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亞敏
[摘要]消費金融公司作為一種全新的金融機構,正在中國金融市場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目前的經濟形勢也要求我們著眼于拉動中國內需,促進中國消費升級。文章主要以傳統銀行為依托,論述消費金融公司對中國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的必要性,目前的發展業務情況以及發展的挑戰,并提出了一些切實的改善路徑。
[關鍵詞]消費金融;發展挑戰;改善路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030
1 消費金融在供給側改革中的必要性
出口、消費和投資一直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改革開放后我國高速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大量的出口投資,目前隨著國外經濟市場的疲軟,一直被忽略的國內消費需求正成為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方向。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消費信貸只占整體信貸市場規模不及美國消費信貸的一半,從2015年開始,消費信貸的規模也以高于20%的比例增長,可見我國的消費信貸規模仍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尚未達到弱勢有效,不成熟的市場也促使高儲蓄率轉化為高投資率,長久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但是國外需求總是有限的,過度的投資也會導致證券市場資金過剩,目前的經濟形勢要求我們必須通過改革經濟結構,即供給側改革。
目前政策大力倡導供給側改革,在供給方面,需要發揮創新的優勢,以創新帶動經濟的發展,另外在消費方面,需要大力發揮國民消費的潛力,以國內消費需求倒逼供給升級。消費金融因此應運而生,從消費的角度拉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以消費端促進經濟升級和轉型,以經濟的轉型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以消費需求創造經濟新的活力。
2 消費金融的法律關系梳理
消費金融所涉及的核心產業鏈主體包括金融機構,主要功能在于提供資金,并承擔信用風險;消費企業作為發展消費金融產品的關鍵場景方,銷售產品提供服務并收取貸款;消費者則作為產品的消費方和還款方。傳統銀行在發展消費金融產品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綜合其原有的成本控制模式、風險控制和信息優勢,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結合線上和線下的業務,擴寬其貸款的渠道和服務群體,發展新的服務模式。
以興業消費金融公司為例,其業務模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業務類型:場景類。消費場景是與特約商戶合作,在興業銀行借記卡支付的終端上放進商戶的產品,客戶根據需求申請貸款,經興業銀行審批后直接將所需消費款向對應商戶支付,客戶在收到所購產品后于一定期限內通過興業銀行賬戶向消費金融公司還款。還款沒有免息期,利率是和期限相對應,1年期利率比較低,期限越長利率越高。
第二種業務類型:現金類。即通過線上互聯網入口或者線下團隊開拓對創新企業、信用度比較高的優質企業的所述員工以及針對在興業銀行開戶的客戶,根據消費需求和資信狀況直接提供現金類貸款。
在法律關系方面,消費企業和消費之間是買賣關系,消費金融公司和消費者之間是借貸關系,場景模式下消費企業和消費金融公司之間是向第三人履行,即消費金融公司代消費者向消費企業付款。
另外一類主要以電商平臺為依托,依靠互聯網渠道發展消費金融。例如京東白條、分期樂、趣分期。兩類在業務類型上都是類似的,都是辦理客戶的信貸業務。但是在成立基礎和監管規則方面有很大差異。
3 我國消費金融的發展挑戰
3.1 傳統金融機構角度
首先,傳統金融企業主要從事大中型企業貸款和經營性貸款,其風控模式也主要依賴于質押、抵押和擔保等傳統擔保形式,這依然是其主要業務,因此其在發展個人消費金融等短期信用貸款方面沒有動力。
其次,功能定位不明確。消費金融公司介于個貸和信用卡,難以清晰界定自己的業務。消費信貸領域定位不明確,變相、重復性地針對汽車、住房等商品的貸款和信用卡透支消費,[1]消費金融公司主要業務范圍多為銀行的按揭業務,而只是降低了申請門檻,其余發展的業務銀行的信用卡業務也已基本能代替。所以在業務方面與銀行無多大創新。
最后,傳統金融企業的風險控制模式主要針對的是金額較大的長期貸款,對新型的小額大量和高頻率的小額消費信用貸款而言成本過高。
3.2 消費金融公司角度
一方面,消費金融公司目前尚處于發展階段,其自身的金融業務和管理經營模式都在不斷發展,目前涉及的業務品種就比較少,相對于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業務類型的有限性進一步限制了消費金融的發展。加之我國目前社會誠信缺失,消費金融機構在開發和擴大無抵押、無擔保的產品壓力和風險也很大,綜合導致消費金融機構的發展,從而限制了消費者對消費金融產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消費金融主要針對中低收入群體,為其提供一個簡易快捷的貸款消費渠道,無擔保性作為其最大的特點備受大眾歡迎,卻也是其面臨的最大的風險。消費金融公司本質上作為一個盈利性金融機構,要有效控制放貸的經營風險,并抵消消費貸款在無抵押情況下的信用風險及違約損失,所以消費金融公司產品利率較高,導致發展受限。
3.3 宏觀經濟社會背景
第一,缺乏完善的個人信用征信體系。消費金融的核心是個人消費信用貸款。但是我國信用體系很不健全,主要依賴于央行征信系統所記錄的商業銀行的信貸記錄,沒有一個權威的機構可以進行全社會的跨平臺的信息整合和分享,加之國內信用風險較高,降低了金融企業參與的意愿。第二,市場參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在普通的消費金融場景中,三方的信息較難實現互通。一方面,消費企業無法快速而準確地獲取消費者的貸款需求、真實的還款能力及其實際的違約成本;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難以有效地把控貸出資金的流向,加大了風險控制的成本。
4 我國消費金融的未來之路
消費金融市場開放的過程也是金融風險越趨上升的過程,在傳統金融機構動力不足,定位不清;消費金融公司業務有限,資本成本過高;國內征信體系不完善、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消費金融行業又將如何發展呢?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4.1 傳統金融機構——準確定位,產品創新
消費金融作為新的業務開發領域,需要傳統銀行不斷地進行市場調研,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創新消費貸款產品和服務,降低產品成本的同時完善風險的控制和管理,滿足不同階層不同水平的消費群體的需求。同時消費金融還可以和電商平臺更好地結合起來,完善產品的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4.2 消費金融公司——結合資產證券化,降低風險
一方面,控制經營風險,降低不良貸款率。消費金融公司可以通過提高對消費貸款申請人的評估標準、降低貸款申請通過率等方式,選擇優質客戶,減少不良貸款,降低壞賬率。另一方面,可以和資產證券化結合起來,將消費金融小額分散的資產作為ABS的基礎資產。
通常來說,標的資產越豐富、風險越分散,越適合。從這點來說,消費金融的資產,更能吸引機構投資者的興趣。這樣既能解決消費金融公司融資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對風險的管理和控制。[2]
4.3 加強全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在當前的個人征信系統中,只能查詢到個人信用卡信息,有關不動產的登記等,但是對于日常個人消費信息卻沒有明確的記錄,消費金融公司在放貸時著重需要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情況以確定其違約的風險,并采取對應的利率和催收的措施。個人信息缺失是阻礙消費金融發展的關鍵障礙。完善和健全社會征信體系,并涵蓋個人消費記錄、還貸記錄和涉訴情況等全面的信息記錄,有利于消費金融公司信用評級和放貸環節容易操作,對整個社會信用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4.4 建立健全的消費信貸法律體系
通過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應盡快建立健全消費信貸法律體系,不僅要規范消費信貸經營主體的行為,更需要規范借款人、擔保機構、信用評估機構等以及與各參與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重點是制定與個人信用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證各種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保護消費者的金融權益不受侵害。
參考文獻:
[1]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4(12).
[2]王祥君.美國消費金融創新制度對我國消費制度立法設計的啟示[J].法制博覽,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