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慶花
充足的游戲時間和空間是保證幼兒游戲權利得以實現的決定性條件。無論是家庭還是幼兒園,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為幼兒提供充足、寬裕的游戲時間,讓幼兒自由地去玩,去活動。教師可利用幼兒的晨間活動、飯前飯后、離園前及其他環節的零碎時間開展各種游戲活動。
區角活動時,大(1)班周老師設計了“吃糖豆”的游戲。游戲的玩法和規則是:(1)用小勺從盤子里取到糖豆再送到嘴巴里;(2)糖豆不能用手去拿,只能用小勺拿取;(3)用小勺時須抓住勺柄的黃色標記處。一開始,每個幼兒都各自忙著用小勺取糖豆,無奈勺柄太長,嘴巴怎么也夠不到小勺,孩子們按照游戲的規則,可糖豆就是吃不到嘴,幾名幼兒終于忍不住了,直接用手抓取糖豆送到嘴里,美美地吃了起來,其他幼兒看到他們的“違規”行為紛紛大叫起來。此時,教師不慌不忙,微笑著說道:“大家都看到了,剛才有幾個小朋友大概是太想吃糖豆了,違反了游戲規則。大家想一想,有沒有好辦法既不違反規則,又能吃到糖豆呢?”教師稍做停頓,看著孩子們若有所思的樣子,進而啟發道:“這個活動是兩個人一組的,是不是可以互相幫助呢?”很快幾位幼兒搶先說道:“我也知道了,就是你喂給我吃,我喂給你吃。”周老師微笑著請了這幾位幼兒給大家做示范。看到這幾位幼兒用兩兩合作的方式吃到了糖豆,其他幼兒也躍躍欲試。這個案例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
其一,教師發起和組織游戲的前提是要把握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以及即將面臨的挑戰;其二,游戲過程中,幼兒不僅需要教師的啟發,也離不開材料本身的暗示和同伴間的影響;其三,游戲中的師幼關系應是一種融洽的合作關系。當幼兒出現違反規則的情況時,教師做出回應及時維護游戲的和諧氣氛,也有利于啟發幼兒繼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以往的游戲中,教師既是游戲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又是游戲環境的建設者、材料的提供者,甚至是游戲的指揮者、規定者。活動中教師常常會說:××,你去玩娃娃家,××,你去表演區。很多時候,游戲似乎變成了一種手段,束縛了幼兒的自由。
傳統的游戲存在不小弊端,而區域活動的設置,改變了原有的游戲模式,將游戲環境改為人為創設自然情景,讓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同時使游戲成為幼兒學習和探索的主題,幼兒可以自己決定玩什么、怎么玩。每次活動前我都問孩子:“如果讓你自己選擇游戲、安排活動區域,你最想玩什么樣的游戲?”“我想開玩具超市,免費給小朋友們玩玩具。”“我想開個花店,為大家送上生日鮮花。”……孩子們的想法不但出人意料,而且非常富有童趣、富有創意。教師通過創設適宜的游戲條件,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積極實踐操作探索,從而達到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記得小時候,我們總是自己想著心思,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尋各種各樣的材料和物品,和小伙伴們在一起搗鼓。誰要是對我們的游戲指手畫腳,我們會不歡迎他;誰要是給我們下命令學習一些知識和技能,我們會拒絕與他一起游戲。因此,我覺得孩子們借助生活經驗進行模仿游戲時,教師、家長要讓孩子自己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游戲材料,并能借鑒同伴的好做法,使他們的游戲有內容、有情節、有交往、有童趣,在游戲中不斷培養其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孩子的游戲不需要去教,他們是天生的游戲家。
對于幼兒的游戲,我喜歡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我會很樂意分享他們的“游戲對對碰”。一次,小陽嫌棄小惠管理不好“服裝廠”,想要開一個“招聘會”招聘新的管理人員,我覺得這個主意太棒了。就這樣,經大家一起商量,不同的招聘方案和要求紛紛出臺。孩子們靈活的策略、多層次的挑戰、多方位的選擇,使游戲內容得到充實,游戲情節有了更多、更豐富的變化,游戲過程在孩子們的創造實踐中充滿生機和活力。
在很多游戲中,教師要適時把自主學習發展的機會交給孩子,鼓勵他們運用已有的經驗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嘗試變換不同的策略應對不同的問題。讓孩子們的自主性、交往能力、評價能力、創造潛力等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提升幼兒游戲的水平,彰顯幼兒的獨特個性,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游戲是屬于孩子的,應該由孩子自己做主。教師只有將游戲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游戲的價值才能回歸本位。不要把游戲當作孩子學習與生活中的零星點綴,智慧些,大膽些,放手吧!讓孩子們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快樂游戲,快樂生活,快樂成長!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龍池實驗幼兒園)
劉焱.幼兒園游戲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