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軍
教師應不斷試著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適合自己學習的思維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十分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會學、樂學、到最高境界的善學,并最終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應學會與學生相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聽取他們的心聲,把教學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呈現,盡量使其生活化、兒童化。讓學生在老師創造的良好讀書氛圍中使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得以形成。
一、“預習”自主學習的先導
預習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先導,是提高學生自學效率的重要一環。學生課前的預習可以讓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接納新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把與已有知識相佐的內容以另類的方式加以篩選。使學生學習新課時,心理上始終處于一個有準備的區間,增強了聽課的指向性,化學習的被動為主動。例如在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菩薩兵》一文后,我先出示課文的主問題:“朱德總司令為讓藏胞返回,講了哪三段話用筆在文中按圈、畫、標、記的方法自主學習課文,讀后你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字來概括總司令的此時心情?讓學生先解決一些較易解決的問題。
二、“情趣”是自主學習的源泉
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十分注重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從故事、媒體、身邊生動的鮮活事例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如在教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狼和鹿》一文中我是這樣激情導入課堂教學的:首先我用媒體出示狼和鹿的活動場面,及森林的生機勃勃景象。讓學生看到以上的畫面說出狼的特點是貪婪兇殘;鹿的特點是美麗可愛;森林的特點是生機勃勃。接著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對比著讀。鹿和森林前后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老師順著學生的情感變化一步一步引導,讓學生在探求欲的誘使下層層推進,在較輕松的自主探究中掌握了課文的重點,突破了課文的難點。
三、“探究”是自主學習的動力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路人,應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激起學生的學習沖動,發揮出主動學習的能動性,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為使小學組學習收到高效,讓小組成員樂于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首先給學習小組設定一個主要的學習目標。如在學習蘇教材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一文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疑:小組成員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如:“哪些地方寫出了槐鄉的景美、花香、童樂?”讓小組成員發表各自的見解,按“我的閱讀感受……”“我有讀不明白的地方是……”的格式說出自己的閱讀體悟。這樣既規范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注入了靈動學習的動力。
根據學生的愛好,對于文本的內容小組可以作出選擇。語文課文閱讀中,讓學生自己選擇愛好的內容學習,這樣的學習要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對文本的研讀之中。如《廬山的云霧》一文時,因為這篇課文第2、3自然段構段方式相同,我先指導學生學習第2自然段,再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3自然段。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以鍛煉。另外教師積極而健康的評價也會讓學生感到一種能力的認可,喚發學習的熱情。但是教師的評價要中肯,既不要拔高,也不要貶低。學生間的評價,組際間的評價要有依據,要及時,不能人云亦云。
四、“提問”是自主學習的特征
有見解性的思維是從會提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讓學生能生疑,敢生生疑,善質疑。如蘇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時,我出示了這樣的學習問題:“課文為什么會以你必須把魚放掉為題?把好不容易釣到的一條鱸魚放掉是不是太傻了?”讓學生帶著思考有目的的閱讀課文,其閱讀指向性更明確,效果會更理想。
五、“實踐”自主學習的外延
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的多創設讓學生實踐的機會,用實踐活動來挑撥學生自主學習的激情,嘗試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搜一搜。可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課后搜一搜,鍛煉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恐龍》一課時,對恐龍離我們年代久遠,學生知之甚少。我課后布置的作業是讓學生上網搜集有關恐龍的生活習性,并試著把恐龍消失的原因以“恐龍展的形式加以展出。”讓更多有愛好的學生參與到對恐龍的學習之中。這樣的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豐富了課堂知識,又啟迪了學生探求科學知識的興趣。
2.演一演。“演”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種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學習蘇教材小學語文《公儀休拒收禮物》一課時,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正確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我讓學生課堂上演一演。這種演的效果非同一般,為了本小組能演好這一課本劇,有的小組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還請來了課外輔導員,做自已小組的“導演”。他們把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及神態語言表演得活靈活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訪一訪。讓學生做新聞調查,采訪了解課文中人物角色的人員。這種訪一訪的活動最好是在教學課文完成以后進行,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做一片美葉子》一課時,讓學生到社區、到工廠、到學校、到敬老院、到小區……采訪各行各業的人員,說出各自對個體與集體的認識。
4.做一做。鄧小平說:“實踐是檢驗真理持唯一標準。”在日常的語文教學課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讓學生在動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自我。例如在學習《海世界》這一課時,很多學生對海洋知識了解甚少,為了能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直觀的了解,我在教學本課時我從市場上買來了各種海洋動物的玩具,及貝殼的標本,海藻等讓學生在摸、看、賞。在近距離的觀察中結合多媒體理解文本中所提到的物產眾多,色彩鮮艷,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是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據學情分層進行,逐步推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是語文性質的需要,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培育高素質人才的需要。作一線語文教師只有勇于轉變觀念,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發揮,我相信會迎來語文課堂教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