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維曉
【摘 要】醫學兼具人文與科學雙重屬性。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對于醫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對于今后醫患關系的改善及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分析醫學生臨床實踐階段醫學人文精神缺失的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從改變思想認識、重視課程建設及豐富校園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培育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措施。
【關鍵詞】 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指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觀念,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 當前對人文精神的探討已經浩如煙海,筆者認為,醫學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醫學實踐領域中的體現,醫學人文精神對于醫學科學不可或缺,唐代名醫孫思邈在 《大醫精誠》 指出其核心價值在于“精”與“誠”,這表明醫學絕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性工作,更要體現對患者的關愛、對生命的敬重的人文精神。醫學教育不僅需要傳授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才是醫生的職業價值觀。
一、醫學人文精神對醫學生的價值
1.醫學作為生命科學,對從業者的要求很高,這種要求不僅僅體現在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更是包括其完整的知識結構和健全的人格。在醫學院校重視和加強對醫學生的專業知識積累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更應重視促進醫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的形成,培育關愛他人、敬畏生命、仁慈博愛和公平合理的醫學人文精神。
2.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應有之義。醫患關系惡化、醫患矛盾突出是當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在實踐中發生的醫患矛盾大多表現為患者抱怨醫生對自己冷漠、不負責任、開“大處方”掙錢,而醫生則抱怨患者不通情達理等,再加上不良媒體的不負責任的渲染,社會營出現了一邊倒的“共識”,即醫生如果能抱著“關愛病人、敬畏生命、仁慈博愛、公平合理”地對待病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就不是很困難的事。醫患關系,醫生處于主動、優勢和關鍵,處理好醫患關系主要在于醫生。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離不開醫生醫學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回歸,同時患者也需要為醫生踐行醫學人文精神報有足夠的空間,同時全社會更要形成醫學人文培育的良好氛圍,如此浩大系統的工程,非自上而下的合力不可為也。
二、 醫學人文教育融入臨床實踐的分析
在當前的形勢下,社會對于醫生的要求進一步凸顯了人文素質,醫生不僅要掌握精湛的專業知識,還要掌握包括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諸多方面的人文科學的知識。因此,作為臨床和教學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必須擴充相應的人文科學知識。
(一)人文關懷須從問診、查體入手
問診查體是醫療工作當中的基本環節,溝通能力是醫生基本人文素質的表現之一。患者不僅僅想緩解身體上的病痛,更希望在心理上能得到醫生的寬慰。如果醫生詢問病史簡單粗糙、只注重輔助檢查結果而不關心患者的陳述,查體簡單,或者不理會患者的疑惑,對患者解釋不耐煩等,都會使患者感到被怠慢、被輕視,得不到相應尊重的感覺。 如果因為不夠耐心而未能了解患病的重要細節,則有可能影響了疾病的診治。例如體檢前,先將雙手洗凈、搓暖,為患者拉好簾子以保護患者隱私,查體完畢親自為患者蓋好被子等。這些看起來很瑣碎的細節,恰恰是醫生對患者真誠體貼的表現,是醫患關系的潤滑劑。
(二) 換位思考,尊重和維護患者的隱私
要尊重和維護患者的隱私,這是每個醫生的共識。但在實際的診療工作中,“想維護”和“真維護”之間不一定劃等號,這需要醫生真正為患者著想,才能較好地應對各種情況,維護好患者的隱私。例如,醫生正和艾滋患者的家屬探討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方案時,可能會有其他人過來“湊熱鬧”,這時醫生應當果斷或巧妙地制止,以免隱私暴露,給患者造成思想的負擔,不利于治療的開展。
(三)從病例書寫入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目前,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中,存在“見病不見人,懂病不懂人,治病不治人”的現象。 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建議醫學生不僅需要撰寫臨床常規病歷,同時還要書寫人文病歷,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生活狀況、心理狀況,以達到了解患者的疾苦,走進患者心靈的目的。用心感受,感悟生命,感悟醫道、醫術,塑造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是必須貫穿臨床工作始終的。另外,在書寫醫學病歷中,培養學生尊重患者權利,增強法律意識。病歷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醫療文件,是涉及醫療糾紛和訴訟的重要依據。在書寫中,應幫助醫學生重視相關的法律問題,如反映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病歷書寫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落實書寫者的責任等等。如果面對病歷沒有責任心和認真的態度,要想在更為復雜的操作和診療上萬無一失是不可能的。讓醫務工作者對待病歷書寫樹立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也是醫學人文進臨床的體現。
三、制度的完善是醫學人文進臨床的有效支撐
(一)為醫學科學與人文結合提供平臺
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的結合,有賴于醫師對當代醫學人文缺失弊端的深刻了解,有賴于他們對人性化醫療實踐的探索, 有賴于他們對醫療技術及技術結構的不斷改造與革新,實現醫學人文與醫療實踐結合。特別是實現人性化的醫療,最為關鍵是臨床醫師的參與,因為所有人性化的醫療是要經他們的手才能實現的,人文教師無法代替。
因此建立二者合作平臺,主要目的是為臨床醫師提供探討和研究的場域,將他們的積極性和智慧發動起來。只有這樣,才有希望實現二者的結合。
(二)完善醫學人文教學制度
方案的執行需要在社會健全的制度體系下進行。醫學人文的教學,應該是貫穿醫學生學習階段及以后職業生涯始終的,融入臨床工作的點點滴滴。 從本科臨床教學,到臨床實習觀摩; 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到醫師晉升職稱; 從科室年度考核,到三甲醫院、優質醫院的復評,都需要制定完整的醫學人文指導大綱,將切實有效的醫學人文培訓列入上述考評中。這不僅是臨床工作的需要,也是醫學人文進臨床的有力支撐。作為臨床醫學重要載體和平臺的醫院,應切實把醫學人文繼續教育納入職工素質培訓計劃之中。應把醫務人員學習、掌握生命倫理學、醫學法學、衛生經濟學、醫學心理、醫學社會學方面的知識,作為技能訓練和考核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滲透在管理理念與方式中
管理的理念與方式直接影響臨床實踐的方式與方法。因此,將醫學人文理念或精神滲透到管理中,可對臨床實踐的形式、方法、手段乃至模式產生直接影響,也是人文與臨床實踐共融互助的良好途徑。 “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管理體制及措施辦法中,在服務全科室的工作中處處注意體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 例如各種治療重視機體原有功能的愛護; 對終末病人的寧養關懷; 重視心理干預與病人的心理關懷; 對病人尊嚴、隱私、知情權的有效關注等。
綜上所述,醫學人文關懷是醫務工作者必備的基本素養。它不僅要求醫務工作者運用知識、技能治療疾病,而且要求醫務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踐行關愛、博愛、至善、至美、慎行的人文關懷。將醫學人文關懷應用于臨床工作中的每一步驟、每一環節乃至每一細節,這不僅是對醫生的要求,也是對整個衛生保健服務的期望。醫學人文進臨床,不能僅靠專家的呼吁、學者的吶喊和普通百姓的呼喚,更不能依靠上級主管部門的強制行政命令,只有在制定完善指導大綱、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臨床醫師的人文素養,才是醫學人文走進臨床的有效保證。
參考文獻:
[1] 徐萍風. 醫科學生徳性與智性的倚聯[J]. 醫學與哲學: 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29( 5) : 67 - 68.
[2 劉邦武. 醫學倫理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10.
[3] 柯建華. 新世紀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J].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6( 2) :48 -50,86.
[4] 杜宏. 醫學人文教育醫學教育之根本[J]. 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 6) : 561 - 563.
[5] 王衛平. 醫學教育中的人文回歸[N]. 文匯報,2010 - 12 - 04.
[6] 張大慶. 中國醫學人文評論: 2 卷[M]. 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