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禁”。在集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重點地區,包括一些教育、科技園區等,劃定禁養區。
二是“限”。對南方一些水網密集、養殖量比較大的地區,承載力不夠的地方禁限養。
三是“轉”。把生豬養殖向環境承載容量較大的地區轉移。
四是“治”。采取生態養殖、資源化利用等方式治理畜禽糞便、治理環境污染。
通過這四個方面能夠處理好生產發展、保障供應、環境保護、生態友好的關系。目前來看,東北容量環境比較大的地區,接納了南方水網地區不少的生豬養殖。同時,在禁養過程中,不能簡單的一禁了之,必須科學劃定,嚴格控制禁養范圍,維護好農民利益。
同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透露兩組數據,一是目前豬的飼養量。存欄量略微減少,總體保持穩定的,存欄量和出欄量相加,全年大概在12億頭左右。二是生豬的規模化養殖,據悉,5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已占到接近一半左右。即方便控制疫病,也便于治理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