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芹
(開封市祥符區第一人民醫院 河南 開封 475100)
低分子肝素鈣在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后血管再閉塞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陳友芹
(開封市祥符區第一人民醫院 河南 開封 475100)
目的 探討低分子肝素鈣在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后血管再閉塞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開封市祥符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血管再閉塞患者4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24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對照組(22例,未采用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神經功能、3個月內病死率,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觀察組優良率較對照組高(79.17%比4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99,P<0.05);兩組患者3個月內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急性腦梗死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血管再閉塞,可改善其神經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急性腦梗死;低分子肝素鈣;血管再閉塞;阿替普酶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多發于老齡人群。2010年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指出,對于發病4.5 h以內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建議給予阿替普酶進行靜脈溶栓治療,而大量研究發現,靜脈溶栓后早期再通血管患者中,約有14%可發生血管再閉塞,影響預后[1-2]。本研究選取開封市祥符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血管再閉塞患者46例,通過設置對照組,分析低分子肝素鈣對急性腦梗死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血管再閉塞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開封市祥符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血管再閉塞患者4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4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54~86歲,平均(71.37±7.97)歲;對照組(22例,未采用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齡53~86歲,平均(71.13±7.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0.9 mg/kg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最大給藥劑量為90 mg,其中90%經靜脈滴注,輸注時間控制在1 h,10%于2 min內靜脈注射。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溶栓成功后給予4 100 IU低分子肝素鈣治療,經腹壁皮下注射,2次/d,連續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優良率;②兩組3個月內病死率。
1.4 療效評定 以優良率表示治療效果。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兩組患者溶栓后24 h和14 d的神經功能,分為優、良、可、差4項。其中,NIHSS改善≥90%為優;80%≤NIHSS改善<90%為良;50%≤NIHSS改善<80%為可;不滿足以上標準者為差。優良率為優、良、可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用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神經功能優良率 觀察組優6例,良9例,可4例,差5例,優良率為79.17%;對照組優2例,良5例,可3例,差12例,優良率為45.45%;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99,P<0.05)。
2.2 3個月內病死率 觀察組3個月內病死2例,病死率為8.33%,對照組3個月內病死4例,病死率為18.18%,兩組3個月內病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05,P<0.05)。
臨床對急性腦梗死的治療,通常是應用溶栓藥物使閉塞血管迅速再通,盡可能減少梗死面積。但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血管內溶栓局部形成高凝狀態,易發生血管再閉塞,腦分水嶺區的動脈微栓子可堵塞遠端血管,使患者臨床癥狀惡化。靶血管早期再閉塞是導致患者預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低分子肝素鈣具有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減少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血液黏度,防止紅細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促進內源性氨基酸多糖的合成和釋放的作用,同時促進側枝循環形成,增加腦血流量,促進可逆性神經細胞的恢復,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的作用。本研究入選對象為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開封市祥符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血管再閉塞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說明低分子肝素鈣可改善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后血管再閉塞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鈣治療急性腦梗死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血管再閉塞,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1] 殷永平.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123-124.
[2] 曲海英,周仁華,徐建紅,等.基層醫院rt-PA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6):62-64.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3.042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