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青
【摘 要】構建現代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濟寧市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成效及問題分析,提出了加快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濟寧市
構建現代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于滿足廣大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維護廣大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濟寧市現代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
濟寧市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文化優勢獨特,在全國和山東省文化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構建現代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堅實的基礎與現實條件。近年來,濟寧依托富集的文化資源,秉承建設“文化強市”的發展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首善之區,加速推進文化資源優勢正在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將現代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列入城市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城鄉居民現實需求為導向,以文化資源區域協調為配置方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城鄉一體的發展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加快形成了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盡管這些年濟寧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及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建設滯后。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等還少,布點不均,覆蓋面不廣。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目前,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仍然存在城市閑、農村無的局面,尤其是在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老、少、舊、破,特別是到了冬天,除了電視并沒有什么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服務方式陳舊,把公共文化僅理解為看看戲、看看電影或送送書報等。基層把公共文化服務理解為是上級的工作,不是自己的享受和精神層面的追求,進而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辦的多,農民自辦的少,文化的享受者還沒有成文化的主角。
二、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城鄉居民共同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文化成果,是帶有一種滿足基本的共性需求的文化保障,這是我們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關鍵在政府要構建相關的制度基礎和實現機制。
首先要轉變觀念,理清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發展經濟的關系。長期以來,一些黨委、政府,片面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點,往往對經濟建設投入的精力更多,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對較少,甚至當成是經濟工作的附庸。還有一些領導干部認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掙錢、還要往里搭錢。這些觀念直接導致地方黨委、政府對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視不夠,組織推進力度不夠。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把發展文化事業擺上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統籌規劃、同步推進。這個問題不解決,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紙上談兵。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制,不僅需要改變從“以經濟為導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政府職能轉變。同時還要出臺和規范地方基層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問責機制,實現文化領域的公共資源配置的重點由城市向農村傾斜、由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轉變。這需要從根本上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政策,強化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基礎。
其次拓寬投入渠道,建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保障機制。資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原因,必須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形成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各級政府必須要把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納入年度財政預算,財政要加大對縣城及鄉鎮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確保對縣、鄉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的增幅高于同期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幅;市、縣(區)要設立扶持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要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打破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唯一的供給者這個桎梏,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應通過制度創新,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社會力量可以通過競標的方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及公益性文化活動。政府的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稅收減免、政府采購、貸款貼息、定向資助等政策優惠的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農家書屋、文化大院、業余文藝表演團體等農村公益性文化組織,直接面向廣大農村群眾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投入保障機制,實現公共文化建設資金來源多元化、社會化和市場化。
再次,科學謀劃,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布局。受經濟發展實力的影響,濟寧市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欠賬較多,廣大人民群眾期盼享受更多更好文化發展成果的愿望十分強烈。最現實、最有效的抓手就是科學謀劃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布局,構建完善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堅持城鄉統籌,實行重點突破,優先安排涉及農村的文化建設項目,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加大對貧困縣市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支持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總量,有效解決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不平衡問題。在推進城鎮化和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設施的保護和利用,防止“一拆了之”的錯誤做法。濟寧市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在農村,農村文化建設是基礎工程、重點工程、全局工程,應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要健全和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堅持標準化和實用性相統一,加大力度,全方位構建縣(市)、鄉(鎮)、村屯三級文化、圖書館(站、室)以及電影放映院線體系,使廣大農民看書、看戲、看電影及參加集體文化活動更加便利。在此基礎上,更要強化管理與運用,讓它們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成為廣大農民歡迎和喜愛的地方。
最后,完善文化服務網絡,提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科學化水平。建立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機制,形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近幾年,濟寧市城鄉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呈現快增長、多樣化、求品位的態勢,而文化服務網絡建設卻相對滯后。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上應力求鄉鄉村村覆蓋,鼓勵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建立流動服務平臺。構建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絡,運用現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拓寬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為廣大農民提供更加豐富、實用、優質的科技、影視、戲曲、書報刊等服務。健全和完善文化人才隊伍。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鄉村黨政文化管理人才隊伍,使他們成為把握農村文化發展規律,善于研究和解決農村文化問題的行家里手。要發現和培養成千上萬名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鄉土文化能人、以及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不斷壯大專業文化藝術院校師生、社會各界人士的農村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匯聚各種力量,帶領廣大農民參與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創造,推動城鄉公共文化事業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