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點。近年來,國家強農惠農力度不斷加大,中央和地方投入的資金對解決“三農”問題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但在實際使用中存在著各種亂象,有的貓鼠結親套取資金,有的偷梁換柱挪用資金,有的渾水摸魚侵占資金,有的瞞天過海截留資金,有的監守自盜貪污資金,一些地方甚至還出現了“領補貼專業戶”,把罪惡之手伸向了惠農資金,嚴重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威信、干群關系的和諧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
“惠農”變了樣,誰之過?事實上,為了確保強農惠農資金安全,國家對強農惠農資金的使用、管理等有著明確的規定和配套的監督機制,各地也一直在下大力氣治理涉農腐敗問題,但亂象始終難以消除。之所以如此,表面看來,是由于強農惠農資金管理多頭,種類多、分布散、標準低,一些地區不能做到統籌安排和使用,導致“惠農”變成“瞎折騰”,或者惠農資金管理不規范、不嚴格,存在“漏洞”和“盲點”,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權力過于集中、缺乏有效監督、司法懲治力度不夠,以及個別基層干部法制觀念淡薄,不能正確看待手中權力,進而出現“亂作為”或者“不作為”。
加強強農惠農資金監管,是提高強農惠農資金使用效益的重中之重。確保強農惠農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關鍵是要依法行政,要從嚴查處,既要“露頭就打”,也要系統整治,用嚴查嚴打的威懾力,提高干部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切實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唯如此,強農惠農資金才能不會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