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路
云南瑞麗,自古便是西南邊陲重鎮,也是遠近馳名的孔雀之鄉,這兩張城市名片足以彰顯瑞麗的獨特,令人向往。與美麗齊名的,還有當地山村的貧窮落后,勐秀鄉戶瓦村便是其中的代表。2009年,80后大學生段必清來到戶瓦村,山鄉巨變由此開始。
另類選擇
2009年,段必清從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畢業,身邊的同學紛紛選擇留在昆明,或是前往北上廣打拼。經過頑劣不堪的童年,以及叛逆不羈的少年,此時的段必清已經出落成有責任感、重視孝行的青年。對于就業,他有自己的想法,跟家人商量后,選擇報考大學生村官,他理想的駐點最好要離家近,方便照顧父母。
盡管之前做過太多心里預設,等來的分配結果還是讓他父母始料不及:寶貝兒子竟然要去瑞麗市勐秀鄉戶瓦村。且不說那里窮山惡水,落后閉塞,光是離家遠已經讓段必清媽媽難以接受。雖不敢說富里生,富里長,但作為家中的獨子,從小生活在城市,父母何曾讓他吃過一點苦,遭過一點罪?年輕氣盛,對未來躊躇滿志的段必清安慰母親:“沒事,在哪兒不是干?相信我,兒子不會給你丟臉!”帶著這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兒,段必清走上了工作崗位。
眼前各種現實的艱難遠遠超出了段必清的想象,首先,語言不通就成為他工作的第一只“攔路虎”。段必清成長在漢族聚居的城市,從來沒接觸過戶瓦村當地的少數民族語言,連基本會話都難以開口,“我那會兒就是一個會說話的‘啞巴”,談及最初的艱難,段必清仍心有余悸。
語言障礙,以及段必清稚嫩青澀的外表直接導致村民對他的不信任。“我們那時都不找他辦事的,就是一個城里來的小娃娃嘛。”這是村民唐木魯以及絕大部分村民對段必清的第一印象,那時,他這個村官形同虛設。
基層村落生活的艱苦讓分配來的大學生村官們開始猶豫當初的選擇是否明智,不到一年,同批來的23個大學生村官只剩12個,其中包括也在為前途擔心的段必清。躺在自己搭建的簡易竹屋里,頭枕著雙手,多少次輾轉難眠,多少次反復自問,段必清不是沒有過動搖:工作上,無從下手,難以開展;生活上,沒有網絡,連網購和網游游戲都沒法接觸。
骨子里不服輸的闖勁此時占了上風,“不能放棄,既然來了,就得有點成績。”段必清暗暗下了決心,做出了堅守的選擇。
萬事開頭難
自從決定留下來,段必清的心境較之前平和了許多。他開始嘗試最基本的情況摸底:操著蹩腳的當地語言,挨家挨戶上門查訪,將全村300多戶的情況細細記錄下來。夜晚回到簡易竹屋里,他再把所有信息進行整理和歸檔。該怎么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呢?段必清的腦海時刻縈繞這個問題。
工作后第一次過年回家,不少親屬托他捎帶戶瓦村當地的土雞回去,這個事提醒了段必清,但具體的想法仍未成形。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央視7套看到一個介紹農民養雞的節目,頓時靈光一閃:戶瓦村地形復雜,多山地林地,不正適合飼養土雞嗎?再說養雞不需要多大成本,村民們對此也不陌生。土雞可以吃竹林和園地的蟲子,提升肉質口感的同時還節省了飼料。對,就養雞!
段必清為這個想法激動不已,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他便向村民們提出養土雞脫貧的想法。沒想到,迎來的卻是村民一致的嗤之以鼻:“雞我們都養了多少年了,誰看到過靠養雞發財?”“就是,養雞還需要專門養嗎?把它們趕到外面吃蟲吃沙,晚上再趕回窩就行了。”“我們村就這么多雞,賣給誰?還不夠貼路費呢!”
段必清知道,村民們的意見都有一定道理,看來目前要想說服村民是不可能了。“干脆我先養,用眼見的事實告訴村民養雞大有可為。”段必清暗下決定。
他從媽媽那借錢買了1000只雞苗,自己動手修建了雞舍,雖然簡陋,但畢竟也像那么回事了。在小雞的嘰嘰喳喳叫聲里,段必清仿佛看到了充滿希望的明天。
現實對他的考驗又不期而至。1000只雞苗因生病等原因,銳減到500多只。段必清仍然不氣餒,他深信只要這500多只雞出欄,就有錢進賬了。等到最后扣除各項開支,段必清發現自己還虧了一萬多。“沒事,這次就當練手了。”段必清安慰自己。
經過上一次的實操,段必清積累了不少經驗,陸續購進了幾批雞苗。為了提高雞苗的存活率,他想到了國家對大學生村官創業的政策支持,借助畜牧部門和鄉獸醫站專業人員的技術支持,科學飼養,將雞苗的疫苗注射情況登記在案,保證出售成品的健康。
成功終于向段必清拋出了橄欖枝。結算賬務時,他發現賬目上竟有近15萬元的進項。初嘗甜頭的段必清萌發了更大的興趣和斗志,也給其他村民吃了一劑定心丸:“要不跟著小段試試?”不少村民內心開始活動了。
集體脫貧
段必清沒有忘記身為村官的責任——帶領村民摘掉窮帽子,走上富路子。他靜心研究如何擴大土雞養殖規模,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連綿成片的林地,溫暖適宜的氣候,對于戶瓦村優越的養殖條件,段必清深信不疑,鼓勵村民加入合作社,帶動全村的干勁便成為他下一步要走的棋。
自己單干的成功與帶領村民集體脫貧是兩回事。由于缺乏科學的養殖經驗技術和及時的應對措施,加上基礎配套設施難以適應合作社發展速度的要求,導致雞苗大批死亡。不少村民剛剛樹立起來的信心又開始動搖,萌生退意。段必清更是焦急萬分,他深知損失雞苗事小,村民喪失信心事大。
段必清當機立斷,決定免費為合作社的村民提供雞苗,并保證雞苗的存活率不低于95%。同時,為節省開支,段必清費盡周折從廠家直接購進禽類藥物,并將自己掌握的養殖技術傾囊相授。2014年至今,他組織開辦了培訓班200多場,參與培訓人員將近8000人。段必清還經常送技術上門,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對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進行養殖技術指導,優化養殖流程,降低了養殖門檻。另一方面,他動用一切渠道,湊齊啟動資金40余萬元,租賃本村荒山15畝用于建造養殖場,并于2011年6月正式投入運營。基礎設施與雞苗輸送雙管齊下,戶瓦村上上下下熱火朝天,充滿干勁。
為了進一步增強村民養殖土雞的信心,段必清向村民保證:村民養滿100天的土雞,合作社以每斤12元的保底價格向村民收購;滿180天的土雞,保底價則為16元。如果市面上的價格低于保底價,差價由段必清承擔,這是他對村民許下的承諾,踐行諾言的代價就是他每月得倒貼數萬余元。
這一切村民都看在眼里,除了有不斷增加的土雞出欄數、分到手的鈔票、一棟棟新建的樓房,還有段必清積極奔走,不厭其煩的誠意與責任感。曾經閉塞的少數民族村落,現在經常能聽到村民用蹩腳的漢語表揚這個起初不被看好的后生仔。
該村普通農婦木桑自從加入合作社后,運用段必清帶來的養殖技術,在自家養了800多只雞,“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勞動力只有我們兩口子,雞也不敢多養,好在現在養雞的條件很好,我們還可以兼顧開個小賣部,收入多了,還可以照顧家里,日子越來越好了。”
規模大了,相應的管理模式就得隨之出臺。2014年底,在段必清的帶領下,戶瓦村土雞養殖合作社就管理章程和經營模式方面進行規范和創新,踐行“合作社+公司+科技+農戶”的土雞養殖模式,大力推廣科技,主打誠信經營。
天道酬勤,2015年底村民齊聚進行盤算,結果讓所有村民直呼不可思議,誰能想到以前自然放養的戶瓦村出欄土雞竟達到15萬羽,銷售額突破800萬大關,利潤達到200余萬元。
屢經失敗考驗的段必清告訴自己要時刻保持清醒與理智,不為眼前的利益所禁錮。他明白,想要保持源源不斷的后勁,還是得樹立品牌,這個想法得到大家的贊同。為了感謝段必清為戶瓦村的辛勤付出,村民們一致贊同將戶瓦村土雞命名為“村官雞”。
如今的“村官雞”在瑞麗市開設了數家專賣店,廣大市民爭相搶購,數度出現供不應求。肯動腦筋的段必清與時俱進,利用年輕人熟悉的網絡進行銷售,將營銷網絡輻射到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外的保山、怒江等縣市州。
段必清成功了!村民富了!
一時間,處處鮮花掌聲,段必清被評為“德宏好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致富帶頭人”“瑞麗市勞動模范”“德宏道德模范”,并入選CCTV2016年度“三農人物”,戶瓦村土雞養殖合作社也被評為德宏州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
在燈紅酒綠與青山綠水之間,段必清選擇了后者;在自己致富與帶民致富之間,他依然選擇了后者。段必清,一個普通的80后大學生村官,在基層崗位上憑借自己的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在孔雀之鄉的雞鳴聲中,書寫出別樣的青春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