響因素及預防研究[J].河北醫藥,2014,36(20):3138-3139.
[2] 方萍,周燕,陳燕,等.口腔綜合防治措施對固定矯治患者菌斑指數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113-114.
[3] 李萬順.口腔綜合防治措施在正畸防脫礦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2,4(7):114-115.
[4] 王柏燦,俞錫燦.兒童齲齒危險因素與口腔衛生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7):4326-4327.
[5] 胡新.正畸兒童齲病的口腔綜合防治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5):123-124.
[6] 袁敏.口腔綜合防治措施對正畸兒童齲病的作用觀察[J].中外醫療,2012,5(34):52-54.
R 780.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9.050
2016-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