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長梅
幼兒年齡小,對良好的習慣的形成并沒有多少認識。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等幼兒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兒明白不好的習慣會給人們帶來危害,良好的習慣有利于身心健康。在小班教材中就有一則故事《兩個小妖怪》,講述了一個愛吃糖卻又不愛刷牙的小女孩的牙齒內住著兩個小妖怪,專門吃塞在牙縫內的東西,直到醫生拿鉗子把蛀牙拔掉,小女孩開始經常刷牙,才把小妖怪趕跑。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幼兒明白平時要經常漱口、刷牙、講衛生,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每一位帶過小班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剛入園加入集體生活的孩子們會時時、事事模仿自己的老師,把自己一天來在幼兒園觀察到的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語氣語調活靈活現地表演給家長看,或是在同伴游戲中再現出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為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例如,要求孩子搬椅子時要輕搬輕放,自己也要輕搬輕放;要求孩子在教室里輕聲說話,自己也不能大聲喧嘩……無論之前成人對孩子講過多少規則,言傳身教肯定會勝過那些空洞的規則。
讓孩子與同伴互相感染、彼此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省去了老師很多時間。孩子們喜歡模仿,特別是身邊的同伴會給予他們更多的影響。而評價活動在確定正確是非觀、樹立身邊榜樣的同時,也使兒童學會了較為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全面地評價自我。比如評選“好習慣之星”,頒發小紅花等,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發揮孩子的個性特長。可以從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勞動意識、責任心、交往能力等諸方面制定具體的標準;讓孩子們通過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相結合,每周評價一次,對有進步的孩子給予肯定并獎勵相應顏色的星星,號召全體幼兒向其學習;而對有不足的孩子要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勵其不斷進步。
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幼兒園的生活游戲與學習是分不開的。在引導幼兒學習的過程中,必須選擇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通過不斷操作、探究、重復和延續來幫助幼兒積累經驗。例如,在幼兒玩“世界商貿銀行”游戲時,讓幼兒六人一組,共分成五組,每組發一種工具若干件,制造不同形狀的紙幣,規定在五分鐘內完成,然后把紙幣存到銀行,數量最多的勝出。游戲過程中需要每一組把多余的工具相互交換成自己那一組所需的工具,這樣幼兒不僅在愉快的游戲中學到了集體相互配合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還學會了獨立思考、不怕困難的良好品德,達到了幼兒在樂中學、學中樂的效果。
幼兒之間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樂趣,樂于交流、溝通,能主動地學習處理人際關系,解決矛盾糾紛等。幼兒也在活動中增強了怎樣和同伴共同合作的能力。傳統的區域活動多是教師把活動材料擺放好,然后孩子再進行操作。在“娃娃超市”中,我們打破以往的模式,只為幼兒提供了貨架和商品,甚至還有梯子。在擺貨過程中,孩子們先是把商品進行分類,然后再討論哪類商品擺放在什么位置。高的貨架該怎么把貨物擺放上去?在擺放的過程中,有的細心的小朋友還會想到應該怎樣擺才能讓顧客拿著方便。單單是擺貨這個過程,孩子們已經從彼此身上學到了很多。以前區域的設置和材料的投放與幼兒發展的實際情況脫節,不能有效地支持幼兒活動的開展,難以促進幼兒的發展。
總之,“生活、游戲、綜合”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的三個核心理念,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重新認識了生活、游戲和幼兒園課程的關系,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伙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通過實踐操作、感知、體驗,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并在充滿愉悅和自信的體驗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和終身受用的良好品質。更好地體現了“以游戲為幼兒園基本活動”的思想,推進了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進程。
(江蘇省邳州市青年路幼兒園)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王振宇.兒童心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