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瑩
拙作《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學展演研究》已于2015年1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回想付梓前的一千八百多個日日夜夜,從選題、撰寫到研討、修改,有快樂亦有困擾,時喜時憂。著作面世后得到了一些肯定,算是對我這么多年來辛苦付出的些許安慰吧。
這部著作是在我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成的。“女性民俗”是這些年陪伴我最多的一個詞語。“女性民俗”是女性在自己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反復出現、代代相習的生活文化事象。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民俗”對表現女性生命內核、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題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代文學江南作家敏銳地攫取獨具江南地域特色的“女性民俗”,并以此為突破口塑造了許多經典的江南女性文學形象,從文藝民俗批評的視角去剖析闡釋這一文學現象,可以另辟蹊徑,找到文藝與民俗的契合點。
本書得益于文藝民俗學學科的熏陶,亦可說是文學人類學觀照下的寧馨兒。 民俗是人俗,它是構成不同文化的底色,女性內在的、獨特的個體生命正是通過其身上的民俗文化的差異來體現的。本書試圖從融會于文學作品女性人物身上的“女性民俗”入手,去觸摸女性民俗浸潤下那些鮮活生動、富有個性、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女性文學形象,去體會和把握這一血脈相通的女性文化生命。
這是一次文學與文化的融合,也是一次文學與生活的對話。經過六章“剝筍式”的層層論述,拙作力圖把“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學展演”過程、特質及內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給讀者。從本書緒論部分問題的提出到結尾之處問題的基本解決,其間有著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在這個“文學展演”的舞臺上,筆者似經歷了一次“時空隧道”的穿越,從當代女性文學的現狀進入到現代文學江南作家筆下的女性書寫,經過多維論證最后又回歸到當代女性文學批評上來。這樣的“穿越”意圖也就十分明顯了,即以“女性民俗”為切入口對現代文學江南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進行一次文學民俗學的全面觀照,并希冀從現代文學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及文學的經典流傳中吸取經驗,給一脈相承的當代女性文學創作以借鑒與啟示。在此基礎上所提出的“女性民俗文學批評”更是對當代女性文學批評理論的一次本土化、人學化的補充與完善。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也時常會有一種意想不到的“進入狀態”后的興奮與新奇感。這種感覺既來源于前期的積累與研究,又來源于對選題的不斷解讀與創新。在一次次的“瓶頸”與“突圍”中,我對“女性民俗”的文學展演有了一些獨到的認識,那一個個蘊含民俗特色的女性人物陸續“登臺”,拉開了別具一格的“文學展演”序幕。此外,文藝民俗學學科的有力支撐也使我獲得了一種別樣的靈感,由于本書涉及了文學、文藝學、民俗學、人類學、女性學、心理學、文化學、生態學等廣泛的學科領域,因此我在思考文學、文藝問題時總會不自覺地借助于這些學科知識,以發散性的思維去提綱挈領。當然,本書如果說有一些獨到見解的話,那么民俗學的田野調查方法應該在其中起了較大的作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先后赴浙江省的紹興、溫州、嘉興、杭州、湖州、衢州以及寧波下屬的寧海、象山、鄞州、北侖、慈城等縣市區進行田野調查,也去了上海、南京、蘇州等城市去尋找具有江南特色的女性民俗事象,考察江南作家創作的文化背景。此外,筆者還對上海、寧波兩地近90位江南女性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選擇部分女性做口頭訪談,了解當代江南女性對女性民俗的認知程度。這些都作為鮮活的資料有益地補充了本書,為本書做到點面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基礎。
重讀著作,心中涌起的更多是感恩與感激之情。母校華東師范大學寧靜的麗娃河、茵茵的綠草坪賦予了我創作的靈感,母校濃厚的人文學術氛圍以及由博導陳勤建教授創立的全國獨一無二的“文藝民俗學”博士點給了我提升學術視野和理論涵養的廣闊平臺。還有眾多師長同仁的指點,同門師兄弟師姐妹們的相助,家人朋友的默默支持,所有的一切使得寫作中的挫折、倦怠化為鞭策的力量,使得寫作中困頓之極的我猶沐一縷春風。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著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著作雖然暫時解決了當下文學中一些理論和實踐的問題,但倘若將其置于人類生活的歷史長河中,它只不過是我們生活世界的很小一部分。新的問題總會伴隨著思考的深入而產生,這也將促使我們用更加辯證、發展、變化的眼光去看待一個民俗或文學問題。民俗是生活世界的基本構成,民俗生活是生活文化的基本表現。“民俗就好像是戲劇的文本,只有加入了人的因素,才成其為表演,才成其為生活。”高丙中教授的見解給了我莫大的啟迪。因此,跳出本書所關注的對象去看,我們不僅要研究文學和文化中的女性民俗,而且還要研究由女性民俗所構成的生活過程,也就是女性的民俗生活。這是一種“民俗整體研究方法”,它十分關注作為生活事實的民俗、民俗主體的作用以及民俗的當代性等問題,這種方法將十分有利于本著作的延伸與拓展。
生活中的女性民俗抑或女性的民俗生活,就像一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深井”,它以源源不斷的活水滋養著研究者的深入挖掘。女性的民俗生活涵蓋了女性人生的基本內容,包括婚喪、生育、起居、休養、生產、信仰等這些女性個體生命民俗、生產生活民俗、信仰禁忌民俗,作為民俗主體的女性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特定的民俗模式之中,從而構成了具有女性特色的活動過程。對當代女性民俗生活的研究也是當代女性返璞歸真、心靈凈化的過程。處于現代與后現代語境中的當代女性,身心不可避免地會遭到物質與技術層面的“侵襲”,無論是商業社會消費主義的誘惑還是網絡世界自由主義的召喚,都使女性群體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尷尬的境地。女性民俗若能從文化上參與當代女性個體成長乃至群體建設的過程,則會進一步引領女性摒棄虛偽、不健康的后現代生活方式,從本能和欲望的旋渦中走出來,擺脫被工具化和客體化的怪圈,從而去追求健康質樸、自然本真的女性民俗生活。總之,女性民俗回歸本真、回歸女性的道路還很長,希望本著作能給相關研究者提供借鑒與啟發。文學批評源于生活,女性民俗與女性生活息息相關,從這種意義上說女性民俗與文學批評的結緣也絕非偶然。唯愿讀者能對女性民俗文學批評產生共鳴,讓我們期待“女性民俗文學批評”之路能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本書有幸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寧波市文化精品工程,但我深知著作仍有不少缺憾,這將促使我進一步去探索、去挖掘,并拓寬和加固自己的學術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由“女性、民俗、文學”構建的三維立體空間里,我愿與同仁繼續在文藝民俗批評之路上共同探討、不懈追求。
(作者系寧波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文藝民俗學博士,已出版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