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英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為了追求較高的考試分數,很多教師都將作文寫作機械化,通過為學生總結每一類作文寫作的特征,讓學生在寫作中套用模板。這就造成了學生的作文徒具外表,不具內涵,缺乏本應體現的人文精神,作文缺乏“靈氣”。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真正提高,會造成學生在長期的模板套用中喪失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如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的作文兼具外表與內涵就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拓展學生課外閱讀,豐富學生閱讀量
增強小學生作文“人文性”應該從拓展學生閱讀量開始,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作品的情感表達,體會作品所體現的文化特質。對于小學生來說應該多讓其去閱讀一些文學或者歷史題材的內容,在文學的閱讀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歷史題材的閱讀中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但是在推薦學生閱讀的時候,教師應該注意要選擇難度適當的作品。很多文學或者歷史方面素材對文學基礎以及理解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小學生由于各方面能力較弱,理解起來會相對困難。所以,教師在選擇文學材料的時候要選擇語言相對容易理解的,在選擇歷史作品的時候可以多選擇一些有關歷史人物的小故事,這樣能夠增加閱讀的趣味性,吸引學生興趣。并且,在學生閱讀完這些作品之后,教師要同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同時為學生解釋相對難理解的內容。教師可以采取每周布置一篇閱讀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在課下進行學習。然后每周課堂上抽出一節課的時間組織全班學生進行交流,談論閱讀體會,讓學生在閱讀和討論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理解能力和人文素養。
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針對目前小學生作文追尋套路,脫離生活,缺乏情感,缺乏人文性的現狀,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現象,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用心體會周圍事物,使自己的作文內容能夠更加靈活生動,體現人文性。首先,教師在布置作文題目的時候就要從生活著手,多讓學生去描寫一些生活中的細節。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放學路上見聞”的話題作文,讓學生圍繞這個話題,自擬題目,表述自己在放學路上遇到的新鮮事。在作文的引導下,學生在放學的路上就會留心觀察周邊事物,發現更多的素材。其次,教師要注意多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作文進行點評,組織學生就作文結果進行討論。教師在對學生作文進行點評的時候要注意多對學生的細節描寫進行評價,指出學生的作文在細節描寫方面有哪些不足之處,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同時,挑選一些細節描寫比較充分的學生作文,讓學生對照優秀作文進行瀏覽學習。
三、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培養學生創造想象
培養學生的人文性還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發言,讓學生在發言中提高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多去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谂囵B學生人文性的目的,教師應該多讓學生回答一些關于文章思想感情,中心思想方面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三個兒子》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要多去提問學生關于課文中主人公在各個階段的內心活動,情感流露等問題。并在分析完人物情感之后,讓學生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這樣的分析,讓學生在體會作者表達意圖以及作品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的是,明確這一類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看法,不要急于否定學生的想法,強加自己的意見。只要學生可以對答案給予合理的解釋,教師就應該對學生予以鼓勵,認真思考學生的答案,考慮學生意見的合理性。這種訓練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寫作中能夠展示細膩的情感,使文章情節更加動人。
四、利用媒體設備技術,營造課堂人文情境
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也要充分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營造課堂人文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文化氛圍。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挖掘文字的內涵,在作文中更好地應用。教師在授課中可以通過制作幻燈片圖文并茂地展示某些難以理解的詞匯或者內容。例如,在學習有關景色或者自然現象的文章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幻燈片的模擬演示讓學生有更加清晰地認識。在學習《日月潭》《桂林山水》這些課文的時候,由于小學生很少去過這些地方,所以難以想象作者所描寫的景色,也就無法感受風景之美。但是,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放映這些地方的圖片或者是宣傳片就可以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增強情感體驗,提高人文修養。
由于長期落后的教育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并非一件易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漸進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不斷挖掘學生潛力,不僅教師自身要轉變理念,也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新的意識,改變過去單純聽老師表達觀點,布置任務的習慣,學會表達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漸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