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琴
摘 要 根據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文件和指導意見,高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中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三個倡導不僅在國家和社會建設、公民培育問題上給予了準確的回答,更為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指出了新時期的工作方向和指導原則,幫助我們正確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學習指導、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創新 學生教育管理 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77
2012年11月,中共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最凝練的概括和表達,“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三個倡導體現了中共中央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重視,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①這三個倡導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班級作為大學的基本組織單位,具有教育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雙重特性,是一個小社會,班級的建設和管理便需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準則和取向,進行民主、科學、有效的活動開展和各項建設,這樣,一方面既可以促進優秀班級組織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大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目標。而學生,是構成班級的基本要素,學生的發展與班級的建設息息相關,班級的氛圍和風貌直接影響著這個班級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學習風氣,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學生培養的基本準則和規范,是學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品質和素質培養,是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依據和體現。以班級為單位和基礎的學生組織的科學建設,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價值觀培育和實踐的現實平臺,以三個倡導為要求,正確有效地開展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全面推進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要求在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滲透,營造高校和諧育人的良好氛圍,是新時期高校學生教育管理體系的創新探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和創新高校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
1 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價值觀指導學生素質培養,強化學生基本道德素養,營造文明、和諧的校園氛圍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規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在公民個人行為中的凝練和體現,它存在于我們生活中,覆蓋了道德的方方面面,是每個人都要遵守的準則,也是評判每個道德行為的標準規范。對于高校的大學生來說,這四個詞的意義更為直觀和重要。
《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中“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團結。”便是對大學生的愛國要求,在全球化、國際化發展十分迅速的當下,西方的各種文化理念和思潮不斷涌入中國社會,我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具挑戰性,教育的實踐性和時代性也頗為艱巨。新時期的愛國,不僅僅要求大學生們熱愛祖國河山,熱愛民族歷史,更是需要青年學生把這種熱愛之情投入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去。
“敬業”是“愛國”在工作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公民在職業中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條件。在精神和務實層次上,敬業都有著豐富的內容:一是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二是履行法定義務,恪守職業道德;三是自強自立,創新創造;四是立足崗位,服務社會。②對于大學生來說,敬業主要就是敬學業,具體表現為對自身學業的熱愛,以及對未來事業的追求。《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中“勤奮學習,自強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刻苦鉆研,嚴謹求實;積極實踐,勇于創新;珍惜時間,學業有成。”對大學生的敬學業給予了比較詳細的要求和詮釋,敬業精神的培養重在強化學生以學業為本的基本意識,幫助他們認識到通過學習能使自身得到發展,同時也是對班級的一種貢獻,甚至是對學校、對國家的貢獻。
誠信,公民的第二張“身份證”,即誠實和守信,要求公民在為人處事中要坦誠相見,并信守相互之間的諾言,是我們的立身之本。古人云,“禮于外,誠于內”,但是當前社會中最讓人痛心的是缺乏真誠和信用。在高校大學生中,考試作弊、惡意拖欠學費和助學貸款、騙取貧困補助、學術造假和抄襲等誠信缺失現象屢屢發生,誠信意識的呼喚和重樹迫在眉睫。《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中也有對大學生誠信品質的要求,如“誠實守信,嚴于律己。履約承諾。知行統一;遵從學術規范,恪守學術道德,不作弊,不剽竊;自尊自愛,自省自律”。誠信,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修行,在價值觀培育中,誠信的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培育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他們的個人責任感,呼喚和強化青年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肩負使命感,牢記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可以幫助大學生有效開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在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中為自己贏得尊重;可以幫助大學生堅定思想政治立場,提升個人的人文素質修養。
友善,就是友愛和善,注重友誼,講究真善美。在整個社會建立友愛和善的社會氛圍的同時,高校也在積極倡導和構建和諧友善的校園文化,“明禮修身,團結友愛。弘揚傳統美德,遵守社會公德”,友善品質的培育不僅幫助人們更好地溝通交流,更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學生的教育管理中開展友善價值觀的培育,可幫助其開展積極的社會交往,構建良性的人際結構,有助于其養成優良的人格品質,學會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進行日常社會活動。
2 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建設和管理班級,全力發展健康向上的學生組織,加快富強、民主的高校建設步伐
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看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利益共同體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和諧發展的精神紐帶。高校中的學生班級,一定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由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構成的利益共同體,“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他們的精神和價值追求,也是班集體開展日常建設、管理和發展的指導思想。
自由,是對自覺、自愿、自主的意志與行為的渴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需要整個國家和社會尊重、追求和保護自由來實現,當然,自由的基本底線是法律、紀律,享受自由權利的前提是不能損害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利益。自由,在學生班級中,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由思考,充分調動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個人成長的同時也促進集體的進步,實現自主管理和自主進步,而非為所欲為,如隨意散布不實消息、無視校紀校規、無視班規班約等自由散漫之行。
平等,是指人們平等享有社會權益,平等履行社會義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醫療衛生、公共文化、社會保障、就業等多個方面就體現了服務的平等。平等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形式平等、機會平等、結果平等。個人在社會中應享有的形式上的身份平等,即權利平等,典型表現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機會平等是指每個人都應有相同的起點或者相同的生活機會;結果平等是指收益的平均分配。這三種平等的表現形式在高校班級管理中都有較多的涉及,如班級同學的平等發言權、榮譽的平等分享等等。班級中若有不平等對待,不僅是對班級整體風氣建設的不嚴肅、不負責,更是對學生的不尊重,這樣的班級難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班級。
公正,即公平正義,它的具體體現有“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當然,什么樣的公正就需要什么樣的制度來保障公正,那么,在大學的班級中,公平正義的踐行和實現也離不開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執行。在如獎學金評定、評優評先、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發展等與學生利益密切關聯的工作中,班級尤其需要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處境,做到公平和正義。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有進步要求的,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個好學生,希望得到認可。班級中一旦有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出現,班級的整體凝聚力、班干部的威信力、老師的公正力等等都會受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動激情等也會受到干擾,對班級的健康發展會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法治,顧名思義,法律之治,指依靠法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公正的政治和法權,是社會有序運行的基本保障,“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法律主治”等都是法治的范疇。國家層面的法治必定需要有相應的法律制度體系作為保障。在教育部制定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中,對于高校的法治化建設,教育立法、高校內部章程和規定是前提和基礎,高校管理者法治化思維是依法治校的根本保障。高等教育法律法規和高校內部的章程規定只有被執行,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校的目標。隨著依法治校的全面推進,高校班級中法治文化、法治理念的深入和貫徹也愈來愈重要。孟子有云:“徒法不足以自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班級的法治,是一種法治文化的熏陶和法治精神的培養,包括法律知識的學習與傳播、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學習和遵守、班級制度和公約的建立和執行、班級學生事務的規范化和程序化、建立健全學生民主管理和監督體系等內容。
新形勢下,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必須及時認清這些新變化,調整和創新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把握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精髓,以三個倡導為重要指導原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努力成為新時期的時代驕兒!
注釋
① 楊愛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與大眾化路徑選擇[J].人民論壇,2015(8):213-215.
② 蔣蔓.大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價值觀培育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