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述洲

一年一度的市人代會,若問哪里最具“人氣”?非專題審議會場莫屬。搶話筒、占機位、當面問、當面答……現場可謂相當“火爆”。1月17日上午,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加快污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專題審議現場,全場座無虛席。記者們早早來到會場,架起“長槍短炮”,占據“有利地形”。與此同時,在其它4個會場,圍繞“從嚴科學規范管理,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管理長效機制”“樹立守法履約意識,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引導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加快現代公共文化建設”“立足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建設新農村”的專題審議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準備:為“8分鐘”做足功課
8分鐘,是每位代表參加專題審議的發言時間。在審議現場,代表們的發言有事實、有數據、有建議。“8分鐘”的背后,是會前無數個“8分鐘”的調研。
作為公司董事長,余國強代表顯然是有備而來。為準備審議發言,他專門從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了解有關病例。“現在骨科對象70%都是因為助動車的亂穿行為造成的事故。包括共享單車和行人產生的矛盾事故也在大量上升,占到此類事故70%以上。”他還了解了香港的交通管理,“香港的出租車開得非常快,因為司機不用擔心行人過馬路,如果穿過紅線行人要負法律責任。”針對上述問題,余國強建議可借鑒香港做法,在現有道路白線、黃線的基礎上增設“紅線”,規范對非機動車和行人的管理。
調研是代表履職的基本功,只有開展調研,審議發言才有“干貨”、有針對性。
醫務工作者曾凡一代表參加了公共文化的專題審議,為此,她走遍了上海各大高校,收集了百余份問卷,對高雅藝術進校園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高雅藝術在各大高校開展不均勻、藝術類指導教師的評、聘機制不合理等問題。她建議調整藝術教師的職稱評選制度,“將藝教老師的職稱評選獨立出來”。同時建議適當選聘兼職藝教老師,增加校內外交流,促進高雅藝術進校園。
為了“8分鐘”,袁園代表“備足”了數據,做足了功課。“以奉賢區為例,全區一年環境信訪3000件,實體型企業1萬家,社會源超過千家,監察隊實有人數25個人,很難監管到位。寶山區一年環境信訪2500件,實體型企業6000家,社會源不計其數,監察隊實有人數34個,可見一線人數嚴重不足。”在翔實的數據和事實的基礎上,她建議緊密結合污染源監管的數量、監管頻次和內容要求,合理設置環保執法人員編制。
眾議:“頭腦風暴”進行時
人代會的專題是在廣泛征集代表和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結合人大工作精心確定的“年度話題”。專題與代表職業(專業)和興趣有效匹配,實現審議聚焦,觀點碰撞,這是專題審議“人氣”不減的重要原因之一。5場專題審議,就是5場“頭腦風暴”。
黃蓓代表是一名“小巷總理”,針對停車難的問題,她選擇了“眼光向下”——她熟悉的社區基層。“居民區附近的支小馬路能否通過精細化管理,開放作為夜間臨時停車場?”黃蓓說,每條路有每條路的特色。“以我們居民區為例,周邊有兩條馬路,一條馬路完全可以開放夜間停車,但要有規定,早上7時前必須駛離,這要靠公安的執法約束。還有一條馬路周邊都是學校,夜間停車就不能開放,因為早上萬一不駛離,會影響學校上學,但雙休日是可以開放的。”黃蓓代表“接地氣”的建議贏得了不少代表的認同。
人大代表來自各行各業,緣于這種廣泛性和多樣性,代表們在專題審議時仁智互見,不少觀點令人“腦洞大開”。
作為一名巖土工程師,許麗萍代表以“工程師思維”提出交通管理要“防風險”。“中環事故是因超載車輛違法上高架而引發,可就在事故搶修期間,仍有市民拍到有超載車輛頂風違法上高架。這些典型案件暴露出了上海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環節。”“到底是信息化監控手段不到位,還是信息化手段已有了,但管理和執法沒有跟上?”她提到在會前調研時跟一位工程師交流所受的啟發,“像上海這樣特大型城市的交通管理確實到了應該采用系統化、系統性嚴厲防控的時候,不能有僥幸心理。建議在高架道路、大型橋梁特別是過江隧道進一步強化智能化的監控手段,只有這樣才可以提前發現風險,把風險概率降到最低。”
而身為黃浦區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的朱如安代表更加關注殘疾人和弱勢群體的交通出行。“很多老人家過馬路時在綠燈規定的時間內走不過去,還有些過街天橋老人爬不上,殘疾人更爬不上。”針對這部分人,他建議執法應有人性化而又合法的安排。
專題審議由代表自由選擇,代表們可發揮職業(專業)和興趣所長,各抒己見,一些問題和建議往往發人深省。
針對環境污染,醫務工作者于穎彥代表把眼光投向了不容易被人注意、但危害甚大的醫藥實驗室有毒廢物排放產生的污染。“實驗室用的甲醇、二甲苯、甲醛、丙酮這些化學試劑每天都在進,到哪里去了?沒有人回收,意味著這些污染沒有被重視,但是這些試劑如果這樣隨意排到環境當中,勢必對健康造成危害。”她建議,上海應率先建立有機試劑的出售、使用、廢液回收的閉環式管理體系,杜絕有毒有害廢液任意排放。
回應:直面問題不回避
“今天政府相關部門能不能跟我們講一講,這樣一些前瞻性的問題,你們有沒有預判,有沒有一些對策?比如說再過十年車子越來越多,車牌投放的原則會變化嗎?如果中心城區很多地方越來越堵,會采取哪些措施?”在交通管理專題審議現場,許麗萍代表將一個個尖銳的問題拋向政府部門。會議主持人——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薛潮立刻接過話頭,“交通專業規劃是交通委負責的,請5分鐘回應一下。”市交通委副主任楊小溪現場回應:“我們有一個專門的團隊來跟蹤評估研究相關的額度管理政策。根據不同時段、不同區域的擁堵情況積累大數據,提出一些對策建議供決策思考。目前,總體上考慮,在額度管理上,擁有管理與使用管理‘兩輪驅動,中心區試點提高停車的成本,引導車輛合理出行。”
為了及時回應代表,副市長白少康帶領市公安局、交通委、規土局等14個相關部門負責人到達會場,聽取代表意見并回答詢問。環境保護專題審議現場,由副市長陳寅帶領的市環保局、水務局、綠化市容局等12個相關部門負責人也悉數到達現場接受詢問,“陣容”可謂相當強大。
針對不少代表提出的土壤污染治理問題,副市長陳寅現場坦誠回應:“剛才很多代表提出關注上海土壤污染的治理保護這方面的工作,也是今后一段時間我們的一項重點工作。這里面有很多是原來我們還沒有做過的,特別是在土壤污染治理的技術上,希望很多大學、科研院所一起來參與。”陳寅表示:“剛才各位代表提的問題和建議,我們都記錄下來了,回去之后政府各個部門要認真研究,加以落實和推動。”
不獨現場回應,根據專題審議安排,市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還將代表書面發言和口頭發言匯總后交市政府研究,要求市政府在大會結束后3個月內向市人大常委會書面反饋研究處理情況,并及時回復代表。即是說,代表的審議發言并不是“說了就算了”,而是“有審議,有回復”。一直以來,人代會審議時或出現的失之于泛、缺乏落實的問題飽受詬病,專題審議正好彌補了這些缺陷,提高了人代會審議的實效。