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恩
許多次執教《給家鄉孩子的信》,都只留于匆匆而過,巴老的文字并未在學生心中留下什么痕跡。《給家鄉孩子的一封信》是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的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表達了作家巴金對家鄉孩子的關心和喜愛。這封信,語言樸實,沒有說教,沒有大道理,有的只是樸樸實實的情感。
在這篇課文中,最難理解的是“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結果”。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在課前就讓學生去搜集資料,再結合《一課一練》中資料卡以及課文后面“作家卡片”中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巴金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淡泊名利的品格。課堂上,我指導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畫出讓自己感悟深刻的句子,畫出巴金爺爺闡述生命意義的句子等,再結合自己所了解的,想想巴金奉獻了什么?他的生命開花了嗎?并且在句子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導學生交流體會,有感情朗讀,再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自己的身邊還有哪些人也在默默地為國家、為社會奉獻著,最后,說說自己準備如何讓生命開花結果。通過交流,學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確實在于奉獻而不是享受,感受到了“一心為自己,一生為自己的人什么都得不到”,深切地領悟了巴金爺爺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我們的殷切期望。
抓“巴金爺爺為什么要給孩子們寫信?”引導學生品析詞句、想象體會,通過感情朗讀感受文字背后的那份濃濃愛意。重點抓住“終于”和“千金重”兩個詞,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其表達的感情。通過讓學生感受巴金爺爺寫信很吃力,由于愛孩子,還是提起了筆,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拉近和巴金爺爺的情感距離,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讓孩子對巴金產生了愛,產生了感情,才會自覺地去聆聽這位老人的教導。
以“你讀懂這封信了嗎?”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和巴金爺爺對話,在有感悟的地方留下思考的足跡。信中的語言并不難懂,中段的學生通過靜靜地與文本對話,聯系課前搜集的信息,應該都能從信中讀懂些什么,或是巴金對祖國人民的愛,或是如何寫作,或是關于奉獻的道理,或是如何對待活著的每一天,希望通過這樣的一次心靈的交流,去讀懂巴金的心,去感受樸素話語中的真情和真理。教師的作用就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心語。課堂上我努力營造一個交流場,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及時給予點撥(如寫作:聽老師讀,談對句子新的體會),在學生理解還不夠深入時及時引向更深的方向(引:巴金的生命開花了嗎?學生交流巴金相關的信息,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學生來說是對課外搜集信息的一次整合和運用,巴金鮮活的例子讓學生更深地感悟了生命的意義),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反復朗讀中加深對文本的體會,學生培養了語感,發展了思維,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
說實話,我對巴老的認識也不多,僅僅停留在幾篇散文建立的模糊印象。至于他的大部頭,還沒有認真拜讀。為了備課,我查閱許多資料。沈從文先生這樣評論巴金,“太偏愛讀法國革命史,太容易受身邊一點現象耗費感情。前者增加迷信,后者增加痛苦。”“感情太熱,理性與感情對立時,卻被感情常常占了勝利。”讀過法國革命史的人當然都會知道這種評論的意義。冰心:“一位最可愛可佩的作家,為人真誠,在戀愛和婚姻的態度上嚴肅專一,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為寫作而寫作的作家。”這個評價和《家》《春》《秋》一起讀,感覺將會更加強烈。蕭乾:“摯友、益友和畏友”。 蕭乾特別說道:“巴金的偉大,在于敢否定自己。”如果讀過盧梭的《懺悔錄》的人當然都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巴老逝世了,人們都在懷念著這位世紀老人。肅穆的挽聯,奔走的人群,訴說著巴老最后的生命符號和軌跡,而字里行間流露著崇敬和感懷。我驚訝于一個人的離去會喚醒大眾的視覺蘇醒,讓很多的藝術大師為之扼腕,更讓多少青年動容。我震撼于他的悄然離去,在他瘦弱的肩膀上擔負的是民族文化復興的重任,在生命的最后歷程里,沒有悲傷和絕望,只有奮起、進取,他改變的不僅是他的讀者,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對生命的重新審視。
“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巨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的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輝。”這是巴金榮獲2003年“感動中國”時的頒獎辭,不難看出人們對這位老人的敬愛與懷念。
他走了,被病痛折磨幾十年后終于走了,這對屢次要求安樂死的巴金無疑是一種解脫。對于巴金的死,我也不能說我沒有悲傷,可是我的悲傷仍然為全中國封建大家庭里那些逝去的美麗而痛苦的靈魂:祭奠巴金,乃是要讀巴金,讀他的良知,讀他的人格,讀他永遠和命運抗爭的精神。
而我唯一要做的正是這一點。讀巴金,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1]蔡穎華.巴金《家》中“鳴鳳之死”的敘事學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9(11).
[2]李艷.讀回信,學精神[J].新語文學習(小學高年級版), 2011(11).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