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嬋橋
中國有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節日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發展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原始社會時“山中無歷日,寒暑不知年”,人們眼中的世界復雜嚴峻,圖騰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節日風俗產生的土壤。“歲時節日的形成是各種復雜文化因素互動的結果,長期穩定的農耕經濟結構與家族組織積淀出歲時節日文化,使歲時節日得以發揮其功能。春節無疑是中國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古時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的開端: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此后人們將迎來又一輪回的春種秋收。
在春節的這段時間里,有著各種各樣的節日議程,其中就包括了豐富的祭祀和民俗活動。雖然南北各地的春節文化有所差異,但是總的幾樣都是不變的:團聚和爆竹。每一年的春運,各地火車站總是擠滿了來自各地的打工仔和農民工,他們神色匆匆、風塵仆仆,不辭辛苦地奔赴自己的家鄉;他們早早就開始搶購車票,準備禮物,求的便是能夠在零點的鐘聲、爆竹聲里與家人共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時刻。
這些年,出于消防安全與環境保護的考慮,北京、上海等城市和地區都出臺了煙花爆竹禁燃的相關規定,但除夕夜里響徹天際的鞭炮聲,初一朝陽里那股子揮之不去的煙火味,仍是不少人所留戀的年節味道。
在我的老家福建,依然保留著送灶的習俗。在除夕前的幾天,人們就開始打掃衛生,整理灶臺,在廚房里給灶公灶婆擦拭神龕,換上新的神像,并為他們上香、供上糖食。“送灶”在我國南北各地都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記錄了這一風俗: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此外,還他還寫有《送灶日漫筆》,文中提到:“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而在除夕夜的福建,火鍋、太平燕(一種福建傳統小吃,代表平安)和年糕是不滅的主題,吃完晚餐后換春聯,小朋友拿紅包放爆竹,而大人們則上了麻將桌,一邊打開電視,伴著春晚的歌聲和小品段子,徹夜不休。
鞭炮,煙火,大紅的春聯,這些用來驅趕怪獸的法術,流傳了千年。雖然怪獸不再出現了,但是,這些,難道不是我們驅逐自己內心怪獸的法術么?和家人在一起,伴著熱烈的花火和顏色,一年的辛苦和孤獨的掙扎,似乎都在那一夜,被奇異地治愈了。
如今的我們,生活因科技的快速發展有了太多太多的改變,比如我們不再只能在春節的時候聚在一起,比如我們不再只能在春節的時候才能享有大餐,過去彌足珍貴的東西,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唾手可得,毫不新奇。
在“不稀奇”的麻木中,年味似乎正變得越來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說,“過年沒意思。”然而,在我看來,這都是因為我們融入傳統習俗、了解傳統文化的意愿不足,甚至覺得有些民俗“很土”。參與年俗活動的人越少,舉辦這類活動的動力自然就沒有了,慢慢地,相關的文化也會消亡,這是我們都不愿意看到的。
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活動是具象的,如果沒有了年俗活動,缺了那些代代相承的祭祀儀式,那今后的人們又要到哪里去接觸這些文化?又談何領會文化內涵呢?
當然,對于傳統,我們要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就我所知,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漢服愛好者都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比如剪窗花、寫春聯、制作屠蘇酒和驅除毒蟲的香囊等等。這些活動不僅緊扣“春節”的文化主題,還都輕松活潑,老少咸宜,無疑會是新春假期中絕妙的年俗體驗。
不過,在節日氣息的背后,請千萬別忘了,家人團聚的和樂溫情才是最值得我們回味和珍藏的“年味”,而它,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用心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