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雁華
混齡教育最早由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是其教育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即“將年齡在3到6周歲的學前兒童編排在一個相對大的環境里共同學習、生活、游戲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旌夏挲g教育是采用混合年齡編班的形式,讓孩子在更加自然的環境中貼近現實。在教師的引導和促進下,以“心理滲透”為目標,實現適合兒童的個性和社會性的全面發展。
我國實施了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有著長遠的影響。盡管近兩年開放“二孩政策”,短時間內也不能有效地改善我國大多數幼兒交往不足的缺陷?;忑g教育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形式,具有獨特的優勢。
混齡教育為幼兒提供了真實的社會背景,在這一背景下,每個人的社會角色是動態變化的。在這種環境下,年齡較小的幼兒是被照顧方,年齡較大的幼兒是照顧方,并為后者提供了展示自我優勢的機會。
在幼兒混齡教育中,幼兒在每天的交往中相互學習,相互照顧。在這種相互影響學習的氛圍下,幼兒能學會協調、傾聽、相互幫助和愛護等親社會行為,使幼兒的社會交往技巧有所進步。
混齡幼兒來自不同環境,有著不同的背景和生活經歷,在相互的學習和觀察中會讓幼兒之間相互獲得很多信息,這些信息會在幼兒的大腦中重新獲得整合,在適宜的時機獲得提取。混齡活動不僅讓幼兒習得了某些經驗,同時還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幼兒的責任意識和解決沖突的能力,這樣的混齡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進幼兒認知經驗的發展。
目前對幼兒園的評價標準有些過于片面化,常常錯誤地認為硬件配備先進的幼兒園,辦學質量就高,導致學校過度追求硬件配備,忽視軟件建設。其次,進行教學創新和教師培訓的資金受限,校方也不愿意嘗試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再者,辦園者對于混齡教育的教學評價標準可能不能準確量化,影響混齡教育的展開。
國外幼兒園的師生比例較合理,教師在實施混齡教育時,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開展教學活動,在實踐中逐步改善和提高教學效果。但在我國,教師對混齡教育的概念有不同的認識。如果教師對混齡教育缺乏正確的理解,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家長對于混齡教育的接受度不高。一方面,年長幼兒家長認為和年幼幼兒一起學習,不能學到更多適合年長幼兒的知識;另一方面,年幼幼兒家長認為,和年長幼兒一起,自家孩子會被欺負,或會被年長幼兒的不良習慣影響等。綜合各方面的考慮,家長對混齡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要對幼兒園學校的認識進行普及,從事幼兒教育的專業教師和幼兒園的領導,要鼓勵教師們根據現實客觀發展的需要及時學習新的理論和知識,多參與實踐,積極融入混齡教育的發展中。同時鼓勵領導轉變觀念,全方面地為混齡教育的發展提供資金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多投資混齡教育,提高教師學習實踐和改革的積極性。家長方面也要對混齡教育有一定的認知,要充分認識到混齡教育對孩子發展的好處,打消家長不必要的顧慮,同時要讓家長相信學校的教育,和學校方積極配合。
教師雖然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混齡教育模式,但具體教學活動實施者是教師,因此,教師需要有相關技能,才能有序開展教學。首先教師需要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只有經過切實而有效的觀察,觀察記錄幼兒的狀況,才能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狀況。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針對孩子的不足來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另外,教師還需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幼兒園的教師主要以提高幼兒綜合能力為目的,為發展水平不一的幼兒設計相關教學活動,既要向年齡較大的幼兒提出挑戰,也要對年齡較小的幼兒有吸引,促進其主動參與和提高。兒童個體的發展水平不同,所以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兒童的需求進行相關的教學引導。
混齡教育雖能促進幼兒成長與發展,但由于各方面的影響因素,以及我國沒有探索出成熟的幼兒混齡教育模式,導致混齡教育在我國的實施還需要一定的適應時期。為使幼兒混齡教育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除了各方面人員的配合以外,還需向國內外成功案例學習,不斷提高完善,以發展我國幼兒混齡教育。
(江蘇省興化市市直機關幼兒園)
[意]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M].愛立方,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