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高年級小學生會寫簡單的記實及想象之作,其內容具體,由感而發,真情流露,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賦予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新的使命。但目前,小學生習作仍存在語言枯燥乏味,描述過于籠統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沒有抓住描寫重點,缺少細節方面的刻畫,筆者在習作教學中精選典型的文本范例,始終圍繞小學生細節刻畫能力的提升,以習作技巧為鑰匙,指導所教學生捕捉感人瞬間把細節寫實寫細,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細節刻畫能力的提升。
一、比喻,生動形象
恰如其分的比喻就是智者的魔法棒,觸碰之處會有點鐵成金的奇跡發生,著名作家秦牧如是談論過。比喻的藝術煥發著“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生動,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筆者在寫作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巧用比喻演繹精彩的細節刻畫。
《習作1》的重點是學生學會運用比喻描寫春日朝霞或晚霞的特點。小學生明確習作提示的寫景要領,小組交流,合作完成有關形狀、色彩的相關觀察記錄表后,開始練習寫作。“早晨,天邊出現紅色的朝霞,不斷地變化”“想一想怎樣變化”“一會而是紅色,一會而有變成黃色”“它變化的形狀像什么”“像飛翔的小鳥”“像飄飛的蒲公英” “聯想相同顏色的事物,像什么”“像我們胸前飄飛的紅領巾”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完整表達,“朝霞像一團火”“晚霞像一幅美麗的畫,讓人留戀”“太陽快下山了,云朵成了紅色,像小姑娘羞紅了臉”“晚霞像一幅打開的彩圖”“晚霞像一條彩帶,在飄飛”…… 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根據觀察記錄,放飛想象,踴躍展示,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通過實踐,學生掌握了比喻的用法,語句準確且生動形象,交流展示后,各自進入到習作創作中去。
比喻讓高年級小學生的細節刻畫生動形象。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著眼于比喻使用的技巧,指導所教學生準確運用它,形象貼切地寫景狀物,繪人敘事,并融入讀者心中,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二、描摹,趣味盎然
描摹,顧名思義就是讓小學生用已習得的語言文字來描繪或摹寫人物與景物。精彩的描摹可收到“自然景色、事物情狀、人物形象”再現的效果。由此,筆者在寫作教學中指導小學生學會描摹,以生動細致的描摹賦予習作盎然的趣味。
習作《難忘的假期生活》側重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大自然和身邊生活的習慣,筆者側重創設情境,指導學生學會描摹。一位男生寫道:“……在媽媽的幫助下,我終于學會了包餃子。”在筆者的引導下,其他同學提出中肯的意見:“要寫上難忘的原因以及啟示”“補充怎么包成功”……“怎么細致描摹包餃子的過程?”“將皮的兩邊對折,從右邊一直捏到左邊”“最后用兩手食指拇指并攏,使勁捏一下”……另一位同學寫的是假日旅游,“我來到野生動物園,參觀了老虎、大象、猴子、長頸鹿,拍了很多照片,真有趣。”其它同學建議應該細致描摹一個有趣的畫面,在同學的幫助下,改為,“長尾猴一手抓著籠子,一手放在眼前張望,尾巴像繩子一晃一晃的;博士猴雙手作揖,靈巧地接過游客投來的食物,山魈見游客則暴躁地沿籠子轉圈 ”……成功添加的描摹讓細節刻畫頓時洋溢著盎然趣味。
描摹讓高年級小學生的細節刻畫趣味盎然。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指導所教學生學會細致描摹事物的情狀,讓讀者閱讀時產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并持續其閱讀熱情。
三、比較,突出特點
見高山,才知平地;有比較,方可鑒別。對比因極具表現力且最易掌握的優勢,被普遍應用于寫作中的整個篇章,亦或是局部,在不同之處凸顯鮮明的主旨。筆者在寫作教學中指導小學生將對比恰當地應用于習作中,以突出顯著特點。
習作《給老師的一封信》重在以具體的情境流露真實的情感,筆者側重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比較。一位學生寫道,“您不像鄰班老師那樣,起初,我有些怕您。后來,在您的幫助下,我發生了很大改變,感謝您……”學生點評,筆者相機引導,“老師和其他老師有什么不同,可以比較著寫一寫;‘我發生了什么變化,可以將前后行為比較著寫。”學生領會后,紛紛加入到修改的行列,“您總是一臉嚴肅,不茍言笑,我起初常羨慕鄰班同學,因為他們有一位溫柔和藹的班主任。”“一次,我上課開小差被您嚴厲批評,我卻變本加厲,課上偷看課外書。我迎上您的目光等著懲罰,您僅耳語一句,我馬上低下頭。”“我路過辦公室,看到您忙碌的身影,為自己的幼稚后悔,從此,我課上專心聽講,課下主動幫助同學”……修好后的語段運用比較突出了人物前后的變化,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比較讓高年級小學生的細節刻畫特點突出。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指導所教學生將人物的好壞,事件的前后比較著寫,相得益彰的對比雙方及鮮明的傾向性,會感染讀者,留在讀者的腦海深處。
高年級小學生細節刻畫能力的提升非教師一己之力,需師生攜手,循序漸進方可實現,不能一蹴而就。筆者在今后的習作教學中會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指導策略,堅持引導小學生手持技巧的彩帶,在廣闊的習作天地當空飛舞,以細膩地刻畫讓習作錦上添花,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