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國
(西南財經大學 天府學院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0000)
圖書館審美活動系統新探
邱振國
(西南財經大學 天府學院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0000)
圖書館美學是圖書館學與美學交叉而成的新學科,圖書館審美活動系統是圖書館美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圖書館審美活動的體系性、當下性、深入性研究對于完善圖書館美學學科理論與促進圖書館美育等實踐具有積極意義。圖書館審美活動系統可由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過程和外部環境四個方面構成。
圖書館;美學;審美活動
圖書館美學是圖書館學與美學交叉而成的新學科,其發展正處于初級階段。目前我國圖書館美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進展,但研究的系統性、時代性和深入性仍有待提高。在新理念、新需求、新科技的帶動下,圖書館正在經歷新的變革,這為圖書館美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課題,也為圖書館審美活動系統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考。
圖書館審美活動系統是圖書館美學研究的中心問題。筆者將圖書館審美活動界定為:在圖書館實體和虛擬(數字化、網絡化)場所進行的,以信息的承載、傳播與接受為中心,以與之相關活動為外延的一切審美活動的集合。
關于圖書館審美活動的構成,高燦輝認為“圖書、讀者、審美情境共同構成了閱讀審美要素”[1],成東娥認為圖書館審美活動是關于圖書館美的發現、美的創造和美的教育這三個組成部分的有機統一[2]。筆者試提出如下觀點:圖書館審美活動系統由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過程和外部環境四方面構成(圖1)。

圖1 圖書館審美活動系統的構成
圖書館審美活動的主體是參與到圖書館審美活動中去的各類讀者的總稱。只有對參與其中的審美主體有足夠的了解,尤其對審美主體的類型劃分與需求特點把握好,才能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
(一)審美主體的類型劃分
從審美實踐的角度,可以對圖書館的審美主體進行如下分類:
第一,按照審美主體年齡段的差異,可分為幼兒群體、青少年群體、中年群體、老年群體。
第二,按照審美主體文化程度的差異,可分為初級文化層次群體、中級文化層次群體、高級文化層次群體。
第三,按照審美主體所屬領域的不同,可分為學生群體、教育工作者群體、科研工作者群體、普通市民群體等。
第四,按照審美主體活動目的的差異,可分為知識拓展型、學業進修型、職場提升型、消遣娛樂型、參觀游賞型等群體。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民族、種族、收入狀況、性格氣質等方面進行劃分。不同圖書館所面對的審美主體的類型會有差異和側重。
(二)審美主體的需求特點
1.文化性
圖書館審美活動是一種文化審美活動,它的整個審美活動是以文獻資源的審美為中心的綜合式的審美活動。這種文化性首先表現在它是以知識信息的索取、傳遞為中心,其次也表現在審美活動的地點——圖書館也是一個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場域空間。當前圖書館文化是傳統性與數字化的相輔相成、互補共存、合二為一。[3]圖書館審美活動主體的需求也是集傳統文化需求與數字文化需求于一身的綜合的審美需求。
2.個性化
首先,讀者對文獻內容的需求是個性化的。以文學作品的欣賞為例,有人喜歡小說,有人喜歡散文,有人喜歡戲劇詩歌;有人喜歡通俗類,有人喜歡經典類。即使是對相同的內容,讀者的需求也會有差異,如不少讀者在選擇同名文學作品時,還會關注著者、譯者、出版社等方面的不同。其次,讀者對文獻載體的需求是個性化的,有的習慣于傳統的紙質和文字類資源,有的則青睞現代視聽化的資源。再次,讀者的審美習慣是個性化的,有人熱衷于科技支撐式審美,如數字網絡化閱讀,也有人習慣于藝術熏染式審美,如在悠揚樂聲下的游目悅心。另外,數字化時代下,讀者新的個性化需求已經大量涌現,尤其是對創新空間服務、個性化生活服務的需求[4]在不斷增長。
3.綜合性
讀者的審美需求不是單一的,而是很多種類型的需求交織在一起的綜合體。讀者希望在圖書館內具有綜合審美體驗,這種體驗就是對文獻美、環境美、社會美的綜合需求。其中,文獻美包括文獻的形式美、動態美、內涵美、科技美等;環境美包含圖書館的物質場所美、布局與空間美、藝術美、氛圍美、生態美;社會美包括服務美、管理美和協同美。圖書館審美活動是以獲取信息為中心的,集合物質場所、空間布局、環境陳設、藝術裝飾、文化氛圍、生態環境、服務、管理、科技諸要素于一身的綜合的審美活動。
4.發展性
讀者的審美需求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相關研究表明,第三代圖書館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注重人的需求、可接近性、開放性、生態環境和資源融合,并致力于促進知識流通、創新交流環境,注重多元素養和激發社群活力[5],這其實就是在滿足讀者對圖書館的科技美、環境的生態美、閱讀體驗的互動美等方面的新需求。
(一)審美客體的美學特征
關于圖書館審美客體的類型與特征,王堅方認為人文圖書館具有建筑美、環境美、文獻美和修養美的特征。[6]張芬月認為圖書館美學實質是一種人文美學,并提出了圖書館人文美學體系框架,包括物質美(建筑美、布局美、裝飾美)、技術美和人文美(管理美、修養美、行為美)。[7]劉曼以圖書館環境美學為研究對象,指出圖書館具有環境美、建筑美和裝飾美。[8]張凱認為圖書館管理中融入美學概念體現在整體設計風格美、建筑和裝潢美和館員服務美上。其中圖書館服務美主要是通過圖書館館員的行為美、儀態美、語言美所表現出的服務形態。[9]
雖然已有的研究大多包含了圖書館活動審美客體的主要內容,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十分全面系統的梳理,尤其未將一些新特征納入研究視野;二是對這些特征類型的層次及其相互關系的探討還不夠。筆者認為:從類型上看,圖書館審美活動中審美客體的美學特征可歸納為文獻美、環境美和社會美三個大類;同時,從層次與關系上看,每一大類包含若干個小類特征,這些小類特征可以按照樹狀關系來梳理,但它們實際上存在一定的交織融合。為了便于探討,筆者按照樹狀關系來梳理審美客體的類型特征,并進行新的詮釋。具體如下:
1.文獻美
圖書館審美客體的文獻美是指文獻資源所具有的各種美學特征。文獻美這一大類型又可細分為文獻形式美、文獻動態美、文獻內涵美、文獻功能美、文獻科技美、文獻和諧美等。
(1)文獻資源的形式美
文獻資源的形式美包括各類文獻外形特征、加工樣式、文獻空間分布與排列規則、文獻陳列樣式以及數字文獻資源的閱讀界面的各種形式美特征等。傳統文獻資源和數字文獻資源都具有豐富的形式美。
文獻資源的形式美是文獻資源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第一,文獻的分類、加工規則使文獻具有統一感、秩序感和韻律感,體現多樣與統一的形式美;文獻在不同庫室的分布與組合體現著均衡美與和諧美。第二,文獻的排架規則和陳列方式具有美感。如某些推薦圖書、新到圖書、熱門圖書的巧妙別致的陳列會帶給讀者一種新奇感,適時變換陳列方式也會給予讀者更多的形式美體驗。第三,文獻資源的裝幀設計具有豐富的形式美。圖書裝幀設計愈加得到出版者的重視,許多圖書因采用奇特美妙的設計,在第一時間就吸引了大量讀者。第四,電子文獻和網絡信息資源具有獨特的形式美:此類文獻是虛擬化的存在,故其形式美首先表現為虛擬性;與紙質文獻相比,它具有可調節視圖的大小、變換多種顏色等屬性,因此其形式美具有多樣性和可變性特點;它還能夠根據個人喜好進行背景、字體、翻頁方式等閱讀偏好的設置,因此其形式美還具有個性化特點。
(2)文獻資源的動態美
當我們觀覽圖書館內一排排圖書時,會發現這些圖書如同音樂一般美妙:一排排的書架,仿佛就是一頁頁的五線譜;書架上的每個小的間隔單元,就是樂譜上的一個個小節;書架上的一本本形態各異的圖書就是這五線譜上活潑生動的美妙音符。這樣我們就能感覺到有序的圖書集合體就像是凝固了的音樂。
當我們換用較長的時段來考察,就會發現它們看似平靜,卻又有暗潮在涌動:每過一段時間,書架上總會有圖書上架和下架,使“音符”不斷進行著新的排列組合,這仿佛是在演繹著變幻無窮的樂章。同時,讀者借還圖書的無規律性,也促成了書架上“音符”組合的無規律性和無限可能性。這就是圖書館文獻資源無限的動態美。
(3)文獻資源的內涵美
圖書館文獻的內涵美是其美學價值的重要內容。文獻資源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是接受文化審美教育的重要憑借,是人類多方面智慧的結晶。不少圖書館藏有特色文獻,這些特色文獻多與其所處地區的地理、歷史、民俗文化等密切相關,是人類活動的寶貴遺存與知識財富的凝結,具有特定的知識美、智慧美和豐富的美學價值。
(4)文獻資源的功能美
文獻資源包含著知識價值、美學價值、歷史價值、思想價值等,長遠看還包括經濟價值、發展價值等。文獻資源的這些價值對應著它所具有的各種功能,如可以使人增長見識、更新思想、啟迪智慧,使讀者增長技能才干、豐富情感體驗、促進身心發展。文獻資源給讀者的學習與生活帶來源源不斷的力量,是讀者健康成長與發展的滋養源。
(5)文獻資源的科技美
科技美包含科學美和技術美??茖W美以和諧、簡單、對稱和新奇為主要特征,和諧、簡單是科學美的最基本的因素,功能與形式的和諧一體是技術美最本質的特性。[10]圖書館文獻的編目、加工需要按照科學的原則來進行,數字化、網絡化的管理也使文獻資源更加和諧有序,使用簡單便捷。數字和網絡文獻無論形式還是功能都具備新時代的新奇性,并且其形式與功能和諧統一,煥發出十足的科技美。大數據、云計算等相關技術同樣為文獻科技美增添新的內涵。
(6)文獻資源的和諧美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美就是和諧。[11]文獻資源的和諧美體現為文獻載體類型的完美交織、文獻系統設備的協調運作、文獻的當代科技性與傳統文化性的和諧交融等方面。文獻資源類型眾多,包羅萬象,可以說每個圖書館都是一個浩瀚的小世界,先進的信息技術將紙質資源與數字網絡資源、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和諧關聯,是現代科技性與傳統文化性的完美合一。
2.環境美
(1)環境的建筑實體美
圖書館環境的建筑實體是根據圖書館的性質、功能與特點,按照美的規律為讀者營造出的物質實體,是具體的、可視、可感的物質實體美。
中西方傳統建筑根植于不同的哲學理念。中國傳統建筑具有中和之美,是儒家“中正”思想的表現,西方的不少傳統建筑則從“理念”出發,注重表現“崇高”之美。[12]建筑是“凝固了的音樂”,其視覺上的數理比例可與音樂和聲在聽覺上的和諧相通?!澳痰囊魳贰边@一比喻與西方建筑的傳統特性相符,深植于相應的文化氛圍和思維背景中,反映出西方傳統審美觀、時空觀及數理特征。[13]
圖書館建筑實體美也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約。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材料、新技術和新設備已越來越多地用于圖書館建筑中,圖書館建筑美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
(2)環境的布局美與空間美
圖書館選址、功能分區及空間設計直接體現圖書館環境的空間美。圖書館選址應從目標讀者、自然條件、可達性等方面全盤考慮。圖書館的功能分區既要處理好主次、內外、鬧靜等關系,又要遵循人流活動的規律。處理好這些關系,就會呈現出和諧之美。圖書館內部空間設計應在系統分析讀者各類需求、劃分主次與權衡利弊的基礎上通盤考慮。避免設計上的只求外表和功能上顧此失彼。如我國某地一圖書館建筑的整體形象融入了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僅從地域特色的凸顯方面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但由于其過分追求建筑整體效果,忽視了內部空間的合理安排,形成許多無效空間,采光與通風效果也不理想。此類情形應當極力避免。總之,圖書館的空間設計應秉持科學化、藝術化、人性化原則,并充分考慮到建設的后續性,才能豐富而持久地展現圖書館的布局美與空間美。
(3)環境的藝術美
圖書館濃郁的文化氣氛,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只表現在圖書館的核心審美客體——圖書等文獻資源上,還存在于圖書館的建筑設計、裝飾、陳列當中。美妙絕倫的建筑設計、韻味無窮的書畫作品、溫馨有趣的飾物擺放等,都是圖書館環境藝術美當中的點睛之筆!
圖書館環境的藝術美并非孤立地存在,它時常與讀者發生互動。當你手持一本圖書,在細細體味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時,思緒的流淌也許正與你眼前墻上書法作品中線條的疾馳使轉而暗合。
(4)環境的氛圍美
圖書館環境的氛圍美是圖書館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濃郁的文化與學習氛圍帶給讀者“潤物細無聲”的體驗。圖書館氛圍美的營造應作為圖書館服務提升的重要方面,也應作為評價圖書館“軟件”水平的重要指標。不論是城市的綜合圖書館還是院校圖書館,都應切實加強圖書館環境氛圍的盈造,提供優質條件,使圖書館充盈著優雅、寧靜、舒適的氛圍美。
(5)環境的生態美
生態美體現在館內和館外的自然環境之中,植物的合理配置是圖書館生態美的重要方面。植物能夠釋氧固碳、降溫調濕、凈化空氣、增加空氣中負離子濃度、降低電磁輻射污染、滯塵、殺毒抑菌、降低噪音、驅蚊除蟲、舒緩情緒和陶冶情操等功效。如琴葉榕、蓬萊松和四季秋海棠等具有較強的釋放負離子的能力[14],蘆薈、龍舌蘭、吊蘭、夏威夷椰子、萬年青、非洲菊、富貴竹、千年木具有很好的凈化空氣的作用[15]。通過科學的植物配置可有效提升圖書館環境生態美,使讀者在閱讀和學習的同時能夠消解疲勞,益于身心健康。
另外,不同植物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生態法則,應充分遵循這些客觀規律。同時,植物生態美要與植物的藝術美、功能美相協調,使其既能充分發揮生態效能又不礙于展示植物造型、色彩等藝術美,還能起到分隔空間、遮蔽視線、減少噪音等功用。
3.社會美
圖書館活動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活動。整體上看,圖書館活動的社會美可分為服務美、管理美、協同美三個方面。
(1)服務美
服務心靈美。圖書館服務中的心靈美表現在:工作中熱愛本職工作,有正直誠實、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優良品格等。追求服務細節的完善,給讀者以無微不至的關懷等都是服務心靈美的體現。
服務儀態美。圖書館服務中的儀態美即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服務工作中因表情和藹、姿態端莊、服飾整潔等所顯現出的形象美。
服務言行美。圖書館服務中的言行美是指圖書館工作人員能運用恰當的語言和適宜的行動開展服務工作,體現出較高的職業道德標準,語言和行為具有美感。妥當的言行可對讀者心理產生積極影響,能有效激發讀者的文化審美活動。
服務專業素質美。圖書館服務中的專業素質美即圖書館工作人員具有的、與圖書館專業領域相關的個性氣質、審美情趣、文化素養等方面的風采與魅力。具體包括專業領域的道德素質美、知識素質美、技能素質美等。道德素質美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的專業道德修養、強烈的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有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風貌,能夠對各類讀者群體加以正確引導,為圖書館內外部優良環境的創設提供正能量。文化素質美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領域知識體系。技能素質美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能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具備良好地攝取信息、篩選信息、儲存信息、傳遞信息等能力,并能不斷進行技能更新。
服務特色美。只有不斷挖掘和滿足讀者需求,不斷進行服務創新,凸顯服務特色,才會使服務水平長期保持領先地位。服務特色美的彰顯有助于強化圖書館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樹立圖書館品牌形象,贏得社會的廣泛贊譽。多方面收集讀者意見,科學分析讀者潛在需求,借助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有助于強化服務特色美。
(2)管理美
管理可以創造美。好的管理能使圖書館中的各個要素和諧統一,各項功能發揮良好。圖書館管理活動本身充盈著人性之美、形式之美、科學之美和藝術之美。通過管理,參與到此項活動中的人、事、物諸要素都能協調有序,呈現出和諧之美。
(3)協同美
“協同”最早是由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Haken)于 1971 年提出的概念,協同是指同一個系統內部不同組成部分之間采取配合、協作行為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有機關系體的過程。[16]圖書館協同的重要性愈加應該受到重視。筆者將圖書館的協同美定義為:在當今圖書館運作與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圖書館內部諸要素之間、圖書館之間、圖書館與外領域組織之間的關聯協同之美。
當前圖書館發展日趨協同化:館際互借的快速發展、各行業組織的成立與協作、圖書館與外部領域的相互協作等都使圖書館協同美得以展現。提出圖書館協同美具有積極的當下意義,對于推動圖書館業的協同工作具有積極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圖書館協同美可分為機構協同美、管理協同美、服務協同美等。
第一,機構協同美。不論全國性還是地區性的圖書館協同機構,通過開展相互間的交流合作,使圖書館的整體服務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圖書館聯盟協同創新具有組織分工協同、創新資源統一的特征[17],這是圖書館機構和業務的多樣與統一的和諧美的體現。通過更新協同理念,完善協同制度,創新協同方式,采用先進技術來加強圖書館聯盟組織的協同能力,都會促使圖書館的各項工作高效快捷,展現出和諧有序的機構協同美。
第二,管理協同美。管理協同美包括圖書館內的人與人間的協同美,人與物之間的協同美和物與物之間的協同美。這其中管理系統、管理信息、管理設備、管理中的人物關系等都是圖書館管理協同的重要方面。牢固樹立協同意識,建立協同領導小組等措施對圖書館彰顯協同美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服務協同美。服務協同包括圖書館部門之間、圖書館之間對外服務過程中的協同。圖書館服務協同涉及多方部門和人員。以高校圖書館開展科研服務為例,它不僅需要圖書館內部各部門間有效協同,還需要與學校管理層、技術部門、教學研究部門的通力協作。從具體服務項目上看,包括檢索協同、參考咨詢協同、協同過濾信息推薦[18]等??傊?通過建立有效的協同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有深度地開展服務協同工作,就會彰顯新時代下圖書館的服務協同美。
(二)審美客體的圈層
圖書館審美客體是一個包含了文獻資源在內的龐大的要素體系,這些要素與審美主體的關系有密有疏,根據這種關聯上的疏密程度可將其劃分為核心審美客體圈、支持審美客體圈和外延審美客體圈三部分(圖2)。

圖2 圖書館審美活動中審美客體的圈層
1. 核心審美客體圈
以圖書館信息資源為中心的審美對象,具體包括各類圖書、連續性出版物、特種文獻等。不論何種載體的文獻(印刷型、縮微型、聲像型、機讀型、網絡型)都屬于這一圈層。
2. 支持審美客體圈
即圖書館審美活動的支持性設施設備與人員,具體包括書架、報刊架、閱覽桌椅、休憩設施,文獻的流通、保護服務及其工作人員,復印、打印等文獻支持服務及其工作人員,信息檢索平臺等支持性科學技術條件,圖書館的建筑、景觀、裝修設計等。
3. 外延審美客體圈
圖書館行業協會等組織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圖書館延伸性培訓服務,圖書館餐飲零售、文化用品銷售服務及其工作人員等。
圖書館審美客體中各構成要素的功能和美學特征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性,因此對其進行圈層劃分實屬必要。理清審美客體的圈層關系,區別差異,有利于在提升相關工作中分清主次,識別輕重,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圖書館各類審美實踐工作。
(三)審美客體美學特征在審美客體圈層上的分布
筆者認為,核心審美客體圈表現為文獻美特征;支持審美客體圈以環境美特征為主,兼具一定的社會美特征;外延審美客體圈以社會美為主,兼具一定的環境美特征(圖3)。

圖3 審美客體美學特征在審美客體圈層上的分布
結合新時期的實際情況,圖書館審美活動過程具有如下特點:
(一)聚合性
圖書館是一定區域內的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傳播中心、教育與學習中心、研究中心,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休閑中心、交流中心。因此圖書館具有將各種人力、信息、文化要素聚合在一起的作用,是多種要素的聚合體。這種聚合性特點是吸引讀者入館進行文化審美實踐的重要促發力量。
(二)場所性
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2016年公布的一項調查表明,促進不同年級、領域以及不同校區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分享是圖書館作為場所的一大優勢[19],而交流與分享離不開特定的場所??萍嫉陌l展已使人類的閱讀行為擺脫了場所的限制,但很多讀者仍選擇去圖書館,原因就在于其具有難以替代的場所功能:自由的交流空間,濃郁的文化氛圍,良好的學習場地,健康的自然環境,優雅的休閑領地共同構成了圖書館場所的功能集合體,這是其他場所難以具備的。
(三)高頻率性
多數讀者的圖書館審美活動具有高頻率性特點。讀者的文化消遣、職業充電、拓展知識等需求往往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就促成了讀者入館行為的高頻率化。目前數字圖書館已得到了空前發展,其利用率已在不斷提高,圖書館審美活動的高頻率特征已日益凸顯。
(四)高層次性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七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要(饑餓及渴等)、安全需要(感到安全、有保障、沒有危險)、歸屬和愛的需要(和別人親近、為人接受、有歸屬)、自尊需要(成就、能夠勝利、獲得贊美、賞識)、認知需要(知道、了解、探索)、美的需要(對稱、稱序、美)、自我實現需要(發現自我滿足的方式及實現個人的潛能)。[20]圖書館審美活動主要滿足讀者的認知和審美需要,屬于人的較高層次需要的活動。
(五)數字化
圖書館審美實踐的數字化程度正不斷加深,已成為無法阻擋的趨勢。數字化趨勢正在改變著圖書館審美實踐的方式、節奏、習慣及觀念。這種趨勢與原有特點交揉在一起,使圖書館審美實踐較之以往更加復雜,也更加具有魅力和可期待性。
(六)休閑性
圖書館和休閑有天然的“同源性”[21]。德國美學家席勒曾提出著名的“游戲說”[22]?;固睾透ネ哒J為,休閑是人們從勞動或其他義務工作中解放出來,自由地放松、轉換心情,取得社會成就并促進個人發展的可利用的時間。[23]休閑的本質是自由,休閑意味著自由地去選擇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休閑自由是一種“積極的自由”,是成為狀態的“成為人”的過程。休閑是擺脫必需后獲得人性的本質后的一種動態的自由。[24]休閑審美需求是當前讀者越來越注重的需要。休閑美也是圖書館審美愈加鮮明的特征。
(七)互動性
圖書館審美活動的互動性特征日趨明顯。這種互動性按照人機關系可分為“人書互動”(讀者與文獻的互動)、“人機互動”(讀者與現代科技設備的互動)、“人人互動”(讀者之間、讀者與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互動)三個方面,也可以按照審美場所的不同,分為圖書館真實場所互動和虛擬場所互動兩個類型。在讀者與工作人員的互動方面,互動性一直存在其中,并且表現得越來越明顯。[25]在讀者之間的互動方面,圖書館真實場所和虛擬平臺的互動性特征也已日趨明顯。創意性地營造圖書館互動空間、配備互動設施設備、建立互動性網站和微信平臺、適時開展互動性活動的做法等都是新時期圖書館審美活動的互動性的體現。
(八)智能化
新時期下圖書館審美活動的智能化特點已日益凸顯。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信息物理系統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將掀開人類信息化進程新的篇章,無所不在的信息社會正在到來。以互聯、智能、高效、便捷為主要特征的圖書館智慧化進程已經開啟。[26]智能化的圖書館能夠更好地滿足讀者不斷發展的新需要,同時還會帶給讀者以新奇、爽暢、變幻的審美體驗。
外部環境對圖書館審美活動的影響有:第一,外部環境是圖書館審美活動開展的前提條件。沒有相應的外部環境,圖書館審美活動的諸多物質條件、信息、人力等供給就無法進行。例如,在對圖書館環境美打造中,如果無法從外界獲得理想的裝飾材料和智力支持,就難以打造出理想的裝飾效果。再如,互聯網閱讀、移動閱讀方式的變革是基于新的移動與傳播技術的發展,沒有這些技術的革新,就不會帶來這些閱讀審美方式的改變。第二,外部環境對圖書館審美活動具有制約作用。例如,我國不少文化領域的政策文件、法律規章等都會對圖書館審美活動產生制約,支撐著圖書館審美活動健康有序發展。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2015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這些文件對指導新時期的圖書館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也對圖書館審美活動的開展具有新的指向作用。第三,外部環境對圖書館審美活動的間接影響作用。主要是外界環境的某方面產生變化對圖書館產生的間接影響。比如,大眾審美觀念的變化、民族文化等對圖書館審美活動的影響等。
在具體的圖書館審美實踐中可以借助PEST分析、SWOT分析等工具來及時掌握外部環境的變化與影響。PEST分析即從政治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以及技術環境四個方面對圖書館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引導圖書館審美活動的開展。SWOT分析法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的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因素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相應的結論,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27]
總之,外部環境是圖書館審美活動開展的基礎和土壤,是圖書館審美活動開展的依附條件和制約因素,能產生各種直接和間接的影響。當前圖書館正在進行著第三代的變革,加強圖書館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影響關系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緊密關注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對開展圖書館審美活動有積極意義。
[1] 高燦輝.圖書館閱讀審美活動系統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5(2):139-140.
[2] 成東娥.圖書館審美活動:特征與構成[J].圖書館論壇,2006,26(4):256-257.
[3] 劉聰堯.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論現代圖書館傳統性與數字化的融合發展[J].藝術百家,2014,30(S1):72-73,101.
[4] 李宇佳.美國公共圖書館的用戶多元化服務需求研究——基于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圖書館正面臨艱難抉擇》報告[J].圖書館,2016(7):31-37.
[5] 吳建中.走向第三代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2016(6):4-9.
[6] 王堅方.人文圖書館的美學意蘊述說[J].圖書館論壇,2006,26(2):67-68,100.
[7] 張芬月.圖書館人文美學體系的構建[J].圖書情報工作,2012(S2):26-28.
[8] 劉曼.圖書館環境的美學探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3(12):93-94,115.
[9] 張凱.圖書館管理中如何融入美學概念[J].卷宗,2014(11):58.
[10] 黃昱夫,劉鍇,王田田.科技美[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40,45.
[11]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3:42.
[12] 周小兵.中、西傳統建筑的哲學理念[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2):172-175.
[13] 張宇,王其亨.“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探源——提法及實踐[J].世界建筑,2011(2):130-133.
[14] 吳仁燁,鄧傳遠,王彬,等.具備釋放負離子功能室內植物的種質資源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8):91-97.
[15] 孟國忠,季孔庶.室內空氣污染的植物凈化研究概述[J].林業科技開發,2013(4):1-6.
[16] 哈肯.協同學講座[M].寧存政,李應則,譯.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2.
[17] 胡燕.圖書館聯盟協同創新組織模式研究[J].圖書館,2016(2):78-82.
[18] 馬巖,徐文哲,鄭建明.我國數字圖書館協同管理實踐進展[J].情報科學,2015,33(9):151-156.
[19] MALENFANT K. ACRL report shows compellingevidence of library contributions to student learningand success[EB/OL]. (2016-04-26)[2016-08-27]. http://www.acrl.ala.org/acrlinsider/archives/11755.
[20] 張世富.人本主義心理學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J].學術探索,2003(9):66-68.
[21] 陳偉.“休閑學”視野下的圖書館新館建設——以青海大學圖書館新館建設為例[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6):92-94.
[22] 徐岱.席勒與審美教育論[J].美育學刊,2015,6(4):14-21.
[23] GIST N P, FEVA S F. Urban Society[M]. 5th Ed.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1964.
[24] 金雪芬.試論休閑之本質[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2):52-56.
[25] 鄒鑫.圖書館互動性服務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2):29-32.
[26] 馬春.基于PEST分析法的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編制實踐[J].圖書館雜志,2016,35(1):20-25.
[27] 汪泓.戰略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04-105.
(責任編輯:劉 晨)
New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a Library
QIU Zhen-guo
(Library of Tianfu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00, China)
Aesthetics of library is a borderline discipline between the science of library and aesthetics and the system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library is a focal issue in the research on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library. A systematic, contemporary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the library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library aesthetics theory and relevant practi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view that the library's aesthetic activity system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the aesthetic subject, the aesthetic object, the aesthetic process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library; aesthetics; aesthetic activities
2016-10-11
邱振國(1985— ),男,碩士,任職于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圖書館,主要從事圖書館美學與美育研究。
G250.15
A
2095-0012(2017)01-00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