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武
[摘要]:地理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教學情境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的一種地理教學方法。具體地說,即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從中培養學生能力。
[關鍵詞]:地理教學 自主學習能力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摸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培養興趣,激發主動性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原動力。.氣是學習感興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認識它、掌握它。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
1.導課激趣
導課導得好,可以先聲奪人,抓住學生的思維,吸引注意力,使其進入最佳學狀態。如:·地球與運動一節的導語“同學們,當遇到一件事情不可能實現時,我們通常會說這樣的話:“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那么太陽有可能從西邊升起來嗎?在看看我們這里的房子,為什么一般都朝向南呢?學生們議論紛紛,一下子提高了興趣,這時,教師教授本節的學習內容時,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探究了。
2.直觀激趣
地理研究的對象的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不須借助地球儀、地理教學掛圖等直觀教具或多媒體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層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如:學習世界氣候類型時,學生對各種氣候特點缺乏感性認識,可以精心選擇不同氣候的景觀圖若干,從視覺上給以刺激,調動了學生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其成因、分布規律等有關內容。
3.情境激趣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根據學生已經學過或掌握的知識,從知識自身發展的角度考慮還有什么問題需要研究解決,或者在實際生活中有什么問題是我們現有知識所不能解決的,以這樣的問題為核心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講“水循環時,可出示李白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讓學生從地理角度評論之句古詩是否符合地理規律。學生興趣盎然,愉快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優化了教學情景。
二、案例教學,研究性學習
1.抽象知識具體化
通過地理案例教學,便于加深對抽象地理知識及原理的理解。由于地理案例不僅具有相關的背景數據和材料,而且具有直觀、形象、典型的特點,利于學生感知認識的深化,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入地探討與思考,也有利于對抽象地理知識形象化,地理概念具體化。
如:在講傳統工業區的概念時,自制世界鐵礦和煤炭資源分布圖·,并標出主要傳統工業區的分布(如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等),要落實它們的位置,引導學生讀圖說出其主要的區位優勢;讓學生討論回答主要工業部門,工業規模。從而認根本上理解和掌握傳統工業區的概念。
2.聯系實際,培養能力
通過地理案例教學,可以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造能力。地理案例來源于現實實際,包含有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和經驗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關鍵,也需要對案例進行引申和擴展,創造性地評價案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擬定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
如:在講“城市化過程的問題既解決途徑”時,以本區為例,給出以下資料:(1)交通工具的品種、數量及更新情況。(2)我區道路面貌的該觀。(3)我區交通狀況存在的問題。(4)教材上有關資料。教師提出要求解決的問題:交通工具更新快說明了什么?我區道路為何要改造?今后是否還需改造?你認為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怎樣解決?解決的可能性有多大?
三、突破常規,開發思維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大膽創新,采用反常規教學法,設計課堂活動,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喚起學生的需求,激活學生所必需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
1.鼓勵性評價,保護創新思維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的種種創新思維表現常與錯誤、缺陷、頑皮、任性等相聯系,這使得一些教師常常產生錯覺,并在語言上不自覺的壓抑或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萌芽,其結果只能培養學生墨守成規的習慣。因此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標新立異,多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成為勇于嘗試和探索,在失敗和挫折面前不氣餒、不斷進取、具有積極和健康心理的開拓型人才。在一種寬松、愉悅、不斷獲得鼓勵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會變得十分活躍,教師要及時地抓住學生的一些稍縱即逝的心氣、獨特的想法,給與鼓勵和表揚,學生只有獲得教師的鼓勵和肯定之后,其創造性思維才會得以發展。
2.手段多樣化,刺激思維
“教師不宜講得太多,應該讓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據此,嘗試開展了課堂討論,組織課堂競賽,讓學生到黑板上繪地理板圖,在黑板上演示一些練習,并說明思路,讓學生操作地理模型,上講臺指圖。利用多媒體,組織學生看地理錄像片,使學生能形象地觀察到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以上教學手段,學生不僅有一種親臨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時也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活躍了課堂氣氛,刺激學生思維,促使他們努力探究地理科學知識的奧秘。
如:在教學中使用“答記者問”的方式,讓學生課前依據課本內容提出相關疑難問題:課時由學生充當記者對老師進行采訪,最后由老師總結新課并對學生進行評價。此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們為了能主動表現自己,個個踴躍提問,使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這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勇氣和信心,發展了學生思維,有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打破定勢,引導思維
教師應設計些無法在教材直接找到的答案且學生能接受的創新問題,引導創新思維,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如:沙特石油豐富,但淡水資源嚴重缺乏,若你作為這個國家的領導人,應該采取哪些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西部地區荒漠化日益嚴重,但多數地區植樹又嚴重缺水,你有什么辦法讓一部分地區能植樹種草呢?
以下問題不需要有統一的答案,但可以充分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我們教師應該順應時代潮流,使學生的學法和教師的教法有機的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