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元
[摘要]針對近幾年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從農村經濟自身特點、信貸體系、消費者權益、政府扶持等方面分析闡述了農村金融現存的問題,并根據發展需要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以逐步改善農村金融市場,促進資金融通,達到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生產力的目的。
[關鍵詞]農村金融;信貸機制; 消費者權益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081
1 引 言
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新模式的推廣,農業面臨巨大的金融需求,農村金融也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農村金融活動對我國實體經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而農村金融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包括受眾特征、生長環境等,也容易在實踐發展中遇到一些問題。
2 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
農村金融指農村的貨幣資金融通,是一切與農村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有關的各種經濟活動。近幾年隨著我國實體經濟的穩健抬升,我國農村金融需求擴大,貸款金額連年上漲,此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金融活動的蓬勃發展。但是新事物的發展必將面臨曲折和阻力。現階段部分農村金融活動存在不規范、不高效的現象;很多農村金融機構在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上存在缺失;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機構,導致資金無法實現有效的利用以及流動;農民普遍缺乏維權意識,且部分保留了不合理的消費觀。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是農村金融發展的當務之急。
3 農村金融的主要問題
3.1 農村信貸體系的關鍵機制不規范
目前為止我國水平高、規模大的農業生產的地區仍然比較有限,現有農村經濟模式多為小微經濟。此種模式導致農戶創收和利用的資金往往具有單筆數額較小、資金流動不頻繁、信息化水平和規范化程度低、資金流動方向追蹤工作量大等特點,給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居民信用檔案造成了困難。基于以上原因,傳統金融機構往往不會積極宣傳和促進此類業務的辦理,給農村產業融資造成了一定阻力。
3.2. 農村自身特點限制金融發展
3.2.1農村自然經濟固有缺陷
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易受自然因素干擾,農村金融最根本的資金來源存在風險。農村的基本職能即保持基本農業用地,進行農業生產,保證國家農產品需求得到滿足。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土地肥力削弱,農產品價格存在波動,部分農業生產面臨風險高、收益低、周期長的困境,短期內難以實現突破性發展。
3.2.2 農村居民文化素養有待提高
我國一直大力推行科教興國,普及義務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養,不可否認農村居民整體素質已出現大幅度提升。但是,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以及其中科學知識素養較高的人往往流向就業機會更多、發展前景更廣闊的城市地區尋求進一步教育和發展,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的思想意識還保留著保守、傳統的一面。另外,農村金融部分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養也處于較低水平,難以提供合理科學的專業建議,影響對金融知識在農村基層的普及。
3.3 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缺失
首先,對于作為新生事物的農村金融,與之對應且適用性強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尚缺。農村消費者權益的原則性規定缺乏可操作性,立法缺位給金融活動的潛在風險提供了滋長空間。其次,農村消費者的金融理論知識薄弱,對于從業人員提出的投資建議和風險評估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可能輕信沒有資質的金融機構而作出不當投資造成損失,或遭遇金融詐騙。最后,農民維權意識普遍不強,且很多人并沒有掌握合理有效的維權方式,一旦消費活動出現問題他們往往需要自己承擔大部分損失。農村消費者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的消費預期,使得資金流動不積極。
3.4 政府扶持及管理力度不足
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通常需要依靠當地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近些年政府針對我國農村地區轉型升級需求推出了很多新政策和理念,例如“新農村”“三下鄉”、發展地方特色等,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仍與城區有很大差距,享有的資源遠不能與城市相比,多數勞動力單方面流向城市。這一點由我國雖已經呈現城市郊區化但一直未出現逆城市化的現象可以看出一二。其中,無論是從機構規模還是從規范程度來看,農村現有的金融機構都仍然比較薄弱,在部分偏遠地區問題更加突出。
一方面,政府在農村修筑公路,配置電網,鼓勵農民發展多樣化的農副業;另一方面,有時政府工作凸顯出效率不高、只搞小規模試點、投放資金少、扶持不持久等不良現象,拖慢改革進程,使收效不明顯。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我國農村貸款總額只占全國貸款總額的約15%,而我國農村人口有9億左右,占全國人口的大部分,這種不對等關系變相反映了農村金融市場的薄弱一面。
4 關于農村金融發展的建議
4.1 進一步加強農村居民金融知識宣傳
首先,農村教育機構應達成共識,通過學校來擴大金融常識的普及范圍。另外,相關金融機構要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能力,根據農村居民自身特點提供更全面的服務,以活躍農村金融市場為己任。
4.2 建立健全信貸體系,支持發展民間借貸
要以基礎教育為載體加強對農村居民的信用教育,使得信用制度的重要性深入人心,推進健全適用性高的金融信用體系。可以設立適當的獎懲機制,重點獎勵和表彰信貸信譽優良的個人以樹立榜樣帶動全體;對信貸機構和個人雙方,都嚴格采取失信行為零容忍的態度,規范信貸活動,逐步降低不良貸款比率。
在信貸體系健全過程中,為滿足農村資金流動需要,可以支持規范后的民間借貸。首先,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或管理條例,幫助民眾明確接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和追責方式,讓民間借貸走向規范化法治化。其次,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可在能力范圍內,作為中介提供民間借貸信息,同時監督借貸行為,為借貸雙方制定合同或簽認借條環節提供必要的法律知識支持。
4.3 優化農村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
考慮到農村居民對金融市場動向的了解較少,相應金融機構在與之交易的過程中,所提供的信息一定要貼合農村生活且易于理解,幫助農村居民作出理性選擇。主動細化金融消費投訴咨詢受理流程,降低維權門檻,使農村消費者可以方便地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在信息宣傳渠道方面,應該積極運用新興媒體形式,采用多樣化平民化的手段普及金融知識。
保護消費者權益還需要多部門聯合,從司法、教育等各方面落實維權行動。要幫扶和規范民間消費者保護組織,擴大司法咨詢服務團體,統一認證有資質的行業協會。發展過程中,調整產業結構,擴展司法條例保護范圍,爭取金融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趨于一致。
4.4 落實政府部門管理
政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其行政權力,采取強有力的手段規范金融市場,平衡財政支出,計劃好對農村信貸市場的資金投放數額增長率。這一方面要求政府給予持續穩定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力度有計劃地管理政策更出臺。為農村金融的健康發展,各地政府都投入了不少資金和精力,接下來可以將賬目再精細化,將管理自上而下落到實處,使得投入獲得最大回報。
4.5 夯實農業經濟基礎,穩定資金來源
金融市場的發展會促進農村產業多樣化,許多小型企業、私營工廠、特色旅游業借此契機蓬勃萌生。此現象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會鼓勵農民引進更多機械化設施輔助農業生產,既保證了產品質量,削減不良自然因素的負面影響,又節約人力提高農產品商品率,應該得到鼓勵。但從另一角度看,還需注意保持必要的農業用地和農業勞動力,短期內穩定農村自然經濟基礎。在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同時,保護農村第一產業,這樣金融市場才有可能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克俊,王維林,姬紅玉.農村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甘肅金融,2013(1):74.
[2]毛勇猛. 國內外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模式的比較與借鑒[J].時代金融,2016(6):241-242.
[3]曲雅琳,邱桂杰.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路徑探析[J].市場研究,2016(6):6-7.
[4]尚新寧. 農村金融實踐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6(14):106-108.
[5]伍洪.淺析中國農村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J].時代金融,2016(18):34-35.
[6]肖陽.淺析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處理辦法[J]. 山西農經,2016(6):49.
[7]張怡.論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構建[J].現代商貿工業, 2016(8):110-111.
[8]朱洪強,邢新.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問題及特點探析[J].中國市場,2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