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霞
(開封市婦產醫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B超輔助下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效果觀察
魏紅霞
(開封市婦產醫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目的 探究B超輔助下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的療效。方法 選擇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開封市婦產醫院收治的39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依據肌瘤分級不同分為0型18例,Ⅰ型15例,Ⅱ型6例,均施行B超輔助下宮腔鏡電切術治療,觀察其手術情況并隨訪6個月統計治療總有效率。結果 39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50.24±3.76)min,平均住院時間為(4.26±0.68)d,平均術中出血量為(113.45±12.69)ml,均未出現水中毒、空氣栓塞、子宮穿孔等并發癥;經術后隨訪,39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87%(37/39);0型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18/18),Ⅰ型為100.00%(15/15),Ⅱ型為66.67%(4/6)。結論 對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應用B超輔助下宮腔鏡電切術治療效果顯著,且手術創傷較小,術后恢復快。
B超輔助;宮腔鏡電切術;傳統開腹切除手術;子宮黏膜下肌瘤
子宮肌瘤為婦科常見良性腫瘤,好發于30~50歲婦女,主要因平滑肌細胞增生而引發,不僅會致使患者月經異常,且對其妊娠及生育造成不良影響。子宮黏膜下肌瘤約占子宮肌瘤10%~15%,肌瘤朝向宮腔生長,并突出宮腔,表面存在黏膜層覆蓋[1]。對于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臨床采用手術切除治療,但應用傳統開腹切除手術創傷較大、并發癥多。本研究旨在觀察B超輔助下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女性子宮黏膜下肌瘤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開封市婦產醫院收治的39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入選患者均經陰道超聲檢查并結合臨床癥狀、體征確診為子宮黏膜下肌瘤,排除既往有麻醉過敏史者。年齡為23~49歲,平均年齡(35.91±6.75)歲,病程6個月~5 a,平均病程(3.29±1.07)a,按照荷蘭Haarlem國際宮腔鏡培訓學校子宮黏膜下肌瘤分級標準分為[2]:0型18例,有蒂,未侵犯肌層,Ⅰ型15例,無蒂,朝向肌層擴展<50%,Ⅱ型6例,無蒂,朝向肌層擴展>50%。本研究經開封市婦產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39例患者均施行B超輔助下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儀器及設備:B超選用由徐州凱信公司提供的PIE100型多焦點線陣超聲診斷儀,探頭工作頻率為3.5 MHz;選用膨宮液是5%甘露醇[華夏生生藥業(北京)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282],膨宮壓力控制在120 mm Hg左右,灌注液流速為200 ml/min;宮腔鏡使用德國生產的Qiao牌連續灌注型宮腔電切鏡,切割功率設置為100 W,凝固功率為35 W。手術方法:術前2 h在陰道放置200 μg米索前列醇(湖北葛店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73696),并向膀胱內輸注300~500 ml葡萄糖溶液;在B超輔助下切開肌瘤表面內膜、肌瘤假包膜,探查腹腔情況,觀察肌瘤位置、大小以及同肌層的關系,依照肌瘤不同選取相應電切環實施切除。對0型子宮黏膜下肌瘤用環型電極由蒂根切至淺肌層,以切除瘤體。對Ⅰ型、Ⅱ型子宮黏膜下肌瘤且有生育要求者,于肌瘤突出部位將表面子宮內膜、包膜切開,再實施肌瘤切除;無生育要求者可用電切環沿著宮底朝宮頸方向直接將肌瘤突出宮腔部分切除;若肌瘤過大則行分次切割,若肌瘤根蒂范圍較廣,無法徹底清除,則用針形電極破壞肌瘤組織,中斷其血供。切除肌瘤后對創面實施電凝止血,應用B超實行全程監視,以減少漏切或者子宮穿孔發生。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患者手術用時、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手術情況;②術后隨訪6個月評估臨床療效,療效評價標準:有效為術后6個月之內子宮異常出血、陰道異常排液、陰道內脫出物等癥狀明顯改善,月經周期恢復正常,月經量正常,痛經減輕或者消失,殘留肌瘤組織無增長或無肌瘤殘留;無效為臨床癥狀未好轉,月經周期與量異常,存在明顯痛經癥狀,殘存肌瘤較多且進一步生長,需進行進一步處理[3]。
2.1 手術情況 39例患者手術時間為39~58 min,平均手術時間(50.24±3.76)min,住院時間3~6 d,平均住院時間為(4.26±0.68)d,術中出血量為56~162 ml,平均術中出血量為(113.45±12.69)ml,均未出現水中毒、空氣栓塞、子宮穿孔等并發癥。
2.2 臨床療效 經術后6個月隨訪,無病例脫落。39例患者有效3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87%(37/39);其中0型有效18例,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18/18);Ⅰ型有效15例,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15/15);Ⅱ型有效4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66.67%(4/6)。
子宮黏膜下肌瘤為子宮肌瘤常見類型之一,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常會導致患者產生生貧血癥狀,同時可造成不孕不育,病情嚴重時甚至可危及其生命安全。目前外科手術是治療該病的最主要方式。傳統多采用開腹切除手術治療,雖療效尚可,但手術創傷較大,風險較高,患者術后恢復慢[4]。如何尋找安全有效治療方法受到臨床廣泛關注。
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B超輔助下宮腔鏡電切術逐漸被應用于子宮黏膜下肌瘤治療中,其可在有效切除肌瘤、改善臨床癥狀同時,減少手術創傷、減輕患者痛苦、促進其術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39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50.24±3.76)min,平均住院時間為(4.26±0.68)d,平均術中出血量為(113.45±12.69)ml,均未出現水中毒、空氣栓塞、子宮穿孔等并發癥,且經術后6個月隨訪顯示,39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87%(37/39)。與盧平華[5]研究中的B超監護下宮腔鏡電切治療組較為接近,表明應用B超輔助下宮腔鏡電切術治療效果顯著,且手術創傷較小,術后恢復快。應用該方案治療的優勢有下列幾點:①于宮腔鏡電切術術中應用B超輔助可準確掌握子宮肌瘤數量、大小、位置及同肌層的關系,采取針對性處理,有助于徹底清除肌瘤;②B超輔助下術野較清晰,可減少對瘤體周圍組織造成創傷,有助于提高手術安全性;③可利用子宮肌壁回聲變化協助醫師確定切除范圍、深度等,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④不需切除子宮,可保留患者生育能力,并可降低下次妊娠時剖宮產率,此外手術切口小,術后瘢痕較少,切口美觀度高。但本研究結果顯示,Ⅱ型治療總有效率僅為66.67%(4/6),提示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對Ⅱ型子宮黏膜下肌瘤應注意掌握肌瘤邊緣和子宮漿膜面之間的距離,一般應限于5 mm以內方可考慮實施宮腔鏡手術,以保證手術成功。
綜上,對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采取B超輔助下宮腔鏡電切術治療效果顯著,且手術創傷較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值得推廣。
[1] 唐蕾.宮腔鏡下手術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17(7):1117-1119.
[2] 段華.子宮黏膜下肌瘤的宮腔鏡治療[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6,32(2):123-126.
[3] 康立,石芳鑫.宮腔鏡雙極電切術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239例臨床療效分析[J].貴州醫藥,2013,10(2):78-80.
[4] 張澤莉,王倩,舒秀亮,等.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黏膜下肌瘤26例[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38(8):948-950.
[5] 盧平華.B超監護下采用宮腔鏡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50例臨床分析[J].湖北科技學報(醫學版),2014,28(4):323-324.
R 737.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3.090
201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