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 要】
自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用”理念以來,傳統教學中關注文本內容的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勝任當下的閱讀教學要求。一時間,促進閱讀教學“華麗轉身”的呼聲日囂塵上。但在操作層面,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行為中的“轉身”并不華麗,甚至是原地打轉,結果沒有轉出任何效果,卻轉暈了自己。本文提出要緊扣主旨,在研制話題中促進閱讀效益;結合語境,在圍繞話題中感知表達效益;聚焦核心,在統整話題中積累寫作方法,從而促進閱讀教學的華麗轉身。
【關鍵詞】
緊扣主旨 聚焦核心 結合語境 真正轉身
自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用”理念以來,傳統教學中關注文本內容的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勝任當下的閱讀教學要求。一時間,促進閱讀教學“華麗轉身”的呼聲日囂塵上。但在操作層面,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行為中的“轉身”并不華麗,甚至是原地打轉,結果沒有轉出任何效果,卻轉暈了自己。
一、緊扣主旨,在研制話題中促進閱讀效益
傳統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常常借助瑣碎性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這些問題缺少相應的統整,學生也只能亦步亦趨地向前挪步,效益甚微。關注文本表達的教學,就應該緊扣文本結構與表達特點,設置出富有層次的微型話題,在化整為零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主體性閱讀,為學生感知文本表達、提升自身語用能力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船長》一文時,教師就緊扣文末作者對船長評價時的“做人之道”,引領學生借助哈爾威船長的言行來深入感知“做人之道”的深刻內涵。首先,從哈爾威船長下達的三次命令入手,要求學生在空白處根據三次命令批注自己的閱讀體會,對其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知體驗;隨后,教師則將教學價值點聚焦在作者評論性的語言上,在對接言行之中,洞察蘊藏在哈爾威身上的“做人之道”,并將自己的感受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在表達中強化、在悅納中調整;最后,教師引領學生著力于課文的最后一段,結合語段中“做一名英雄的權利”“忠于職守”等關鍵性詞語,再次豐富、拓展學生對“做人之道”這一內涵的認知理解。
縱觀整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板塊看似都是為了學生讀懂文本、理解文本,但在理解的過程中卻都緊扣著相應的主題,為學生關注表達、運用表達提供了極好的歷練平臺。
二、結合語境,在圍繞話題中感知表達效益
閱讀教學中,設置合理的話題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深入閱讀,為圍繞話題展開的實踐表達奠定基礎。由理解向表達的轉化,是一種高級心理過程。在關注表達理念的呼吁下,在學生已經形成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將話題的設置逐步向表達層面靠攏,引領學生在深入感知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完善。
如在教學《最后的姿勢》一文時,教師先要求學生細讀文本,圈畫出課文中描寫地震情景的場面描寫,并圍繞“場面描寫”設置了這樣的探究性話題:1.課文主要表現人物,為什么要進行場面描寫?2.這些場面描寫共分三次,分列在不同的段落中,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學生在結合具體語境的基礎上,深入感受場景的畫面,逐步意識到場面描寫形象地烘托出當時形勢的緊急,為更好地展現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而作者之所以沒有羅列在一起描寫,是為了與譚千秋老師的具體言行整合起來,不停地渲染氛圍,起到了點綴的作用,為學生積攢人物特性,奠定了基礎。
在本案例中,教師緊扣學生寫作方法的空缺,利用教材課文這一經典范例,引領學生在具體可感的語言情境中感受作者“場面描寫”的寫法及其形成的表達效果,通過對話題的研制與思考,促進了寫作方法的積累,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聚焦核心,在統整話題中積累寫作方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依照文本的特點和教學目標來設置多個話題來組織、引領學生的閱讀實踐。而這些話題的設置如果僅僅是為了將學生的閱讀實踐從整體向局部推進,這對于閱讀教學的目標而言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將這些探究性話題進行深入整合,重新回歸到文本情感、哲理等核心主旨上來,讓學生經歷從整體到細節,再回歸整體的思維歷程。
例如《少年王冕》是一篇選自《儒林外史》的小說,其核心目標是進行深入、全面地體悟人物形象。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引領學生緊扣小說表達的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展開教學。首先,在“情節”中,引領學生在梳理未寫、略寫、詳寫的基礎上,感受作者取舍詳略的安排智慧;其次,在“人物”層面,借助課文中兩處典型的語言描寫,感受人物內在的心理活動;最后,緊扣課文中的“環境”描寫,感受小說借景喻人的表現手法。這三個層面如果僅僅這樣設置教學,學生就難以達成教學策略的整合與實踐,必然會導致三個層面各自為陣。事實上,教師對這三個維度的設置有著趨向相同中心的聯系,即不管是情節的取舍詳略,還是人物的語言設置,亦或者是環境的描寫,其實都指向于同一個核心,那就是小說創作的根本——刻畫人物形象。因此,在上述三個層面的教學中,教師都必須引領學生回歸這一中心,感受情節設置、語言描寫、環境描寫對表現王冕這一人物所起到的表達效果。
本案例中,教師正是借助三個零散的版塊將教學的中心聚焦在統一的主題上,讓整節課的教學都聚焦在對文本內容的體悟與思考上,促進了學生寫作素養的不斷提升。
總而言之,葉圣陶老先生所說的“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就是要教師充分開掘教材課文所蘊藏的寫作價值點,引領學生在話題的浸潤下,實現從閱讀到表達的無痕過渡,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能力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