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至17日,政協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舉行。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監事會主席武力已經連續擔任北京市政協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政協委員,多次在北京“兩會”上圍繞食品行業的發展、食品安全及對餐飲業提升等問題提交提案建議。本次會議上,武力提交了《關于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制定應該照顧到食品產業的實際情況》、《北京應率先將海外中餐發展作為講好中國故事、宣傳新北京的重要平臺》、《關于盡快加強對北京市貨運、物流、餐飲快遞三輪車輛的立法管理》三個提案。
武力主席也分別接受了千龍網“委員聽民意,2017年北京兩會千龍訪談”及《中國食品報》的采訪,就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北京市在海外中餐發展的作用及北京市應加快對本市快遞三輪的立法工作等問題進行闡述。
武力主席呼吁,中餐在海外發展200多年,具有廣泛的文化傳播底蘊。北京作為傳承任務的重要承擔者,應率先啟動政府大力支持海外中餐繁榮發展機制,把海外中餐發展打造為“講好中國故事、宣傳新北京”的重要平臺。
近年來,中餐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它早已不再是行業自己的事情,它承載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對外宣傳的重大職責。推動海外中餐業繁榮,讓中國飲食文化成為西方了解東方的名片,對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形成文化的對話與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美食是中國文化、藝術、科學、生活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餐飲業作為美食文化的重要傳播平臺,其自身在世界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是中國飲食文化不斷走向世界的體現。
“在海外市場,目前一共擁有約55萬家中餐廳正在營業,每年產值接近2500億美元,相當于國內餐飲業總產值的一半。在國內市場,2016年已經有602萬家上規模的餐飲企業,產值達到3.3萬億人民幣。從工業產值來講,餐飲業有巨大的剛性需求。”武力說,“近一兩個世紀以來,海外中餐從業者通過孜孜不倦地努力正在讓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了解中餐的魅力。在許多海外市場,中餐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武力看來,海外中餐業作為傳遞中華文明的重要平臺,經過200多年發展儼然如一位耄耋老人,到了亟待轉型時刻。他說:“近年,許多海外中餐企業出現了店鋪老、廚師老、老板老‘三老現象,并且其中很多企業缺少年輕廚師作為人才儲備,發展面臨嚴重挑戰。如此尷尬境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其一,相關移民政策限制,導致國內優秀廚師走出國門難;其二,海外從業待遇不高,進一步限制了相關從業者的積極性;其三,國內缺少相應的鼓勵政策和組織機構,促進相關從業者走出國門。”
中餐文化如何“走出去”?北京作為中華文明傳播的重要承擔者該如何做好表率?武力建議,北京作為傳承任務的重要承擔者,應提升對中餐“走出去”的重視程度,率先建立重視發展餐飲業的協調機構,統籌中餐在北京和海外的行業發展以及對外宣傳中華文明的功能,對餐飲業進行規范引導、資金支持,促進更多新鮮血液“走出去”,使其積極參與到當前海外中餐業轉型浪潮當中,這對宣傳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