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詩剛
隨著教學改革深入發展,古詩文的權重在初中課本中越來越大。作為初中學生,掌握一些古詩文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古文難,古文難,一提古文就心煩”的哀嘆聲不絕于耳。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激發他們智慧的火花,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好古詩文,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并潛心鉆研的課題。
一、適時引導,走入古時仙境
由于時代的久遠,十幾歲的中學生很難理解遙遠古代那些飽經滄桑,滿腹詩論的古詩人,而“文以載道”,每一篇流傳至今的古文古詩都是詩人思想的體現,感情的迸發,字字真心,句句傳情。要想深刻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必須走進作者的世界,解讀作者的內心。但是身在現代社會的學生無法進入古仁人的境界,怎么辦?只有創新引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解讀古人,才能讓學生搭起古今交流的橋梁,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突破古詩文教學的瓶頸。
1.利用導語激發興趣。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穎、扣人心弦的導語,一下子就能吸引學生,引人入勝。
2.包裝作者走進古人生活。古詩文的創作往往是作者感時傷世、觸景生情而寫成,是作者的人生經歷的積淀與思想感情的外現。學習《五柳先生傳》時,我讓學生收集陶淵明的資料,結合以前學過的文章,以小組形式制作“明星資料卡片”,包括作者的生日、籍貫、年代、家庭狀況、生平經歷、所受教育、曾任官職、政治理想、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生活趣事、文學作品、歷史地位等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
二、加強誦讀,讀出詩香文趣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是古詩文教學的靈魂。梁實秋先生說過:“古詩文不僅供閱讀,還要發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這樣才能陶冶性情。”吟詠古詩文,不僅可以使人博聞強識,積累文學素養,更重要的是在反復吟詠中能受到古詩文的熏陶與感染, 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1.用足誦讀形式。在古文的教學中,誦讀形式多樣化顯得尤其重要。通過教師范讀,使學生讀準字音,分清句讀。指導學生通過齊讀、分組讀、個別讀、交叉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多樣的形式,達到既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又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
2.創新誦讀方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新《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可見,聯想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如果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文時,運用適當的方法引發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創新訓練,品味古風古韻
古詩文教學的模式長久以來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居多,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單調乏味了,加上初中學生朝氣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強,有競爭意識,迫使我們必須創新訓練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1.活動形式創新。為了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的古詩文教學課上得生動活潑,學生興趣盎然。如教學《核舟記》,課前要求學生準備畫具,課堂上通過記憶把“核舟”畫出來。許多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趣,但也有些學生說“太難了”“讓我們看看書吧”。在學生充滿求知欲時,老師允許他們看一會兒書,蓄足的勢一下子變成旺盛的活力,由興趣轉化為想學,由想學轉化為能學,由能學轉化為會學,學生很快就感知了課文內容,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2.突破口創新。“學則必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學習才有興趣,才會主動。充分利用質疑作為突破口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問題,并鼓勵學生發表個人獨到見解。通過質疑、探究,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
3.方法創新。在古詩文教學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更主動自覺地學習,我常有意識為學生創造一些訓練方法。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舉行的古詩文誦讀比賽,學生踴躍報名參加,通過在班中誦讀賽,競爭參賽資格。班中還舉行古詩文成語、典故出處集錦比賽,給搜集得多的同學加平時素質量化得分。此外還學習魏書生老師的做法,讓學生自己出題互考,并通過評比方式進行,讓學生多查找資料。同學們各顯神通,有一種在知識長河中遨游,其樂無窮的感覺。他們在競爭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參與積極狀態和興趣程度。通過各種競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品味了古風古韻,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四、體會感悟,領略古道熱腸
李漁在《窺詞管見》中曾說:“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可見.古詩文尤其是古詩詞的最主要特點是抒情性。因此注重對情感的體味顯得尤為重要,讓一曲慷慨悲歌唱出久久不衰的古道熱腸。
1.情景再現,感受美感情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說:“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如賞析辛棄疾的《西江月》時,教師應通過設置情境展現給學生一幅幅畫面:在一個晴朗的醉人的江南夏夜,詞人獨行道上,耳聽蟬鳴,鼻聞稻香,在青蛙的一片合唱中,詞人已聽到了豐收的消息。忽然飄來幾片浮云,惡作劇似的灑下幾點雨來;詞人的雅興被打破, 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飛雨,猛然抬頭,一間熟識的茅店就出現在土地廟的樹林邊。這種情境再現法,使學生仿佛步入《西江月》中的夏夜,更能領會詞人閑居的心情和對農村生活的眷念。
2.注重賞析,完成與靈魂的對話。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若不體會語言,學會賞析則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賞析“綠”“鬧”“弄”字,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另外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
在古詩文課堂教學的不斷探索和實踐的今天,我們必須認真深入大綱,挖掘教材,查閱資料,聯系現代生活,巧用時尚的節目活動,力爭使文言文的教學不再古板老套,而是靈活多樣,豐富多彩,以學生的接受心理出發,把現代元素引進課堂,營造生動有趣的氛圍,引領學生走進古色古香的古詩文世界,消除對文言文的隔膜與恐懼,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文言文水平,感受古詩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