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靜芳
幼兒在3~6歲這個階段,其無意注意力高度發展,有意注意力逐步形成,注意力極不穩定。這就要求我們設法引起幼兒的觀察探究興趣,如活潑可愛的小動物,五顏六色的花草樹木,充滿好奇的新鮮事物。為此,我們除了定期開展主題活動外,更是大力利用陽山特有的地理優勢。本園地處中國著名桃鄉——陽山鎮,境內景色秀麗,風光旖旎,山丘拔地而起,遠近聞名。陽春三月,幾千畝桃花漫山遍野,競相怒放,爭奇斗艷,把古老的陽山點綴成一個真正的桃花源。桃熟時節,碩果累累,乍點紅唇,人稱“江南一絕”。有著這么豐富的人文資源,我們于是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從春天的賞花、人工授粉,到夏天的觀察采摘桃子,秋冬天的施肥治蟲修剪。孩子們樂此不疲,從模擬的游戲場景中走向真實的生活,他們走出了幼兒園狹小的空間,走向室外,擁抱自然收獲滿滿。
在科學活動中,我還盡量發揮科學活動的作用,如在自然角、種植園,讓幼兒參與種植,飼養龍蝦、小蝌蚪、大蒜、黃豆、山芋等。對于大、中班的幼兒,引導他們做好長期跟蹤觀察記錄,讓幼兒在管理的過程中愈發增加觀察興趣。
當然,老師本身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對周圍事物的熱愛和關注程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
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常用的觀察方法有:簡單觀察、對比觀察、長期跟蹤觀察等。觀察是幼兒開展科學活動的第一步,不同的年齡段的幼兒表現出的側重點和使用程度也不同。
由于受年齡特征的影響,小班幼兒在觀察探究事物時就會東瞧瞧、西看看,抓不住要點。所以,在組織小班活動之前,我們可以提出具體的要求。例如,在小班的科學活動“小雞的一家”中,我帶領幼兒來到養雞的籠子前,讓幼兒明確觀察探究對象,然后有目的地提問:這是誰?它們的身上長了什么?它喜歡吃什么?它們是怎樣玩的?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提問來引導幼兒觀察探究,讓幼兒去駐足、去觀察,去發現其中的奧秘。
提高幼兒觀察探究的準確性,關鍵是讓幼兒掌握正確的觀察探究方法。其中,有順序地觀察探究,是觀察探究的基礎。結合不同事物的特性,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有序觀察探究,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從左到右,從里到外,從整體到局部,逐步形成概念。如進行“落葉樹和常綠樹”活動時,我首先引導幼兒回憶對落葉樹的認識。為什么落葉樹的樹葉全部落下來,而常綠樹的樹葉不全落下來呢?它們的樹葉一樣嗎?落葉樹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常綠樹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我們收集了許多的樹葉,現在我們來仔細地看一看、摸一摸,它們有什么不一樣?通過觀察探究,幼兒得出以下結論:常綠樹的葉子是硬硬的、光滑的、厚厚的、有水分,表面有蠟質。落葉樹的葉子是軟軟的、粗糙的、薄薄的、沒有水分。我們就這樣引導幼兒把在個體觀察探究的基礎上獲得的分散的知識經驗條理化、系統化,以形成合理的知識經驗結構。
交流是探究活動的關鍵步驟之一,它既是對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表達,也是幼兒與老師、與同伴相互分享的過程。幼兒把觀察探究到的現象和感受加以描述,傾聽同伴意見,或進行爭論、討論,或達成共識。這是觀察探究的進一步深化,也是科學活動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我們會鼓勵幼兒說說他們的發現,不論正確與否,我都注意傾聽,對他們的發現都給予肯定。在這樣的情緒中,幼兒都愿意將自己的發現感受講給老師和小朋友聽,師生共同交流,共享歡樂。在進行中班科學活動“高高的水杉”時,我帶幼兒來到馬路邊,讓他們觀察探究水杉。有的小朋友說,“水杉比樓房還要高”,有的說,“水杉的葉子像一片片的孔雀羽毛真漂亮”。由于幼兒運用原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聯想、感知植物對人類的貢獻,這樣的進步是每個幼兒都需要的。
總之,觀察探究是幼兒認識世界的窗口,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我們要著眼于觀察探究對象的選擇,著手于觀察探究興趣的培養,著力于幼兒觀察探究方法的指導,著重于幼兒描述能力的提高。
(江蘇省無錫市陽山中心幼兒園)
[1]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