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穎佳+徐倩+文一棋
[摘要]工業4.0浪潮為我國制造型企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契機與挑戰;國家頒布“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將制造業轉型升級上升為國家戰略。文章在系統闡述工業4.0多維度價值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重慶制造型企業面臨的挑戰,基于政府、行業及企業三個層面提出重慶制造型企業面對工業4.0的應對策略。分析結論為重慶制造型企業在新環境下實現轉型升級提供一些指導與啟示。
[關鍵詞]工業4.0;重慶制造型企業;轉型升級;對策和啟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117
隨著以“智能制造”與“大規模定制”為趨勢的制造業轉型不斷推進,工業4.0戰略正在全球制造領域掀起一股新浪潮。拉西等[1]指出該戰略是在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積極建議和共同推動下形成的,因此,我國政府也提出“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以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但當前有關工業4.0應用的探討多停留在行業層面,缺乏對企業的關注。本文以重慶制造型企業為分析藍本,在系統闡述工業4.0多維度價值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重慶制造型企業面臨的挑戰,從政府政策、行業發展和企業創新三大層面提出重慶制造型企業轉型升級的應對策略,相關分析結論能夠為我國制造型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一些指導與啟示。
1 工業4.0的價值分析
工業4.0具體描繪了制造業的未來愿景,提出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2]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工業4.0浪潮為制造型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諸多潛在價值
1.1 技術價值:實現智能制造
全球正出現以信息網絡、智能制造、新能源與新材料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物聯網和服務網在制造業的應用正在引發新的工業變革。[3]研究工業4.0的價值在于——將信息化手段融入生產、管理等環節,從流水線生產轉變為智能制造,讓技術真正轉變成價值。技術是生產制造的核心,是創新驅動戰略的要素,技術研發發揮著賦予智慧工廠“靈魂”的中心作用。
1.2 環保價值:節約能源資源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永遠都是并行而又相悖的兩大話題,工業經濟是環境保護的必要基礎,環境保護是發展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相對于傳統制造業的高能耗、低產能,“智能制造”通過對制造型企業生產體系的科學把控與調整,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并減少能源損耗,從而降低對環境的威脅。
1.3 社會價值:人口結構合理化
工業4.0以智能制造輔助系統提高勞動生產率,不僅能夠將人力從繁復單一的操作流程中解放出來,從事創新端的增值活動;還可以適當延長年長工人的工齡,在保持生產力的同時改善用工的人口年齡結構,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企業的自動化程度并非越高越好,[4]在自動化制造與人力勞動成本之間尋求平衡,是研究工業4.0“智能制造”的價值所在。
2 重慶制造型企業面臨的挑戰
雖然重慶正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工業園區,逐漸淘汰低產能、低附加值的產業,但與發達工業國家相比仍有差距。
2.1 研發創新能力相對薄弱
目前重慶缺少高附加值的制造型企業,且制造型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普遍偏低。其原因是:第一,很多在工業區落戶的企業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已經落后的加工型企業;第二,制造型企業研發投入太少,相較于國外同行業7%的標準,重慶市制造型企業的研發經費僅占銷售收入的2%;[5]第三,國家對專利保護以及自主知識產權的維護不夠重視,導致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
2.2 產業結構升級比較緩慢
科技進步驅動產業結構升級,一方面,新技術催生新產業,創造出新的、有活力的市場領域;另一方面,新技術改造原有的生產模式,形成新的生產單位或部門,帶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目前重慶制造業的優勢產業仍集中于資本密集型產品和依靠資源加工類產業,大多屬于傳統產業,IT、高新知識產業發展還處于落后狀態,這是重慶制造型企業轉型升級需要突破的關口。
2.3 物流模式依舊傳統
在重慶制造業轉型升級時期,息息相關的物流行業也需要“轉型升級”。但由于目前重慶大部分物流企業和從業者面臨著傳統運輸鏈中貨物、運輸車輛、倉儲三大要素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重慶制造型企業在物流方面仍采取效率低下的、易形成信息孤島的傳統物流模式,無法真正實現工業4.0下“智能物流”的聯動與整合。
3 重慶制造型企業的應對策略
3.1 完善政府政策體系
首先,國家應制定合理的智能化發展戰略,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制造業雙向協同發展,以新帶舊、舊中出新,推動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制造。重慶市政府應積極開展工業4.0與傳統制造型企業的深度融合的“試點工程”,促進傳統制造業與信息化技術產業相融合,制定并完善鼓勵新型智能化發展的政策方針。
其次,政府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由于制造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高新技術需要政府在資金方面提供支持。重慶市政府應為制造型企業提供財政補貼與優惠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本土制造型企業優勢,讓“重慶制造”在世界工業化進程中展現光彩。
3.2 構建行業發展規范
統一標準是行業內企業掌握主動權的必備要素,規范的環境能給企業帶來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如果想要“兩化深度融合”在重慶有效實行,就必須聯動整個制造行業進行資源整合。重慶市制造業應建立統一的行業規范,成立跨專業、跨產業的聯盟進行交流、研討與互動,從而搭建制造型企業轉型升級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3.3 推動企業自主創新
技術革新是增強企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根本手段。一方面,制造型企業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強與其他生產領域間的融合,以實現技術的交流與創新,盡快完成企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技術革新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制造型企業應積極與高校實現人才對接和輸送,選取重點項目與高校合作,吸引高校高素質人才進入企業。同時,企業可在內部選拔人才送往高校接受深層次的再教育,形成人才的雙向流動,促進企業與高校間的“產、學、研一體化進程”。
3.4 強化對外交流與合作
一方面,重慶政府可利用優惠的投資政策、完善的硬件設施及區位條件優勢吸引國外高科技產業落戶,為本土制造業創造交流、合作與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重慶制造型企業應加強與國外先進制造型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對接全球制造市場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4 結 論
在工業4.0及“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重慶制造型企業的轉型升級要以“兩化深度融合”為發展主線,從政府政策、行業規范、企業自身等方面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各產業間與企業間應加強溝通與協調,構筑合理化的合作平臺,讓重慶制造型企業更好更快地邁向“工業4.0時代”。
參考文獻:
[1] Lasi H,Fetike P,Kemper H G.Industry 4.0 [J]. Business &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2014,8(6): 239-242.
[2] 烏爾里希·森德勒.工業4.0[M].鄧敏,李現民,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 郭政.標準引領德國工業升級:德國工業的4.0中的標準化戰略及其啟示 [J].上海質量,2013(10):22-26.
[4] 郭朝暉.在自動化投入與勞動力成本之間尋求平衡——工業4.0之我見[J]. 世界科學,2014(8):18-19.
[5] 郭巍,余際從.重慶市制造業競爭力分析[J].資源與產業,2009,4(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