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張靖萱+張思瑤
摘 要 現有的防雷科普宣傳內容要么晦澀難懂,要么內容過于粗淺,不能從生活實際出發系統化地講述為什么要進行雷電防護、怎樣構建完整的防雷系統,本文闡述了氣象防雷科普宣傳的意義、氣象防雷宣傳的現狀、更具體提供了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深化細化進行科普宣傳的思路。
關鍵詞 多媒體;防雷;科普;深化細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3-0102-02
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公布的極嚴重的十大自然災害之一。雷電的危害巨大,它可直接引起火災、爆炸和建筑物損毀、電氣設施損壞、通訊網絡癱瘓等事故,甚至還會造成人員傷亡,對國家財產、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威脅很大。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雷災出現的頻率和可能造成的損
失也不斷加大[ 1 ]。
近年來,各省市氣象部門一直以服務社會公眾為工作重心,利用每年“3·23”世界氣象日開放氣象科普館、氣象會商室等場所進行氣象知識方面的普及宣傳,使氣象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公眾的廣泛認知,尤其是對青少年從小培養科學意識起到了重要啟蒙作用。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認知科學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全民科學素養整體提高,自然地對于氣象部門科普工作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氣象防雷科普宣傳方面,可以深化挖掘的宣傳要素和宣傳手段還有很多。
在這個高科技的網絡電子時代,我們可以充分借助網絡媒體的力量,與時俱進地利用各種新興媒體、新技術和新科技,實施多層次,多渠道等立體化的傳播方式,由傳統的“推送”模式轉而成為個性化的“各取所需”模式,如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公眾時時關注的平臺傳播信息,讓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獲取他們所需的任何防雷科普信息[2]。
1 氣象防雷科普宣傳的意義
1.1 提高對防雷的認知
人類某些以破壞自然為代價的生產活動帶來的是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現象,隨之而來的是愈演愈烈的自然災害,雷電災害是十大自然災害之一。除了我們熟知的直擊雷可以造成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雷擊電磁脈沖對于電氣和電子設備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尤其是隨著微電子工業的發展,集成電路的元件間距離已經達到納米級別,在電磁脈沖面前集成電路抵御過電壓能力與傳統工業元件相比更加脆弱,銀行、電信等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對于網絡及電子設備的依賴程度越高,由雷擊造成的過電壓和電磁脈沖造成的損失也越大。了解雷電災害,才會知己知彼,采取對應的防護措施才會百戰不殆。
1.2 提高對防雷的重視程度
更多的人了解雷電的危害,知道現階段防范雷電技術發展以及各類建筑物應該采取哪些防雷措施,有利于提高全社會對防范雷電災害工作的重視程度。
1.3 有利于工作的開展
防雷知識的宣傳有利于提高防雷工作的社會認知度,涉及防雷設施安裝、竣工驗收、常規檢測工作的開展也會更加順利,從而減少雷電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
2 氣象防雷宣傳的現狀
1)防雷工作受社會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很多人認為雷電防護可有可無,也有不少人認為防雷設施就是擺設,有些危化場所的常規檢測工作往往需要執法部門介入才能得到開展,就是因為防雷工作的普及還沒有達到深入人心的程度。歸根結底還是對于防雷認知程度不高,缺乏主觀防范意識。
2)防雷宣傳的內容幾十年不變。氣象部門對于防雷的宣傳往往還是局限于雷電是怎么形成的、雷雨天不要在大樹下避雨、空曠地帶出現雷電采用什么姿態避雷、雷雨天氣關閉電視、不在野外撥打接聽手機等等表面化的知識,沒有系統地闡述防雷工作的原理,也沒有表達清楚為什么要建立防雷系統,更不能解答如何建立防雷系統的疑問。
3)宣傳形式落后。防雷宣傳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一小塊展板,或者關于雷電的電視小短片。現有的防雷知識電視專題片大多采用簡單動畫加主持人講解,講解的內容雖然也包括很多理論,但是往往不能把理論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受眾往往一頭霧水,找不到切入點。
4)宣傳制作隊伍力量薄弱。由于進行防雷宣傳的人員往往不從事具體的防雷工作,從事防雷工作的人員又往往缺乏多媒體制作的知識和經驗,造成宣傳與防雷工作實際需求嚴重脫節,宣傳的內容兩級分化,要么過于抽象難懂,要么過于粗淺,難以達到普及防雷知識的最佳效果。
5)由一些防雷產品制造公司制作的防雷科普片形式上要比官方發布的更靈活,但內容往往側重于其產品的宣傳,甚至可能有出于自身利益刻意進行消費引導,不能系統客觀講解防雷知識。
3 防雷科普宣傳的幾點思路
3.1 深化細化雷電防護宣傳內容
內容需要更豐富深入,詳細講解對地閃擊、雷擊、防雷裝置(內部防雷裝置、外部防雷裝置)、接閃器的分類、接閃器保護范圍的計算、引下線、接地裝置、接地體、接地線、直擊雷、閃電靜電感應、閃電電磁感應、閃電電涌及電涌侵入、防雷等電位連接、防雷區、電涌保護器(開關型電涌保護器、限壓型電涌保護器、混合型電涌保護器)等知識點。
3.2 精心設計宣傳的切入點
1)講解建筑物的防雷等級的劃分,由熟悉到陌生,由淺入深,從受眾熟悉的生活環境入手,理解建筑物防雷等級劃分的原則,雷電對這些建筑物可能造成哪些危害和采取哪些措施進行防護。
2)講解機房如何防雷,可以用三維動畫演示機房建筑物分解為幾個屏蔽區域、再進一步講解每部分如何進行屏蔽防護,不同機房的設備如何和共用接地點相連,通過具體實例講述原理,使受眾更直觀認識雷電電磁脈沖可能造成什么危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這些危害。
3)結合動畫和實物,對建筑物的防雷系統進行講解,例如,我們的住宅樓樓頂安裝的是避雷針還是避雷帶、衛生間的接地端子盒有什么用、三個頭的電源插頭是如何進行線路連接的、不僅講解了雷電知識,也可以進行用電知識的宣傳。
4)通過已經發生的重大事件講解雷電災害成因,可以更多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受眾的記憶也更深刻。比如:1989.8.12黃島油庫5號罐雷擊起火,大火燃燒了104小時,事故中19人死亡,78人受傷。可以講一講這個事件為什么會發生,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來避免類似災難的發生。
3.3 豐富防雷宣傳的具體表現手段
1)采用實地拍攝的手法具體說明各種避雷器的設置地點和設置方式,再配合動畫講解避雷器的分類,講解避雷器在不同防護等級建筑物中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
2)拍攝防雷檢測工作中接地電阻阻值、過渡電阻阻值、浪涌保護器壓敏電壓和泄漏電流等測試工作的流程。
3)拍攝幾種類型的浪涌保護器,用動畫演示幾類浪涌保護器的工作原理,說明幾種浪涌保護器的安裝位置、安裝方式、注意事項。
4)在防雷設施安裝現場,主持人以普通觀眾的角度來聽專家講解防雷知識,提出大多數觀眾會提出的問題,在現場得到權威解答。
5)組織幾位防雷專家針對與防雷有關的事件共同討論,在討論中解答觀眾的問題。
6)采用投票、答題等互動模式潛移默化地灌輸防雷知識。
3.4 利用多種媒體進行防雷宣傳
可以利用電視、廣播、網頁、樓體大屏幕、社區LED、微博、微信等多種媒體手段擴大宣傳范圍,尤其是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的互動性可以提升宣傳的效能。
3.5 加強科普宣傳隊伍建設
各級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應加大人員和資金的投入,培養高素質的防雷工作宣傳人員,體現服務社會的職能。
4 結論
隨著防雷檢測市場對社會開放,氣象部門防雷工作的重心轉移到防雷工作事中事后監管以及防雷的宣傳工作,如何利用防雷宣傳來提高社會整體對于防雷工作重要性的認知,提高全社會雷電防護意識是氣象防雷宣傳工作的重要任務,只有積極探索,采取開放進步的思維方式,才能保證進一步提高防雷工作對人民生產生活的服務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曉東,孟祥飛,孫金華.淺談氣象防雷科普的理論探索和建議[C]//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6第四屆氣象科普論壇,2010.
[2]李忠明,施威,查慶玲.氣象科普文化傳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語文學刊,2013(2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