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燕
童話是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的文學體裁,童話教學也是“兒童本位”的教學,教師應該真正理解童話,把握童話文體的特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站在兒童的立場上開展教學。這樣的教學才能給小學生營造一個充滿童話氣息的語文世界,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基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兒童本文視野下的小學童話教學策略作如下四方面探究。
一、喚醒情感體驗,發揚個性朗讀
小學語文傳統閱讀教學中,標準化、模式化的要求影響了學生個性化的發揮。致使學生的朗讀千人同聲,形同表演,為了朗讀而朗讀。這樣的朗讀遠離了兒童本位的理念,使童話閱讀教學很難獲得本質意義上的提升。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應該是發自情感深處的聲音,應該是心靈碰撞的火光,是有感而發,字字句句都蘊含著生命力。因此,在兒童本位指導思想下的童話閱讀中,教師要改變自己的傳統教學思想,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放松、自由地去朗讀,根據自己的體會去朗讀,讀出情感,讀出個性。比如,我在執教《狼和小羊》一課時,針對狼故意找茬撲向小羊,但最后并沒有明確指出結果的結尾作文章,引導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去思考:如果我是小羊,我會想什么?我會做什么?我會怎樣才能騙過狡猾的惡狼呢?這樣給了學生啟迪,喚醒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起到了引領作用。
二、尊重認知差異,鼓勵個性品賞
每一個小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模式、知識水平、生活體驗、語文素養等存在很大差異,因此,他們對童話作品的品賞也存在較大差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篇童話,不同的學生就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引起不同的聯想、想象及體驗。作為教師在童話教學中,要接受學生的差異性,不要以同一的標準來規范學生的認知,讓學生擁有自己個性化的觀點,成為為童話品賞的主體。比如,在《猴子種樹》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來分析猴子為什么沒種成樹的原因時,學生們的回答各有特點的:“因為猴子老師是聽鳥兒說什么就種什么,自己不懂,又沒主見,所以什么樹也沒種成。”“因為猴子想快點吃上水果,性子急,所以什么樹都沒種成。”“它種櫻桃樹又沒本事種好,因為櫻桃好吃樹難栽。”“我對學生的意見給與了充分的尊重,并講到:大家講的太好了, 猴子種不成樹的原因就是“沒主見”“性子急”“樹難栽”等。 要是換了你,你會怎么做呢?學生們回答說:“我就種梨樹,不聽別人亂說。”“我喜歡吃蘋果,我就只種蘋果。”“我要去跟果農學習種櫻桃樹的方法,再種櫻桃樹。”……
我鼓勵學生們說:“你們真棒!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來,真是令人佩服啊!”
這段教學中可以說明,我對學生的個人感悟和獨特見解是充分尊重的,而對學生的個性化品賞也給與了充分的鼓勵。
三、激發想象思維,引導童話編寫
麥考萊說,在所有人當中,兒童的想象力最豐富。在“兒童本位”為指導思想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生正處在想象思維最活躍的時期,而想象是通過語言形式來表達的。因此,要在激發學生想象思維的基礎上,發展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小學生對童話作品基本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想象來編寫,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感受童話的魅力,獲得心靈陶冶和語言能力的提升。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我認為可嘗試如下兩種編寫方式。1.續寫。我們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多篇童話作品中,有的在結尾后仍然給學生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們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去續寫故事,比如,學習了《小鷹學飛》一課后,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鷹看到白云上面還有幾只鷹在盤旋呢,它想到了什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導學生去續寫自己想象中的小鷹。2.仿寫。在學習了《小動物過冬后》,我留給學生一個仿寫這篇課文的作業,學生的仿寫的作文中,請來了小刺猬、小松鼠、小兔子、小螃蟹等,充滿了童趣。
四、鼓勵創新復述,尊重個人體驗
我們在童話教學過程中,經常要求學生復述童話故事,而大多數同學只是原原本本近乎讀了一遍課文,對于復述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壓力,不能很好地表現童話本有的魅力。基于此,我們可以開展創新復述教學活動,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來講述故事,可以改變故事的人物、情節,采用不同風格的語言來講述,講述的形式可以是同學之間面對面講、個人對全班講,或者回家給親朋好友講等。比如,在學習了《蘑菇應該獎給誰?》時,我就要求學生按著自己的觀點來復述課文,并將自己創新復述的故事給爸爸媽媽也復述一遍,讓爸爸媽媽一起討論“蘑菇應該獎給誰?”的問題。創新性復述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人體驗,使童話教學更貼近兒童。
【結 語】
綜上所述,開展童話教學的有效策略是以童為本,在教學設計中處處站在兒童的角度去開展教學,才能深入挖掘兒童的潛能,才能實現學生的情感與認知的統一。教師要擁有一顆童心,以兒童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以兒童的思想去體會事物,才能實現發揮出童話的最大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