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溪 熊共鵬

【摘要】 目的:探討惡性阻塞性黃疸(MOJ)應用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與經皮肝穿刺膽管引流術(PTCD)膽道金屬支架置入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47例MOJ患者,依據金屬支架置入方式不同分為ERCP組81例、PTCD組66例。記錄比較兩組手術成功率、術后5 d時黃疸緩解率、術后并發癥。結果:ERCP組低位梗阻手術成功率為96.7%,明顯高于PTCD組的82.4%(P<0.05),但PTCD組高位梗阻手術成功率為100%,顯著高于ERCP組的85.0%(P<0.01);兩組總體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5 d時,ERCP組低位梗阻黃疸緩解率為95.1%,較PTCD組的76.5%相比,明顯更高(P<0.05);但PTCD組高位梗阻黃疸緩解率為93.9%,明顯高于ERCP組的75.0%(P<0.05);兩組總體黃疸緩解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ERCP組低位梗阻及總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6%、6.2%,均明顯低于PTCD組的29.4%、18.2%(P<0.05)。結論:MOJ應用經ERCP與經PTCD膽道金屬支架置入治療均可獲得顯著效果,但高位梗阻采取經PTCD途徑和低位梗阻采用經ERCP方式則優勢更為突出,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 經皮肝穿刺膽管引流術; 膽道金屬支架置入術; 惡性阻塞性黃疸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2.0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2-0027-02
惡性阻塞性黃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見于肝膽胰惡性腫瘤引起肝膽管梗阻,屬臨床常見病。目前治療方案以膽道內支架置入術為主,且支架置入的手段主要有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和經皮肝穿刺膽管引流術(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tic drainage,PTCD)兩種,但對于兩者的置入效果尚存在爭議[1-2]。本研究以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MOJ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MOJ應用經ERCP與經PTCD膽道金屬支架置入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47例MOJ患者,入選標準:(1)阻塞性黃疸典型臨床表現,并經增強CT或MRI影像學檢查證實為肝膽胰惡性腫瘤;(2)均為首次接受膽道內支架置入術;(3)年齡30~75歲。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內科疾病,住院期間死亡者;(2)阻塞性黃疸由膽管周圍良性病變,如膽系結石引起者;(3)多次行ERCP或PTCD治療者。依據金屬支架置入方式不同分為ERCP組81例、PTCD組66例。其中ERCP組女24例,男57例;年齡(64.3±8.7)歲;梗阻部位:高位20例,低位61例。PTCD組女25例,男41例;年齡(63.1±8.9)歲;梗阻部位:高位49例,低位17例。兩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ERCP組:行經ERCP膽道金屬支架置入術,具體為:(1)材料為COOK金屬膽道支架,儀器選用電子十二指腸鏡(日本Olympus,型號JF-260V)及其附件;(2)常規術前準備后,行經乳頭膽管插管對膽管進行造影,了解其狹窄部位、長度及擴張程度;(3)將導絲越過狹窄段,并引入至引流范圍最廣、擴張顯著的膽管內;(4)對于高位梗阻者:二級膽管也已被累及時,可采取放置雙支架;低位梗阻者:支架下端最佳位置以出乳頭0.5 cm;(5)支架完成放置后,關于其擴張情況與引流部位,需再次行X線片檢查確定。
PTCD組:行經PTCD膽道金屬支架置入術,具體包括:(1)整套經皮導入器購自美國COOK公司;(2)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下行PTCD,以便確定膽管梗阻位置與范圍;(3)使導絲越過膽管狹窄處,而后引入鞘管;(4)參照阻塞范圍,選取規格適合的金屬支架,準確定位后釋放;(5)針對高位梗阻累及二級膽管者,可左右肝同時行PTCD穿刺,經導絲呈“T”或“Y”形放置2根金屬支架;低位梗阻者不宜超出乳頭過長。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記錄比較兩組手術成功率,術后5 d時黃疸緩解率,術后并發癥。黃疸緩解標準:術后5 d時黃疸癥狀改善,與術前相比,血清膽紅素指標下降幅度>1/3[3]。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統計軟件SPSS 19.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成功率
ERCP組低位梗阻手術成功率為96.7%,明顯高于PTCD組的82.4%(P<0.05),但PTCD組高位梗阻手術成功率為100%,顯著高于ERCP組的85.0%(P<0.01);兩組總體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黃疸緩解率
術后5 d時,ERCP組低位梗阻黃疸緩解率為95.1%,較PTCD組的76.5%相比,明顯更高(P<0.05);但PTCD組高位梗阻黃疸緩解率為93.9%,明顯高于ERCP組的75.0%(P<0.05);兩組總體黃疸緩解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術后并發癥
ERCP組低位梗阻及總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6%、6.2%,均明顯低于PTCD組的29.4%、18.2%(P<0.05)。
3 討論
MOJ是由惡性腫瘤直接壓迫或侵及肝外膽道妨礙膽汁排出而引起,該病隱匿性較強,多數患者發現時已進展為晚期,失去了實施外科根治性手術的理想時機,且若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措施,將大幅縮短患者生存期。
現階段,MOJ治療方案以膽道支架置入術的姑息性介入治療為主。其經PTCD置入的優勢在于可根據病情需要置入多個支架,引流范圍廣,操作相對簡便。但其弊端包括:(1)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本研究PTCD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達18.2%(12/66),其中1例肝膿腫,4例引流不暢,3例穿刺道出血,4例膽道感染;與范恒偉等[4]報道相似;(2)對術后護理要求高;(3)外引流時易引發電解質紊亂與膽汁丟失,影響患者營養狀況和消化功能;(4)可導致腫瘤播散等。經ERCP是金屬支架置入的另一種重要途徑,與經PTCD比較,其亮點在于:(1)創傷小、并發癥少,本研究ERCP組術后僅有5例出現并發癥,發生率僅為6.2%,其中2例膽系感染,3例急性胰腺炎,這與楊璐等[5]研究結果一致;(2)術后護理要求一般;(3)將膽汁直接引入至十二指腸,與人體正常生理過程相符;(4)有效提升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本研究顯示,ERCP組總體手術成功率達93.8%,5例失敗,究其原因為3例因膽管腫瘤致術中導絲無法通過狹窄段,1例因十二指腸乳頭處腫瘤較大致術中無法插管,1例因行胰腺腫瘤引起腸腔狹窄,十二指腸鏡無法通過狹窄段進入十二指腸降部;而PTCD組總體手術成功率達95.5%,只有3例失敗,分析原因為2例因腫瘤致導絲無法通過狹窄段,1例因穿刺部位與膽管夾角過小,導絲過膽管下段狹窄段后仍無法順利釋放金屬支架;兩組總體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ERCP組低位梗阻手術成功率為96.7%,明顯高于PTCD組的82.4%,PTCD組高位梗阻手術成功率為100%,顯著高于ERCP組的85.0%;這與陳保銀等[6]報道相似;表明膽道金屬支架置入采取經ERCP與經PTCD的總體成功率相當,且在高位梗阻上采用經PTCD的優勢更大,低位梗阻時選用經ERCP更有助于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在術后5 d時,ERCP組低位梗阻黃疸緩解率為95.1%,較PTCD組的76.5%相比,明顯更高;PTCD組高位梗阻黃疸緩解率為93.9%,明顯高于ERCP組的75.0%;但兩組總體黃疸緩解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劉宇[7]研究結果相似;說明兩種途徑在改善黃疸方面效果相似,但高位梗阻采取經PTCD的方式與低位梗阻選擇經ERCP的手段更有利于改善黃疸癥狀。
綜上所述,MOJ應用經ERCP與經PTCD膽道金屬支架置入治療均可獲得顯著效果,但高位梗阻采取經PTCD途徑和低位梗阻采用經ERCP方式則優勢更為突出,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衛星,黃乾雄,何林方,等.經ERCP膽管支架置入治療惡性阻塞性黃疸28例臨床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4,31(5):1004-1005.
[2]陳小勇.PTCD治療惡性膽道梗阻的利弊探討[J].浙江醫學,2016,38(6):437-440.
[3]陳建軍,王西墨,李文.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操作因素對術后胰腺炎發生的影響[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3,19(6):405-410.
[4]范恒偉,劉會春,李宗狂,等.經PTCD途徑膽道金屬支架置入術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137例臨床療效分析[J].肝膽外科雜志,2013,21(2):94-97.
[5]楊璐,聶占國,雷婷,等.內鏡下放置不同膽道支架治療惡性梗阻的療效比較[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5,36(12):778-781.
[6]陳保銀,龐林元.ERCP和PTCD途徑膽管金屬支架置入治療惡性梗阻性黃疸的對比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6,23(8):967-971.
[7]劉宇.不同手術入路的膽道金屬支架置入治療惡性阻塞性黃疸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7):88-90.
(收稿日期: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