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艷+張群
“學本式”卓越課堂是一種課堂模式,它是以學生為本、學生的學習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課堂教學模式。有別于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課堂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和同伴助學團隊協作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教師走下神壇,成為導游和學習助手,為學生學習服務,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一個模式:先學后導、互助展評。兩個轉型:傳統型課堂→學習型課堂。知識型課堂→發展型課堂。三大特點:先學、互助、展評。四條原則:以學論教、先學后教、多學少教、因學活教。五學課堂:當堂自學、同伴助學、活動展學、互動評學、教師導學。六大環節:情境導入、自主學習、同伴助學、展評導學、小結拓展、達標測評。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為了切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加強課堂教學行為改進 ,研究者設計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現狀調查表》對學校51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現狀情況進行了調查,旨在全面、科學、客觀地了解課堂中教學行為現狀。
一、調查結果
1、多數老師因課堂耗時太多、學生兩極分化嚴重而擔憂。學本式卓越課堂下的“自學、互學、展學”環節中,老師們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主要體現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上,體現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間的分配上。68.63%的老師認為最大困擾是耗時太多和兩極分化嚴重,56.86%是完不成教學任務,54.9%是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不強,47.06%擔心課堂紀律不好調節。
2、教師們切實貫徹學本式卓越課堂,但多數沒有實施分層作業。對于課堂教學方式,43.7%的教師能經常開展自主合作學習。教學中,48.58%偶爾會以學生回答為出發點開展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時,66.46%的教師重視對小組的指導,能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及時指導。在遇到共同難題時,61.59%的教師會讓學生討論。對于老師能否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分不同層次安排作業,從來沒有的占52.64%。
3、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易生氣,情緒有待調整。教師在課堂中發現學生總是跟不上教學節奏時,47.06%會著急生氣,充分表明教師的教學行為受情緒影響很大。
4、教學評價側重于知識掌握和紀律遵守。教師在課堂評價上都對知識掌握情況和紀律情況評價較多,占47.06%,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努力程度關注較少。
二、結語
1、知行不一,“學本思想”未落地生根。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以及沙坪壩區三年的“學本”式卓越課堂建設,學校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發生了巨變。從調查數據來看,在學本思想意識層面,96.08%的教師已經從傳統“教”的課堂走向現代“學”的課堂,知道在課堂中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高。然而,通過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以及學生問卷的調查,我們發現,60.16%的教師會在課堂提問中關注大部分學生,43.7% 的教師經常開展自主合作學習, 27.64%教師偶爾開展自主合作學習,23.98%卻仍以長時間講解為主,4.67%老師甚至讓學生自由安排,放任自流;課堂上只有40.65%的教師能以學生回答為出發點開展教學;評價中,僅有24.39%的教師能從學習過程中的努力程度進行評價。在數據對比中,不難發現,一部分教師的學本“思想意識”和“教學行為”是偏離的,以“學”為本的“學本”思想沒有落地生根,教師教學行為存在諸多問題,尚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變。
2、診斷方法單一,診斷的主體不明確,缺實效。大部分教師忽視了課堂生態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機聯系,沒有認識到,課堂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只有從一個完整的課堂生態系統的角度研究改進教學行為,才能夠推進課堂教學行為的系統改變和課堂的深度轉型。其中帶有關鍵性的問題是:
第一,教學問題診斷與改進主體模糊,尤其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存在較為嚴重的虛無化、邊緣化現象,教學民主遠沒有實現。
第二,教學問題診斷不精準,沒有兼顧教與學雙邊的發展水平來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并進行歸因分析,形成基于“以學習者為本”的課堂教學問題清單。改進教學行為成果少、效果差。
第三,缺乏以問題為導向,針對問題清單,從課堂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的角度,進行系統的校本規劃設計,探索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和方法的實踐研究。
第四,沒有著力于優化課堂生態結構,形成具有實踐操作意義的系統改進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的有效策略。
三、反思與建議
1、加強統整,突出重點。教學的成敗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成敗,在工作中,我們應將教學、科研、學校特色建設、課程建設等各項工作進行有機統整,學習、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應抓住課堂教學行為改進這一教學重點工作,突破難點,形成工作主線,彰顯特色。
2、搭建平臺,提高素質。師資不足,工作有惰性,師生整體素質不高,能力不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具體問題。在工作中,我們應抓住薄弱環節,采取逐一擊破的方式,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加強校本研修,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師生創設各種有利條件,搭建平臺,提高整體素質。
3、科學診斷,改進行為。課堂診斷與教學行為改進大致研究路徑圖:系統學習理論,深入把握標準。養成反思習慣,提升診斷能力。編制課堂標準,明確教學要求。研發診斷量表,開展科學觀察。尋求突出問題,做好歸因分析。探究解決策略,改進教學行為。跟進改進行動,注重行為效度。驗證改進策略,總結研究成果。
4、突出主體,務實行動。“以學習者學習為本,以學習者發展為本”,實現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與發展,是學校教育的真諦,只有師生的成長才能推動學校的發展。在學校工作中,學校唯有從各個層面統一思想,統一認識,落實行動,腳踏實地發揚求真務本的精神,創新性地開展工作,才會贏得長足的發展,成就師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