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ques+Bughin+Susan+Lund+James+Manyika
全球化曾以跨境商品貿易和金融活動為主要衡量標準,而如今與數字化的融合日益緊密。電子郵件、社交媒體、電子商務、視頻等媒介每分每秒傳遞著海量的數據和信息。在數字化網絡遍布全球、連接你我、關系萬物的時代,何謂全球化企業?這個問題值得企業再思考。為此,我們衡量了數字全球化變革的影響,并指出了管理層和領導團隊應著手應對的五大關鍵區域。
數據流下的全球貿易
為了衡量數字全球化的經濟影響,我們利用全球97個國家的商品、服務、金融、人員和數據的流入和流出數據,構建了計量經濟模型。研究發現,十多年來上述流動共拉動了全球約10%的GDP增長,僅2014年總價值便高達7.8萬億美元。其中數據流直接創造的價值為2.2萬億美元(占總值的近1/3),高于外商直接投資;此外,數據流還通過間接促進其他類型的跨境交流,為全球經濟創造了2.8萬億美元。因此,綜合考慮其直接和間接作用,數據流對GDP的貢獻已超過全球商品貿易。在短短的15年間,跨境數據流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增長至此,實在令人驚嘆。這十年來,寬帶使用量暴增45倍,支撐起生機勃勃的商業活動,預計在未來五年還將增長9倍。
數據流不僅創造價值,還改變了傳統商業。全球一半的服務貿易已經數字化,該比重還在不斷增長。12%的全球商品貿易也是通過國際電子商務實現的。此外,Airbnb、TripAdvisor等網站還為人們提供便于出行的信息,說明數字化可促進人員流動。
另一方面,商品貿易的增長卻漸趨平緩。主要原因為需求疲軟和商品價格大幅下跌,此外金融危機也有影響,自危機后制成品和中間產品的貿易都陷入停滯。同時,眾多公司正在重新評估長供應鏈帶來的管理風險和復雜性,更加注重產品投入市場的速度和其他業務成本,對勞動力成本的關注相應減少,因此會在消費量大的國家增加生產。未來,3D打印技術將進一步顛覆國際貿易。
開放平臺、虛擬商品和“數字化包裝”
大企業紛紛搭建平臺管理供應商、聯系客戶、方便內部交流和信息共享。一些為內部專用,但規模最大、最出名的仍是開放平臺:電子商務、社交網絡和數字化媒體平臺不斷擴展,聯系著億萬名全球用戶。
這些開放平臺蘊含著可觀的客戶基礎,使企業直接與客戶互動,同時打造透明高效的全球市場:消費者只需輕點鼠標,便可獲取產品、服務、價格和全球各地供應商的詳細信息。減少了中間環節和中介,大幅提高了市場效率。
此外,得益于數字化平臺,主營數字化產品和服務的企業無需實體網點,也能進軍新的全球市場。數以百萬中小型企業得到新的出口渠道。例如,eBay調查了18個國家后發現,88%~100%不等的中小企業依靠 eBay平臺出口,而在傳統企業中該比例不足25%。
電子書、應用程序、網絡游戲及音樂下載等虛擬產品和流媒體、軟件及云計算等虛擬服務的貿易也逐年擴大。3D打印技術的成本降低將帶來貿易新領域——也許日后,企業只需發送電子文件,商品便可在當地打印生產。實際上,現在不少企業已經在邊遠地區3D打印零部件和替換件。
許多企業利用數字技術“包裝”產品和服務,從而提升價值。以物流公司為例,可以利用傳感器、數據和軟件追蹤運輸過程。某項研究發現,射頻識別技術(RFID)可節省高達七成的庫存成本,大幅改善效率。在德國的案例研究(樣本包括寶馬和惠普)顯示,該技術減少了11%~14%的運輸損失。
開啟數字化探討
20世紀全球化的商業模型在數字時代或已不再適用。企業領導者在權衡得失利弊時,可從以下五個問題入手,開啟數字化討論。
1.我們是否清楚競爭現狀?
數字化平臺打破了規模和地域的限制,讓更多企業可以迅速推出產品、擴展新市場,競爭因此日益激烈。亞馬遜現有200萬第三方商戶,而阿里巴巴平臺更是吸引了1000萬商家。美國大型跨國企業占總出口的比重已由1977年的84%降至2013年的50%,體現了該國最為明顯的趨勢——“微型跨國公司”蓬勃發展。全球各地的新興數字化公司參與到競爭中,帶來了價格壓力,使得產品周期縮短了。
2.我們是否有足夠的競爭資本和能力?
建立數字化平臺、線上客戶關系和數據中心不再是互聯網巨頭的專利。例如,通用汽車正在改革其核心制造能力,希望借此引領物聯網技術。各行業的企業都應當重新審視手中的資產(包括客戶關系和市場數據),探尋獲利新途徑。為此,企業需要先進的數字化能力,才能占據主要的競爭優勢。至于尖端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可以利用線上人才平臺,從更廣闊的全球化勞動力市場尋找千里之外的人才。
3.能否簡化產品戰略?
過去,企業針對不同地區市場提供定制產品、服務或區別定價時,常面臨種種困難,而數字化大大便捷了這一流程,另外也簡化了全球產品的種類。多家汽車制造商紛紛朝這個方向努力;蘋果iPhone和iPad系列不論在哪里買,設計和品牌全球統一;Airbnb、Facebook和Uber也是一樣,在開辟新市場時未做過多因地制宜的調整,而是復制原有的數字化平臺模式。媒體和消費者技術產業能夠全球同步發行產品,主要得益于社交平臺和其他數字化平臺讓人們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即刻了解其他國家的更新內容。因此,這種同步發行機制可能使產品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迅速流行。一言以蔽之,審慎權衡產品定制化愈發成為高層領導考慮的重中之重。
4.企業組織和供應鏈是否有待改善?
借助遠程協作和即時通信工具,企業可集中某些散布在全球的職能部門,跨越國界打造虛擬的全球團隊,甚至完全拋棄只有一個全球總部的傳統模式。例如,聯合利華通過技術解決方案,精簡了40條全球服務線,讓身處世界各地的團隊成員可以在視頻會議上討論交流。
同時,數字化技術正在重塑產業鏈。近期一份UPS調查顯示,約1/3的高科技公司將生產或組裝廠址遷至更靠近終端用戶市場的地區。隨著3D打印技術的普及,更多企業將重新考慮制造選址,最終或將重塑全球制造價值鏈。
5.有何新風險?
對各行各業而言,確保數據安全始終是當務之急。黑客技術日新月異,要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絕非易事。可考慮以下應對措施:優先保護信息資產;定期測試信息安全性;向一線員工強調基本的保護措施。此外,企業曾經對新產品、新服務的專屬權利已被全球競爭和網絡打破,如今可能在原創企業還未批量生產時,山寨版便已登陸新市場。
數字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日益深遠,數字化競爭也常常不分國界。如今數字化工具為成立、管理企業的全球業務帶來了新契機,企業領導者有必要重新審視長久以來對企業全球競爭力的既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