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民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增強和生源競爭的進一步加劇,我國民辦高校必須進一步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獨(特)”的核心競爭力,走高端化、國際化的發展路徑,努力改善發展環境。文章從我國民辦高校的實際出發,分析了民辦高等教育高端化與國際化發展的內涵、民辦高等教育高端化與國際化的必要性,同時從民辦教育資源優勢等方面,論述了民辦高等教育高端化、國際化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辦高校 教育高端化 國際化 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1-017-03
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社會信息化“互聯網+”使得傳統教育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同時也經歷著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挑戰。高等教育實施高端化、國際化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它不僅成為一種全球范圍內所接受的教育理念,而且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成為一種教育實踐。世界各國很多“常青藤”大學都借助國際化發展戰略,持續保持了其在世界教育文化創新中的引領地位。隨著生源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在我國高等教育中起步較晚的民辦高校必須調整定位,堅持走高端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才能殺出重圍,闖出新的天地,為民辦高校營造好的發展環境。目前,部分民辦高校在高端化與國際化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率先進入了高端化、國際化發展的快車道。
一、何為民辦高等教育高端化與國際化
近年來,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它不但是一種具有全新理念和追求的教育思想,更是能夠推動全球一體化快速發展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自己獨特的資源和優勢,在改善教育環境,進一步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教育運行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典型特征是開放性、融合性和跨國性。國際上有關組織對高等教育國際化曾經做出過解釋:“高校將自身的科研工作、教學工作以及社會服務等功能與跨國界、跨文化等觀點有機結合的過程就是高等教育國際化。”我國高等教育經過多年的大規模擴張之后,已經進入了相對平穩和更加有序的發展階段。但是,由于民辦高校無論是在政策環境、資源配置、學校數量、學生人數抑或是專業設置、辦學條件等方面,與公立高校相比都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站在全球的高度,做好頂層設計,優化教育結構布局,從強化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設置專業獨特、學生高就業率等角度入手,尋找新的視域,形成與國家生產力布局和社會發展需要相銜接的突破口,向高端化、國際化發展,就成為民辦高校在今后一段時間努力的方向。
因此民辦高等教育高端化與國際化,具體來說,就是指通過優化配置各種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國外、國內教育市場,“有所為,有所不為”,通過積極地走出、引進、消化、融合、開發等立體化的手段,精心培養一批“拿得起,放得下,走得出,沖得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從而實現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二、民辦高等教育高端化、國際化的必要性
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已成為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訴求。隨著全球教育國際化的推進,民辦高校無論是為了培養全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還是為了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都必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1.新的歷史條件下,民辦高校在規模、師資、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以傳統的方式同公立高校同質化辦學的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隨著公辦高校的規模擴張和質量提升,民辦高校在高水平師資、資金、辦學條件等方面也將限制其快速發展,加之我國目前高校適齡人口已逐漸呈現出日趨減少的態勢,進而導致民辦高校面臨著生源危機。因此,民辦高校調整發展定位,充分利用所現有的資源,面向國外,開展國際合作,能夠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其一,可以滿足社會需求,擴大學生來源;其二,可以向境外借智,迅速提升辦學水平;其三,可以走出去,進一步拓展辦學空間,甚至可以選擇到國外條件合適的地方開辦分校,從而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2.民辦高校為社會不同收入群體接受教育提供了方便和條件,以及個性選擇的多樣化。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高凈值家庭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根據海銀財富聯合胡潤百富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高凈值人群資產配置白皮書》提供的相關數據:截至2015年5月,中國內地已有7.8萬億萬富翁和121萬千萬富翁。同時,中產階層也在快速擴張。由于高凈值家庭和中產階層特別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對公立學校的教學條件表現出不滿意,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國外抑或是國內民辦高校在辦學類型、辦學特色、辦學理念以及師資、教學設備、學生宿舍等方面的軟硬件上,期望通過接受國際教育、高端教育,提高子女的整體素質。比如,在住宿、就餐、教育特色等方面提供更加多樣的選擇機會,從而體現個性化、差異化的需要。民辦高校高端化、國際化恰好可以為這類人群以及其他一些能夠接受相對高額學費的家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3.引入優質的國外教育資源,“洋為中用”,大力提升民辦高校教育的內涵。選擇教育是老百姓的基本權利和主觀要求。然而,無論是在我國抑或是其他國家,公辦高校往往是基于相對統一的教育模式、教育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們對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的追求。民辦教育作為選擇性教育,通過國際化既可以引進先進的國外教育理念,引進先進的教育管理機制,同時還可以引進優質的師資資源,從而共享國際優秀的教育資源,提升自身的辦學水平。
4.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引進競爭機制,促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思想、機制、資源,一方面能夠使民辦高校管理者、廣大教職員工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更好地調動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奮力拼搏的進取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方面,獨辟蹊徑,才能夠與公立高校“逐鹿中原”、“分庭抗禮”,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三、民辦高校實施教育高端化、國際化的優勢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校的國際化發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績。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民辦高校如何能夠在激烈競爭中找到進一步與國際教育接軌的融合之路?如何在困境中走出更加適合自身實際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從而融入到教育國際化的大潮當中。筆者認為,民辦高校在實施教育國際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辦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動性強。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民辦高校在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一直走在我國教育改革的最前列。與公立高校相比,在自主產權、辦學特色、管理決策以及專業設置等方面,民辦高校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婆婆”少,具有公立高校無法比擬的自主產權;對于公辦高校來說,這樣的探索在現行體制下是難以實現的。因此,自主產權、辦學特色、管理決策等優勢是我國民辦高校自身實施國際化所必備的有利條件,也是其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
2.民辦高校市場化辦學理念強。近年來。一大批民辦高校通過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形成了“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的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辦學理念,在教育理念、內容、方法、手段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都緊緊盯住市場動向,使自己所培養的人才能夠迅速適應各種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為社會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應用能力與競爭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受到社會各界和社會輿論的普遍贊譽與廣泛關注。
3.民辦高校實施教育國際化的時機已經成熟。2016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高校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國民辦高校實施國際化合作戰略必然吸引國外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重新審視和改革我們的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進一步夯實教學質量體系,放開手腳,增強國際辦學的開放性與自由性。只要是實踐證明,引進的辦學方式、開設的各種專業、設置的各種課程是能夠被廣大學生和家長所認可,并被社會、市場所接受的,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辦起來。充分利用這一契機,不斷拓展自身的辦學空間和提升自身的辦學質量。
4.民辦高校對外合作吸引力強。國內一大批民辦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執行力強、靈活性大等優勢,積極開展與國外“常青藤”大學的合作,采取“2+2”、“3+1”抑或是“1+3”等方式,讓學生在國內學習1~3年,之后去國外學習1~2年,雙方課程與學分互認,學生可以拿到國內外兩所學校的文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優秀教育資源,借高端化、國際化之路提升了民辦高校的內涵。以北京某學院為例,他們為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一是聘請美國有資質的教師開展英語、旅游管理等課程的專職授課;二是電子商務、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可以分別去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國家進行實習;三是小語種學生可以去西班牙接受專業培訓,學費也很低,每學期為500歐元;四是可以派遣學生到古巴等拉美國家續本、考研抑或是工作;五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研究,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從而使學生的發展道路更加開闊,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該校對外合作辦學的多渠道方法受到了廣大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四、如何進一步開展國際辦學的相關對策
近年來,雖然我國高等民辦教育在國際合作辦學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一,審批機制尚未健全,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其二,經費、師資力量資源不足,無法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其三,引進國際教育資源層次不高,難以保證外方合作者的教學方法、學術聲譽、課程設置、師資水平等方面的高質量,等等。因此,民辦高校要想真正做好與國際上“常青藤”知名高校的合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要做好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法規,進一步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在推動民辦高校開展高端化、國際化辦學過程中,首先,各級政府要改變過去對民辦高校的偏見與誤解,要為他們走向高端化、國際化提供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環境。其次,要充分認識民辦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產學研合作、培養和造就應用型、技能型高端人才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要根據實際情況,鼓勵民辦高校開展不同層次的國際合作,重點要從戰略發展的高度在能夠為當地資源、特色、產品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大力推進民辦高校辦學邁向新的高度。
2.要接好“地氣”,精心打造自身所獨有的特色,切實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獨(特)”,從而以自身的發展和聲譽贏得國際名牌大學的認可。西南地區某城市科技學院根據自身特色,從2014年開始開展海外游學項目,積極與國外名校的合作,選派優秀學生和輔導員參加海外游學活動,通過深入體驗海外生活,開拓國際視野,優化知識結構,培養師生適應多元文化,樹立教育國際化意識,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幾年來,該校已持續多批次開展這種活動,教師與學生都受益匪淺。
3.要建立自我監管、評估體系,堅持“優勝劣汰”。在開展國際辦學進程中,要始終堅持根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設置專業,開展項目合作。要對國外教育機構開展資質認證,從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師資、教學質量以及教學過程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監管與評估,決不能只要是“洋”的就是“好”的,聽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要定期抑或是不定期地進行考核,公平、公正、公開地采取多種手段對合作項目的全過程進行指導、監督與評價,堅持“優勝劣汰”,確保規范辦學與質量辦學。同時,要對國家所支持的重點項目,采取專項重點資助,積極鼓勵其辦出特色,辦出成績。以青島民辦高校為例,他們根據當地特色,提出引進的國際辦學合作項目,主要是在:海洋開發、船舶海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以及節能環保等方面。充分利用了當地優勢,為民辦高校大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要“借雞下蛋”,利用本地資源,通過積極開展與國內名牌大學的攜手合作,實現優質校外、國外資源共享。曾幾何時,我國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安排也像公立高校一樣,人有我有,一哄而上,沒有培養和打造自身特色,所培養的人才也很難被社會所接受。因此,必須腳踏實地,植根于中國,將先進的國外專業、課程與理念,結合中國社會的真實需求進行“漢化”,這樣才能培養出深受社會各界與廣大中小企業歡迎的實用性、動手型人才,才能形成獨特的優勢。
五、民辦高校教育高端化、國際化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時代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
21世紀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培養人才的主動權,誰就占領了快速發展的戰略高地,“牽一發而動發全身”。目前我國高校的建設與發展,已經明顯地擺脫了傳統的地域限制,城市間的競爭呈現出白熱化的趨勢。起步早、經濟實力雄厚的城市已經走在了教育高端化、國際化的前面,高校的分布格局以及城市教育、科研地位將會重新洗牌,民辦高校教育高端化、國際化也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時代。因此,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共同為民辦高校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添磚加瓦,獻計獻策。
國家和教育部主管部門對民辦高校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有著明確的態度與積極的支持。只要我們樹立教育國際化意識,凝心聚力,先試先行,轉變觀念,率先突破,勇敢邁出走向國際化道路的步子,“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爭做教育高端化、國際化的促進者,就一定能夠殺出重圍,闖出新的天地,將我國民辦高校教育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吳軍安,岳佩麟.董事會決策體制下民辦高校黨的工作機制的內涵、結構及其特點.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7)
[2] 蘇順民(導師:谷貽林).湖南省民辦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現狀與發展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6
[3] 劉孫淵(導師:張樂天).江蘇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考察.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3
[4] 張曉.開放的中國充滿活力.國際人才交流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重慶 402167)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