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建華
未來80%企業會掉隊,只有這3條路可以脫穎而出!
80% of enterprises will be left behind in the future unless in 3 ways
文/ 高建華
對不期而遇的市場大革命,很多人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傳統企業的老板們,過去的日子過得好好的,怎么說變就變了?奶酪真的會不見了嗎?
于是很多人陷入了焦慮的狀態,面對神乎其神的互聯網思維,他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實整天講互聯網思維的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定義),很多行業大佬紛紛低下頭來請互聯網新貴登場,告訴他們什么是互聯網思維,這一次傳統企業的老板們從過去站在臺上講課的老師變成了坐在臺下聽課的小學生。
我想重點探討一下傳統企業如何在這場市場大革命中生存下來,發展壯大,甚至實現突破。大家不妨回顧一下自己是如何走向成功的?是不是在20(30)年前把握住了中國社會從計劃經濟轉變為準市場經濟的機會,才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經濟初級階段1.0時代的佼佼者。
因為每一次社會的轉型都會帶來機會與挑戰。這一次是從準市場經濟轉到市場經濟,也就是從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轉到中級階段,所以有些人會掉隊,有些人會脫穎而出,并成為市場經濟2.0時代的佼佼者。
我個人預判,擺在傳統企業面前的有三條道路,看大家如何去選擇。
第一條路是有進取心的傳統企業,借助這次市場大革命,化危為機,在外力的推動下實現飛躍,實現蛻變,尤其是補上市場營銷(Marketing)這一課,很多大企業,哪怕做到上千億的營業額,依然停留在推銷(Sales)狀態,靠人海戰術,狼性團隊去打天下。
只有進入營銷狀態,才有希望成為壟斷競爭當中的一員。當然對這類企業來說,最挑戰的就是如何做好頂層設計,不再摸著石頭過河,回歸商業的本質和核心,基于利他的理念重新調整經營管理思路,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在管理哲學方面走在創業者和挑戰者的前面,最差也要跟創業者和跨界者同等水平,這部分企業約占行業總數的1%左右。
第二條路是雖然有進取心,想做大做強,但是資源和能力不足以支撐他們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只能是第二方陣的傳統企業。
他們面臨的選擇就是把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提升,成為一個有一定價值的品牌,可以在一個區域市場上或者細分市場上處于領先地位,繼而成為全國性大品牌并購的對象。
這條路無論是對員工還是老板,都是不錯的結局。當然這些人最難過的一關就是轉變思想,因為很多人過去一直把企業當兒子養,現在需要當豬養,不能舍不得賣。這部分企業約占行業總數的20%左右。
第三條路是很多傳統企業最不愿意選擇的一條路,但是逼到最后又很無奈,不得不選擇的一條路,那就是退出市場競爭,在企業還值錢的時候要么盡快整體賣掉,要么變賣資產關門,把過去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變現,減少損失,因為這些資產越拖越不值錢。

對這些企業來說,最難過的一關就是感情上接受不了,面子上有點過不去,不愿意言退。如果有人說,我就是不想退出,還想挺著,結果會如何?也許能挺幾年,到最后一定是裸退,從哪里來,回到哪里去。
其實,從現實主義的角度看,這樣做沒有什么不好,老板可以全身而退,從企業家變身資本家,從過去自己辛苦地經營管理一個企業,變成了投資者,用錢去賺錢,這部分企業將占到行業總數的80%左右。
也許有人覺得不可想象,那么多企業關門,員工怎么辦?其實不用擔心,隨著那1%的佼佼者不斷發展壯大,他們除了會兼并整合第二方陣的企業之外,還會吸收大量的員工,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好員工不愁沒有好工作。
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會經歷四個發展階段,從初級競爭到無序競爭,再到完全競爭,最后才是壟斷競爭。而壟斷競爭的定義就是有限選擇,各有特色,整個行業進入穩定狀態,競爭強度下降,行業從微利經營轉變為厚利經營,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按照正常的節奏,各行各業要想完成這四個階段的演變一般需要20年,甚至30年的時間,為什么呢?因為中國的特殊國情。眾所周知,地方保護是GDP考評制度之下必然的產物,優勝劣汰的機制在中國市場上被人為地干預了。
對于互聯網創業者來說,沒有幾個是靠自有資金去發展的,在資本的推動下,創業者不得不做好頂層設計,把商業計劃書做到位,把各種問題和潛在風險考慮周全。
這與傳統企業摸著石頭過河的發展套路截然不同,可以說風險投資的唯一作用就是幫助創業型企業迅速從初級競爭轉變為壟斷競爭,避免長時間的消耗戰,直接跨越無序競爭和完全競爭狀態,加速了創業型企業的規范化進程。
對于傳統企業來說,不管選擇哪條道路,都必須有二次創業的思想準備,畢竟時代不同了,原來的玩法已經過時了。過去越成功,轉型難度越大,因為越成功就越固執,越是相信過去所做的一切是對的,所以才有了那句話:成功乃失敗之父!過去成功的原因有可能成為明天失敗的根源。
所以傳統企業面對這場來勢洶洶的市場大革命,必須有歸零的心態,抱著一顆謙卑的心去學習,去實踐,盡快掌握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有了核心競爭力,就有市場價值。具體說來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做文章:


第一,樹立小眾化思維,放棄過去那種為人民服務的心態,改為僅為部分人服務,這樣才能聚焦,在某個細分市場上建立根據地,成為有主導權,定價權和話語權的品牌。要知道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就是給消費者選擇權,企業必須用不同的產品去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
一旦企業有了小眾化思維,就可以減少變量,就能夠精耕細作。具體說來就是通過戰略規劃或商業模式設計的方法論,找到市場的規律,發現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根據客戶未被滿足需求去設計差異化的完整產品,給客戶一個非買不可的理由。這些都是傳統企業過去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第二,回歸商業的本質,即為目標客戶創造獨到的價值,不管你是制造業企業,還是流通業企業,都必須樹立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理念,沒有價值就必然被淘汰。
其實不管市場如何變化,商業的本質從未改變,商業的邏輯也沒有改變。也許很多人都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其實是誤導,計劃趕不上變化,是因為沒有找到核心的規律,沒有往深處挖。一旦觸及到商業的核心,很多東西都是永恒的,不變的,可預測的。
比如說在人們的衣食住行得到滿足之后,人們會關心什么,一定是樂與健,這是十年前我就在一直談的一個概念,但是僅有極少數人聽進去了,僅有寥寥無幾的企業付諸行動。未來五年中國市場將會由中產階層來引領消費,誰把握住了中產階層的脈搏,誰就是佼佼者,這種觀點與得屌絲者得天下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重視經營人心。沒有滿意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客戶。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實施人性化管理,才能激發員工的主人翁精神,讓大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工作。換句話說,把員工的個人利益與公司的集體利益掛鉤,才是管理的真諦所在。
眾所周知的“惠普之道”就是基于這樣一個理念:我們相信每一位員工都有把工作做好的愿望,只要公司提供一個合適的舞臺,員工必定全力以赴。
一切以員工為核心,為員工搭建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管理就變得非常簡單實用。其實只有讓員工滿意了,他們才會對企業有強烈的認同感,有忠誠度,到頭來一定會為企業創造價值。
中國的IT企業和互聯網企業之所以在經營人心方面走在其他行業的前面,就是因為他們最早與硅谷接軌,善于學習硅谷的先進理念,平等文化,管理哲學,從而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我自己是過來人,所以深有同感。
可以說,強調員工至上是一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思維邏輯,使企業占得更高,看得更遠,公司關注員工,讓員工滿意,員工就會努力拼搏,客戶就會感受到員工的敬業精神和專業水平。
總之,在這場勢均力敵的較量中,誰能搶占制高點,誰能率先進入壟斷競爭狀態,目前還不得而知,一看思想力,二看行動力,認識不到市場大革命的到來肯定會被淘汰,認識到了市場大革命的到來,但是卻沒有迅速行動,同樣也會被淘汰出局。
從輿論的角度來看,目前是創業者處于有利的位置,但是不要盲目地樂觀。別忘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當大多數人都炒股的時候,股市就快出問題了,當大多數人都炒房的時候,房市就快出問題了,而當大多數人都創業的時候,市場也就快出問題了,因為不管在哪個領域,只要違背自然規律,鼓勵大家往同一個方向走,本身就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