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緒艷
小學語文對孩子起著啟蒙心智的作用,同時也通過課堂教學使小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例如看圖說話、寫作,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小學生的看圖說話能力與閱讀寫作能力提出了同等的要求。通過對小學生看圖說話能力的培養,能夠使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聯想推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從而全面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從根本上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實現由看圖說話到作文寫作的順利過渡,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追求,本文就從看圖說話到作文寫作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奠定好小學生寫作的基礎。
一、指導學生掌握看圖方法
看圖說話是小學生作文寫作的入門階段,而當面對給定的一幅圖的時候,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因此往往很少能夠系統全面地觀察給定的圖畫,而僅僅是按照個人積累的習慣,漫無目的地東瞟西看,這樣所觀察的內容往往是無序雜亂的,學生通常將這樣雜亂無序的內容直接表達出來,從而缺乏一定的順序性,表達的內容也極度混亂,導致學生抓不住畫面的主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如何合理有序地觀察一幅畫面,傳授給學生看圖的方法,使其知道應該看什么,應該怎樣看。
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智還不太成熟,因此,在看圖說話寫作的起始階段,教材中的圖畫設置得都比較淺顯易懂、簡潔明了,一般都遵循著一定的順序安排。通常來說,都遵循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和時空順序。例如,一幅表現風景的畫面或者表現事物發展過程的畫面,一般是按照空間順序來設置的;而一幅表達事物的發展過程的畫面,一般是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其本身的發展順序來展開的。但是所有圖畫的表現方式并不是千篇一律,教師切忌一概而論,用固化的思維桎梏學生的想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圖畫內容具體分析,根據畫面的情節設置或內容安排把握看圖的節奏和順序。在指導學生看圖的時候,教師應該首先指導學生從簡單的畫面看起,再逐步強化至復雜圖畫的訓練;其次,在看圖的順序上,必須首先看表達主要思想的圖,再看次要的,然后由表及里,由部分聯系到整體,使學生對畫面大意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通過看圖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看圖說話的時候有條理,有組織,才能為之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鼓勵學生積累生活素材
經過第一階段的訓練之后, 學生已經能夠有條理有順序地梳理所給的圖畫,但是,在動筆寫作的時候,很多學生都不知如何下筆,即所謂的“言之無物”。我們提倡的教學當然是讓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能夠文思泉涌,顯然積累少的小學生,尤其是剛接觸看圖說話寫作的學生達不到這個程度,這個時候,我們追求的即為言之有物。讓學生在剛接觸到所給的題目時,不會感覺思緒堵塞,而是有話可說,有話可寫,這是提高寫作技能的必經的過程,也是學生進入寫作之路的重要環節,然而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無疑也是一個難點。面對靜止的畫面,如何將其“動態化”,如何賦予靜止的景象、人物以動感和感情,是教師引導學生奠定寫作基礎的必要內容。
將靜止動態化需要學生調動自身所具備的驅動力,這些驅動力就是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所積累的生活經驗與感悟,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積累,將眼前所呈現的表象的東西印在腦海中,然后通過積累達到另一個較高的階層,挖掘出其表象之下更加深層次的東西,這些就是在寫作的時候所需要用到的精華。不論是更加成熟的文學作品還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比較簡單的小學生寫作,其實都是屬于文學創作的范疇的,只是它們的范圍不盡相同,而這些作品若想取得成功,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部作品,必須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的素材。寫作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生活再現,多閱讀,多體驗,多積累,才能在課堂上言之有物,有話可寫。
三、啟迪學生展開思考聯想
僅憑圖畫所給的內容寫出來的東西肯定不會有多形象,一篇好的文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在原本單薄的內容基礎上添加一些天馬行空的想象,便能將枯燥單薄的內容變得多姿多彩。從單薄到豐富的轉變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必須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在表達方式、技巧、手法上的指導,教師可以在教學時讓學生針對所給的圖畫進行想象練習,將畫面中的內容擴展開來。首先,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理解圖畫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其次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外推,即展開聯想和想象,通過觀察對所給的人、物、景進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擴展,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并且在此過程中能夠很大程度上喚起小學生的情感體驗,啟發學生表達情感。例如,面對名為《拔河比賽》的一幅圖畫,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對描繪的拔河的整體場景進行細致的觀察,想象則可以從選手的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著手,從而筆下的人物與場景才會更加活靈活現。
由于小學生的識字能力較差,詞匯量較少,因此小學生的寫作入門階段必須從看圖說話開始,通過對一幅畫面的整體把握與聯想,為作文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提高其觀察思考與邏輯想象能力。相信通過全體小學語文教師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夠指導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