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春
[摘要]:教育改革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社會迅速發展變化的同時必然要求教育也隨之相應更新觀念,因此這對于從事教育行業的教師來說,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挑戰。教師不僅在理論觀念上實行更新,在實踐上也要不斷創新。
[關鍵詞]:教育改革 教師素養
一、要不斷提高教師自己的素養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情操。人格是道德情操的表現,教師教授學生首先是教會其做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合格的人才,教師自己首先必須在道德情操上要正直、善良,公平、公正,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關心求上進者;時時刻刻保持擁有一顆火熱、誠摯、充滿激情的心,這樣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里。在平日的教學工作中,和學生要時常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做到推心置腹,尤其是同落后的或有特殊情況的學生談心時要誠心誠懇,要有耐心,只要是以自己的“誠心”去和學生交流,就一定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對待。“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斷的啟發交流,用感情來逐漸引發學生的共鳴。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這樣才能帶領學生走向光明大道。
其次,教師素養的提高還表現在要做一個具有教育思想的語文教師。作為語文教師,無論任何時候都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在教學生涯中,不要做任何搖擺的事情,也不只做盛滿知識的容器,而是要學會柔和與有機結合,這樣才能逐漸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語文教師,才能成為有建樹的成功教育者,這樣才能向學生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要洞悉時代發展變化的方向
教育可以被稱為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國家教育創新程度如何,就代表著著這個國家經濟水平發展的前景。目前世界上較發達的國家,他們的教育水平也處于前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人員的培養是通過教育實現的,而教育的執行是靠教師來進行的。因此現在國際上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其實就是教育和人才競爭。作為語文教師,其任務不僅僅是把教材上的課文講授給學生,不只是把字詞句的意思只解釋給學生,而是在傳授以上知識的同時,還要結合社會發展情況,把思想融匯進去,使學生既掌握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又對時勢和社會發展有了清醒的認識,同時還把學過的東西能結合時代形勢靈活運用。因此,語文教師的首要職責就是教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愛國的人。其次才是成才。而作為授業解惑者——語文教師,自己本身就要首先做到“成人”,其次才能“授業”學生。因而在教授課文的時候可結合作者本身的背景和思想及現當代人們實際情況進行對比講解,這樣可以使學生能夠在對比中掌握課文精髓和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
三、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一般情況下,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包括現代文、古文、詩詞等內容,語文教師在向學生傳授這些知識時,不僅僅是把教材上的字面意思教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把所教授的內容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相結合,這樣學生才能更容易的接受和理解。教材和實踐相結合的另一個層面就是要把現當今的語言與課文背景的語言相結合。針對一些詞匯在向學生講授其所在文章中的含義時,還要給學生列出現當今的相關詞語用法,尤其是一些網絡用語。網絡用語或網絡詞匯其實就是語言演變的一種體現,它的出現是和時代的發展相結合的,因此人類語言的演變同樣是離不開社會的發展,因為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本身就是通過人類實踐活動而實現的。
最后,教師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意味著教師在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外,還要從理論上來不斷提高自己。在教師行業中,有些教師對教育教學存在一些誤區,尤其是中小學教師,認為只要把自己的教學課堂做好就行,對于理論知識的充實是可有可無,甚至是多余的。經過多年的一線教學,本人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在做好課堂教學外,還同樣要重視理論知識的提高。有人認為只要把課本上的知識教會給學生就行了,其實課本上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滿足不了社會對學生的要求。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發展迅速、變化復雜的社會,時代要求是要掌握豐富知識,具有科技能力的既專又博的人才,因此,教師教授的學生必須是專且博,這要求教師本人就必須除了熟練專業知識外還要掌握豐富大量的相關知識,要了解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等一些知識。因而教師在總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提升、提煉,最后形成理論研究成果,這不僅是對自己是一個提高,同時還可以把優秀的教學經驗向同行進行推廣;另外教師還可以針對一些相關具有爭議性的觀點進行文字性的闡述,從而提高自己專業知識的理論深度。提高理論知識深度和促進教學水平是緊密相隨的,二者是互相促進。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既要做一名教學型的教師,同時還要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師,這樣的教師才符合時代的需要。
四、要正確掌握“創新”的尺度
現當今社會是一個創新的社會,只有創新,才能給社會帶來活力。教育也在不斷的進行創新,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不斷變化發展的學生,學生自己本身的視野和知識就在不斷的創新,這就使教育教學具有多變的特點。由于教育對象的變化性和多樣性,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要具有豐富性、針對性、新穎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學創新一直是教師不斷研究的課題,怎樣創新、如何創新,沒有一個完全的定論。在教育教學創新的探索中,免不了會出現一些偏差。什么是創新?一些教師認為所謂創新就是方法與過去不同,要有新花樣。因而在一些學校,大搞“創新之風”,在課堂上可謂花樣百出,從表面上看是非常好看,然后就加以推廣。經過這樣的大搞“創新”結果吃虧的是學生,花樣是有了,一節課看似有了學生的表演、有了現代手段的運用,但是那些最基礎的東西、最傳統的寶貴的經驗卻是被拋棄了。學生不會背誦最基礎的知識,字詞雖然是可以情景記憶,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要被學生記憶、掌握住。這就像建筑工人蓋大樓一樣,最上面的樓層建造的很美麗,但如果摟基沒有扎好,大樓必然會倒塌。基礎知識沒有被教好,學生就不會達到充分的發展機會。我們具有創新意識,培育創新,開拓創新,激勵創新,但在采用情景創新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在采用創新手段時,一定要結合傳統的教學方式,做到不隨波逐流,要結合實際進行創新,要有尺度的進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