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德+黃昌俊
侗歌飛揚,土酒飄香。2016年初秋時節,貴州省江口縣第二個以土家族文化為主題的大健康山地產業園旅游景區在梵凈山下盛大開園。大健康山地產業園森林植被良好,空氣、水質均為上乘,是宜居宜游的好地方。而在過去這里基礎條件差、經濟落后,致使這處“人間仙境”一直被困在深山中。沐浴國家精準脫貧的春風,搭乘旅游扶貧的快車,梵凈山村迎來華麗“變身”,成為侗族、土家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國家生態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梵凈山村的成功是江口縣積極開展旅游扶貧的樣本之一。近年來,江口縣通過規劃引領、突出重點、模式創新,走出了一條旅游扶貧的新路。
嚴格規劃:梵山錦水一盤棋
在旅游扶貧中,江口縣注重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嚴格按照規劃組織實施,并把此項工作列入城鎮建設考核目標。太平鎮堅持把城鎮當景區、把新村當景點、把道路當精品旅游走廊,充分帶入文化元素,依托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走出了一條山區農業大鎮、旅游經濟新鎮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過去,雙江街道辦事處是一個工業高污染集鎮,通過旅游扶貧在舊城改造、新城建設中變成了旅游名鎮。該辦事處負責人告訴筆者,“2016年10月份舉辦的山地自行車越野大賽、全縣廣場舞大賽和土家荷花節,共計接待游客43.0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近1.89億元。”
如今,江口形成了月上寨沙侗寨、云舍土家風情、民和黃牯山奇景、地落湖新貌、太平古村古鎮和德旺陽光生態等鄉村旅游發展五大板塊。鄉村旅游已成為江口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助推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
2015年,江口從事鄉村旅游業農戶人均純收入1360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35元。江口108個行政村中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民致富的超過112個,鄉村旅游經營戶580余家,帶動18余萬農民受益。
重點突出:特困地區走新路
“沒有政府的幫助,我們不可能過上現在的生活,也不可能走出大山發展旅游。”太平鎮梵凈山村點醉閣客棧老板娘羅黎明感激地說。
在江口縣民族地區,像羅黎明一樣通過旅游扶貧走上富裕的農民不在少數。2016年上半年,江口縣接待旅游總人數200多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2.7億元,特別是近年發展起來的農家樂已達124家,鄉村旅游收入1.8億元。
豐碩的成果得益于江口縣委縣政府的工作思路:集中資源,重點突破。江口縣把自然資源優厚、經濟條件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列為重點扶貧對象,集中精力打造旅游品牌。
江口縣旅游局有關負責人告訴筆者,江口縣每年都會安排省級旅游扶貧發展資金的70%用于梵凈山片區、黃牯山片區、苗王坡、黃巖土家、苗集聚區和漆樹坪羌區的旅游項目。“2015年,江口縣在四大片區完成重大旅游項目投資3.3億元,引進社會投資1.2億元,集中力量打造出一批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旅游度假區和國家A級旅游景區。”
近年來,江口通過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引入旅游項目等多種形式帶動群眾脫貧增收。通過“一百示范工程”和“一個旅游點致富一個村”“一個旅游區帶富一個鄉”模式,建成了一批配套完善、環境優美、風格獨特的精品旅游村寨。德旺鄉2016年全面啟動旅游扶貧示范區、旅游扶貧示范村和民宿旅游達標戶建設等工作,力爭帶動全鄉8個貧困村 1千人脫貧;凱德辦事處將通過百名“創客”引領6村百戶旅游富民,引導支持百名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通過開展鄉村旅游實現自主創業。
模式創新:鄉村旅游添活力
旅游扶貧不能政府唱“獨角戲”,發動群眾參與尤為關鍵。江口縣委縣政府通過各種激勵手段,不斷提高當地百姓的市場意識,鼓勵他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從事鄉村旅游,涌現出多種新型模式。
近年來,怒溪鎮駱象村由貧窮的“旱地村”變為富裕的“綠茶村”,農民人均收入每年遞增23%,正是得益于“綠茶基地+公司+農戶”的扶貧模式。村支書吳蘭鋒說:“村里改造了農業基礎設施,打造出萬畝綠茶基地,農業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綠茶遠銷福建、浙江。”
在工作中,江口縣委縣政府注重引導公司和農戶形成利益綁定,互惠互利。隨著游客激增,負責亞木溝景區開發的貴州山地生態示范園將寨抱村里49套農民定居房以民族生態特色建筑方式進行打造,百姓的居住條件得以改善;凱馬山地大健康產業園每年出資40余萬元為該村60歲以上的148名農民全部購買醫療保險和適齡人員農村養老保險,重陽節和春節還對老人及貧困戶進行慰問。
除了“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經營模式之外,江口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經營模式——“支部+合作社”。閔孝鎮魚良溪村依托魚良溪景區優勢資源,由黨支部聯合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戶,成立了“魚良溪生態農業旅游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打造特色農業旅游產品。2016年,魚良溪村實現經濟總收入近4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過8000元。
如今,江口縣的“美景”讓貧困群眾的生活更“美”了。據統計,2015年江口縣鄉村旅游實現總收入3.7億元,同比增長27.1%,全縣農民從旅游發展中得到人均純收入884.5元,比上年增加108.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