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亮
2016年底,國務院發布《“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實施“旅游+”戰略,推動旅游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拓展旅游發展新領域。對此,業界專家表示,“旅游+”戰略的提出有助于推進融合發展,豐富旅游供給,形成綜合新動能,將進一步助力旅游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而更好地促進旅游業繁榮發展。
讓更多“圈外人”參與進來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白長虹表示,深入實施“旅游+”戰略,不僅帶來旅游邊界拓展,從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從境內旅游到絲路旅游,而且還帶來廣泛發展機遇,將旅游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必將衍生出新產品、新業態,同時還帶來新的觀念思想,將使更多的“圈外人”參與進來,從經濟產業的角度影響市場主體的感官和思維,從社會領域深刻影響公民的旅游觀念與行為。
中國旅游人才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范業正認為,這是落實全域旅游戰略思路的體現,是通過全域旅游帶動全域綜合發展,對“十三五”期間旅游開發建設具有重要的引領與指導作用。
范業正表示,旅游城鎮化建設完善了城市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拓展了城市休閑空間,構建了城市游憩功能;科技、人文、創意等元素融入農業推動了休閑農業科技化、特色化發展,催生了多種新型休閑業態,提高了農業經濟附加值;文化創意產業、數字文化產業、文化演藝業發展與民族特色村鎮建設,使得文旅產品更加豐富多彩;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示范基地和示范項目以及綜合性康養旅游基地建設是養生度假旅游產品與產業的重要升級;老年旅游專項規劃和服務標準的制定與多樣化老年旅游產品開發是迎接老年化時代到來的前瞻性工作;研學旅游的推行與游學聯盟的成立,是對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支撐,是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
實際上,2016年以來,國家旅游局聯合有關部門陸續發布了《關于促進自駕車旅居車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等多項旅游政策。白長虹認為,這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大力推進“旅游+”融合的具體舉措,從旅游的領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和技術支撐。
關于未來如何深入實施“旅游+”,白長虹建議,要把握“四個著力點”,將旅游發展進一步融入國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建設布局和“新五化”并舉布局,滲透于和服務于改革開放及各領域建設。同時,支持引導“互聯網+旅游”新業態,要加強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旅游服務和旅游管理的智慧化程度及智能化水平。
“高頻帶低頻”
《規劃》提出:“適應大眾化旅游發展,優化旅游產品結構,創新旅游產品體系。”列舉了八大產品創新方向:精品景區、休閑度假產品、鄉村旅游、紅色旅游、自駕車旅居車旅游、海洋及濱水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
對于《規劃》中提到的“強化A級景區復核和退出機制,實現高等級景區退出機制常態化”“推動精品景區建設,全面提升以A級景區為代表的觀光旅游產品”“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觀光旅游產品精品化發展”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院長厲新建認為,作為最重要的觀光旅游產品載體,景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A級景區標準在大眾旅游選擇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建議,除繼續通過暗訪復核等方式加強監管外,還要加快出臺旅游景區管理相關辦法,對景區整改、降級、摘牌等做出規范性要求,加強對景區在線旅游品牌監管,強化對景區資源、景觀質量評價方面的復核與監管。
在浙江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周玲強看來,傳統景區以觀光為主,以門票為主要盈利手段,游客走馬觀花、短暫停留,現在強調做精品景區,就要突破這種模式。如何突破?應增加互動和體驗。以大量人文類景區為例,游客知識背景、興趣愛好各異,標準化講解難以滿足多樣化需求,景區可通過交互式智慧解說系統滿足游客需求。
《規劃》提出,大力開發溫泉、冰雪、濱海、海島、山地、森林、養生等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建設一批旅游度假區和國民度假地。“從觀光旅游與休閑度假的對比中,可以更好地認識、推動休閑度假旅游。”周玲強認為,一般情況下,觀光旅游追求景觀差異、文化差異,追求價值碰撞、心靈震撼,常常是遠距離的、低頻次的、獵奇式的旅游;休閑度假追求的是價值交互、文化認同,追求的是深入體驗、心靈休憩,常常是相對短距離、多頻次、重復性的旅游。如美國人休閑度假一般到加勒比,歐洲人一般到地中海,往往有一定的忠誠度。各地可以根據差異進行產品定位和開發。
“此次《規劃》提出的‘國民度假地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新提法。”厲新建說,要充分重視大眾旅游時代人們的休閑度假需求發展,尤其要重視低收入階層的休閑度假需求以及度假資源有限造成的市場壓力。一方面,旅游法提出“國家發展旅游事業”,因此《規劃》實施過程中,有必要保障低收入階層的休閑度假需求;另一方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有必要在出境客源輸出、資本流動、資源介入這三者銜接方面加快創新,在境外合適區域建設我國出境旅游的境外度假地,這將是解決資源壓力、資本出口以及利潤回流等問題的重要舉措。
厲新建認為,“《規劃》提出的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及鄉村旅游環境整治、后備箱行動、創客行動計劃、合作社模式等舉措,表明有關部門清晰地認識到了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環境與人才短板。”他說,引入外部創新創意資源、推行合作社模式,是提升鄉村旅游產品質量和發展質量的關鍵,有效解決好旅游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高頻帶低頻”問題,是提高鄉村旅游效應的關鍵。
大眾旅游新時代
《規劃》明確指出“理念創新,構建旅游發展新模式”,重點提出“加快由景點旅游發展模式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促進旅游發展階段演進,實現旅游業發展戰略提升”。
對此,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認為,景點旅游發展模式就是觀光旅游模式,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就是觀光、度假、商務三駕馬車齊頭并進模式。新的發展模式轉型過程中,如何降低制度成本,發揮政府配置資源、激勵市場、改善供給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提升旅游業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
隨著許多地區逐步邁入多途徑城鎮化道路,吳必虎認為,原來以第一、第二產業發展為主要目標和原則的制度已經不再適應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格局轉型要求。旅游驅動型城鎮化在很多地區已經成為領導型力量,在這些地區以旅游資源合理適度利用、旅游產品創新供給、旅游服務質量提升為引領性目標的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文物保護與規劃等研制工作,將會越來越表現出顯著的作用。“所謂‘新突破,我認為更多應體現在制度、立法方面的適應性革新。”
“旅游業具有濃厚的多產業融合發展特色。特別是步入大眾旅游新時代以及隨著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的提出,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新高地。”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白長虹表示,“十三五”期間,可從以下方面推動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第一,加大政府職能部門創新整合力度,力促旅游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打造符合“大旅游”融合發展的新型旅游管理體制機制;第二,大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提升區域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能力,促進旅游產業融合的新業態、新產物的發展創新;第三,提升旅游相關行業企業的創新整合能力,著重培養創新型、融合型的旅游發展企業,形成旅游產業各優勢要素融合發展、齊頭并進的新局面。
戴斌認為,《規劃》所呈現的“跳出狹義的旅游謀劃廣義的旅游”,本身就體現了旅游融合發展的特點。未來,還需深入研究旅游消費的需求,比如研究與散客化發展潮流相適應的消費特點;有效地引導市場;比如,通過政策、宏觀數據等引導旅游投資從聚焦傳統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轉向科技、資本、人才等要素驅動;分類指導地方的旅游創新發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規劃》還提出,實施旅游扶貧,推進旅游增收富民,在旅游精準扶貧方面取得新突破。
白長虹認為,作為推動精準扶貧的重要引擎,旅游扶貧工作將“扶貧”和“扶志”有機結合。規劃中對于鄉村旅游扶貧工作著墨頗多。“十三五”期間實現旅游精準扶貧,應多方協同、齊力共推。首先,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促進旅游與農業、金融等領域深度融合,如立足本土特色,指導開發具有個性的旅游產品,并依托互聯網電商平臺推介分銷;其次,借力大數據技術,獲取貧困人口信息、行為習慣,實現精準畫像,有重點、有方向、有次序地推動旅游扶貧全面實施;最后,重點依托鄉村旅游扶貧與休閑農業扶貧,注重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積累和服務能力提升,推動旅游扶貧由“輸血式”向“造血式”的關鍵轉變,讓貧困地區的居民有尊嚴地享受政策紅利,真正實現貧困地區增收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