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峰
玉璜與玉琥
六瑞之中另兩器為璜與琥。按《周禮》之說,玄璜禮北方,白琥禮西方。這樣天地四合便有了這六瑞器的祭祀。但是這兩器在六器中,其出現、形制、功用略顯復雜。
先說璜?!墩f文》上講半璧為璜,意思是璜是璧的一半,但實際發掘所得及傳世品中很難見到半個璧的璜,只有良渚文化玉器中有,且上面刻有神人獸面紋。其他文化玉器及商周玉器中不見此制式。璜的出現較早,在長江流域的崧澤文化以及石家河文化中都有出現。其形制皆不是半璧,而是片狀或圓方形斷面的孤形玉器,有的三分之一圓,有的四分之一圓,甚至五分六分之一圓周,皆為素面。初期玉璜很小,是作為脖子上的串飾出現的,璜的兩端有孔,以作穿拖系掛之用。龍山、齊家、石峁等文化玉器中不見大型璜的蹤跡。因此它與璧琮璋圭在體積上懸殊較大,不像是居于同等地位的禮儀用器,事實上發掘中也不見它們組合在一起。商代玉璜考古中有發現,尺寸較大,多數是璧環類器物損壞后改制。有的玉璜外緣出現了扉棱。在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中發現了半璧形的璜狀物,與玉圭出現在一起。周代之后,很難見到祭坑中出現玉璜。整個兩周時期以及漢代,事實上璜是基本上作為配飾品出現的。石器時代璜為佩飾,光素無紋。周以后玉璜上開始琢制花紋,后來出現鳳鳥紋、龍紋以及流動的云紋。戰國時期璜的數量與形制都有大發展,部分璜兩頭雕成龍形,璜體的裝飾亦豐富多彩起來,谷紋、蒲紋、勾連云紋、幾何紋都大量用于裝飾,精美異常。這些玉璜是玉組佩的主要基干,因為級別高而設計工整、磨制精湛。其在玉組佩中的位置不同,有的璜一孔,有的兩孔,還有的三孔。直到魏晉南北朝,玉組佩由簡化到消失,璜亦隨之簡化與消失。
琥的身世與用途更加吊詭。琥在石器時代未有發現。商代玉器中開始出現,有立體圓雕的琥,也有虎形的玉片。圓雕琥身體近于方柱,臀肩高凸,背部略塌,虎尾粗而長,全身為雙陰擠陽線刻出花紋,抽象而夸張。玉片狀琥玉質不太好,長尾上卷,張口,口內縷空,呈多角星狀,虎身用數道陰線刻畫皮毛及前后肢,眼為臣字眼。春秋戰國時期,亦出現許多虎形玉片。此期虎身紋飾很復雜,有直角的“S”紋,虎頭小而方,虎嘴張開,上唇向上卷。戰國片狀琥,用玉考究,飾有孤線紋及谷紋,虎唇為斧鉞之形,虎身多伏臥。漢代琥被大大神化,琥一般具有了飛翼,有的頭上長出角,圓睛,立眉,虎須戟張,很是威猛,多作為避邪擺件。《周禮》把玉琥作為六瑞之一,但我們一直沒有發現祭祀中用的琥和虎形玉器。如果把商周片狀玉虎(多為小件)作為琥則非常勉強。所以有學者提出《周禮》成書于戰國后期,是儒士們根據當時的認識對周代禮制、祭祀制度進行敷會、杜撰的?,F在話還不能說的如此絕對,玉琥的身世與形制還有待于考古發掘和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