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生靜
教師對戶外游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特別是對于小班戶外游戲,一些老師認為,讓孩子們好好玩一下,自己輕松一下,或者做一些準備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于是就出現了“放羊式”的現象,而且戶外游戲時間得不到保證,常常不是被侵占就是被挪用。因此我認為要合理引導幼兒進行各種游戲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小班幼兒因其年齡特點,在游戲方面以平行游戲為主,也就是各玩各的,相互之間沒什么交流,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抱著娃娃自言自語或把塑料圈當成方向盤,在區域間奔跑,這些都是幼兒模仿行為的開始。小班幼兒喜歡游戲,我們就要想辦法多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游戲環境,使小班的游戲變得更豐富、更有趣味性、更有吸引力。因此,教師在組織幼兒游戲前可進行一些口令或動作的訓練,讓幼兒的身體和心理有準備,也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參與到游戲中來。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戲。”在游戲中讓幼兒獲得知識,對孩子來說學得安閑,對老師來說也教得自然。事實上,在游戲中可以教給幼兒很多知識。教師可以從幼兒實際出發,掌握幼兒的認知特點,讓幼兒充分自由地游戲,并從中獲得一定的知識、經驗,懂得一些道理,體會一些情感。也正是這樣不斷給予,幼兒才會更愛游戲、愛學習。例如,設計符合幼兒心理發展規律,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數學游戲,就能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玩得開心,學到知識。
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是不可避免的。小班的孩子總是有一定的依賴性,當在游戲中遇到問題時他們往往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求助,這時候教師將問題轉移,讓孩子欣然、主動接受,切不可為了省事而包辦代替。例如,在建構區里,孩子們都想用積木搭建房子。可是搭了一段時間,只搭了一半,始終沒有成型,孩子們處于簡單擺弄的狀態,當老師經過時,孩子們開始求助。這時老師露出疑惑的眼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怎么搭?誰能幫幫我嗎?”一個孩子主動請纓:“老師,看我來給你搭一個吧。”邊說邊和身邊的孩子一起搭建房子……通過案例分析孩子的求助行為,發現孩子在游戲過程中遇到困難經常會選擇逃避的方式,這是一種“懼難”的心理。教師出乎意外的回答讓孩子立即放棄了求助的念頭,隨后一句“誰能幫幫我嗎?”把問題還給了孩子。當孩子在游戲中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應合理地運用語言,讓孩子化被動為主動,在與幼兒取得交流的基礎上轉變孩子游戲的心態,多給孩子一次探索機會。
課間活動既能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發展幼兒的活動能力,又能豐富幼兒的生活。我們園的戶外游戲主要是器械活動。每天上午的課間活動我們都會準備不同的器械讓幼兒進行活動,不僅促進了幼兒各項能力的發展,也使戶外游戲活動更富特色。例如,玩輪胎滾滾、踢毽子、曲棍球等,這些活動的游戲材料取材方便,并適合幼兒進行小型分散練習。在游戲材料的選擇上,我們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動作發展水平進行選擇性投放,比如給我們小班幼兒提供一些易于掌握、模仿性較強、數量充足并能促進動作協調發展、滿足幼兒活動的體育器械。
幼兒自主性游戲,是“幼兒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游戲,在與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戲帶來的快樂和學習彼此的經驗,促進幼兒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我們幼兒園的自主性游戲活動是從上學期開始實施的,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自主性游戲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活動開展的方式是以幼兒自由活動、自由結伴為主,教師只是幼兒游戲活動時的支持者、指導者、幫助者。自主性游戲活動激發了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讓幼兒體驗運動帶來的快樂,對幼兒的個體社會性、獨立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等各項綜合能力都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在游戲內容和形式的選擇上我們會通過仔細的分析和篩選,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選擇適合他們的游戲活動,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體驗到快樂。
總之,戶外游戲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基本內容,它不僅能給幼兒帶來歡樂,有助于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而且,能為幼兒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我們相信,只要提高戶外游戲活動的認識,然后進行合理的組織與指導,就能真正讓其發揮實效。
(江蘇省濱海縣濱海港鎮中心幼兒園)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